排气岐管、排气岐管组件和柴油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0756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气岐管、排气岐管组件和柴油发动机,该排气岐管包括:多个缸排气道,用于与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连通的第一气道口,用于与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连通的第二气道口,与第二气道口连通的废气再循环取气口;其中,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和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中仅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设置有排气旁通阀;与第二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大于与第一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上述排气岐管增大了废气再循环及排气旁通阀所在气道的排气流量,提高了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之间的压差,从而增大了废气再循环系统的驱动力;也减小了由于排气旁通阀开启所带来的温度变化量,延长了排气歧管和增压器的使用寿命。

Exhaust manifold, exhaust manifold assembly and diesel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气岐管、排气岐管组件和柴油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柴油发动机结构设计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排气岐管、排气岐管组件和柴油发动机。
技术介绍
随着重型发动机排放法规的不断升级,即将来临的国6阶段,废气再循环系统成为了国6重型柴油发动机控制原排的主流配置。如图1所示,重型六缸柴油发动机一般采用对称三段式排气歧管结构,具体为:排气歧管左段11、排气歧管中段12、排气歧管右段13。一缸排气道和二缸排气道设置在排气歧管左段11,三缸排气道和四缸排气道设置在排气歧管中段12,五缸排气道和六缸排气道设置在排气歧管右段13;排气歧管中段12设置有增压器14,具体地,排气歧管中段12具有与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连通的第一气道口以及与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连通的第二气道口;一缸排气道、二缸排气道和三缸排气道通过第一气道口与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连通,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未设置排气旁通阀;四缸排气道、五缸排气道、六缸排气道和废气再循环取气口15通过第二气道口与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连通,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设有排气旁通阀。由于上述柴油发动机采用上述对称排气岐管结构,即一半数目的缸排气道与第一气道口连通,另一半数目的缸排气道与第二气道口连通。从一半数目的缸盖汇总的排气道进行取气,在流量不充足的情况下会导致废气再循环系统的驱动力不足,在中低转速范围下无法正常使用废气再循环系统,而重型柴油发动机在中低转速范围下为主要的排放区域,无法正常在进气中引入充足的废气导致无法改变高温富氧的氮氧化物生成条件,即失去了降低发动机原排的目的。另外,由于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设有排气旁通阀,从一半数目的缸盖汇总的气道容积较小,在排气旁通阀开启的过程中,根据方程式PV=nRT,在定量的气体流失过程中,排气温度变化量会较高,导致排气歧管与增压器存在耐久风险,使得排气歧管与增压器的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岐管,以增大废气再循环系统的驱动力。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排气岐管的排气岐管组件、以及一种具有上述排气岐管组件的柴油发动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排气岐管,包括:多个缸排气道,用于与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连通的第一气道口,用于与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连通的第二气道口,与所述第二气道口连通的废气再循环取气口;其中,所述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和所述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中仅所述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设置有排气旁通阀,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二气道口连通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大于与所述第一气道口连通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优选地,N2-N1=1,其中,N2为与所述第二气道口连通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N1为与所述第一气道口连通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优选地,所述缸排气道为六个。优选地,所述排气岐管包括:第一排气岐管段和第二排气岐管段;其中,所有的所述缸排气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岐管段和所述第二排气岐管段,所述废气再循环取气口与所述第二排气岐管段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气岐管段上设置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和所述第二排气岐管段上设置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相等,且所述第一排气岐管段中设置有阻断结构以使所述第一排气岐管段上的一部分所述缸排气道与所述第一气道口连通、以及所述第一排气岐管段上的另一部分所述缸排气道与所述第二气道口连通。优选地,所述阻断结构与所述第一排气岐管段为一体式结构。优选地,所述排气岐管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排气岐管段连通的废气再循环取气管段,所述废气再循环取气口设置于所述废气再循环取气管段。基于上述提供的排气岐管,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排气岐管组件,该排气岐管组件包括排气岐管和设置于所述排气岐管的增压器,其中,所述排气岐管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排气岐管。基于上述提供的排气岐管组件,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柴油发动机,该柴油发动机包括排气岐管组件,所述排气岐管组件为上述排气岐管组件。本技术提供的排气岐管,通过巧妙地改变与第二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使得与第二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大于与第一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较现有技术采用对称排气岐管结构相比,有效增大了废气再循环及排气旁通阀所在气道的排气流量,提高了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之间的压差,从而增大了废气再循环系统的驱动力。同时,本技术提供的排气岐管,较现有技术采用对称排气岐管结构相比,也增大了废气再循环及排气旁通阀所在气道的容积,减小了由于排气旁通阀开启所带来的温度变化量,延长了排气歧管和增压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排气歧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歧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歧管的内部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歧管对整机EGR率的改善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岐管包括:多个缸排气道,用于与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211连通的第一气道口,用于与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212连通的第二气道口,与第二气道口连通的废气再循环取气口24;其中,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211和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212中仅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212设置有排气旁通阀,与第二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大于与第一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需要说明的是,一部分缸排气道与第一气道口连通,即一部分缸排气道与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211连通;另一部分缸排气道与第二气道口连通,即另一部分缸排气道与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212连通。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岐管,通过巧妙地改变与第二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使得与第二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大于与第一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较现有技术采用对称排气岐管结构相比,有效增大了废气再循环及排气旁通阀所在气道的排气流量,提高了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之间的压差,从而增大了废气再循环系统的驱动力。同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岐管,较现有技术采用对称排气岐管结构相比,也增大了废气再循环及排气旁通阀所在气道的容积,减小了由于排气旁通阀开启所带来的温度变化量,延长了排气歧管和增压器23的使用寿命。同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岐管中,由于与第二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大于与第一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第一气道口用于与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211连通,第二气道口用于与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212连通,则使得增压器23较靠近排气岐管的一端,提高了集成度。为了便于描述,记:与第一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为N1、与第二气道口连通的缸排气道的数目为N2。对于N2和N1的差值,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为了便于设计,优先选择N2和N1的差值为1,即N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气岐管,包括:多个缸排气道,用于与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211)连通的第一气道口,用于与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212)连通的第二气道口,与所述第二气道口连通的废气再循环取气口(24);其中,所述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211)和所述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212)中仅所述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212)设置有排气旁通阀,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二气道口连通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大于与所述第一气道口连通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岐管,包括:多个缸排气道,用于与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211)连通的第一气道口,用于与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212)连通的第二气道口,与所述第二气道口连通的废气再循环取气口(24);其中,所述第一增压器涡壳气道(211)和所述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212)中仅所述第二增压器涡壳气道(212)设置有排气旁通阀,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二气道口连通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大于与所述第一气道口连通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岐管,其特征在于,N2-N1=1,其中,N2为与所述第二气道口连通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N1为与所述第一气道口连通的所述缸排气道的数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缸排气道为六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岐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排气岐管段(21)和第二排气岐管段(22);其中,所有的所述缸排气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岐管段(21)和所述第二排气岐管段(22),所述废气再循环取气口(24)与所述第二排气岐管段(22)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楠刘勇丁开文官玉群邓水根高维进刘萃刘国韦黄贤龙袁晓军章国海高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