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器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0099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1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器支撑结构,包括上支架、支架连接板和连接销;所述上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上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销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上;所述支架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上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三连接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减震器支撑结构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及安装。

A Shock Absorber Support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器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减震器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悬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悬架系统中,减震器支架用于安装固定减震器。现有技术中减震器的支撑结构为铸件,重量较大,且因环保问题,对铸件生产厂家要求严格,铸件成本上升。如何在支撑强度足够的条件下,减小减震器支撑结构的重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器支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它能够便于生产及制造,且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震器支撑结构,其中,包括上支架、支架连接板和连接销;所述上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上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销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上;所述支架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上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三连接孔。可选地,所述上支架包括支撑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安装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均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上相对的两边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孔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侧板垂直于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侧板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尺寸沿所述第二连接孔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第二侧板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尺寸沿所述第二连接孔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方向逐渐变小。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板在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板方向的尺寸沿所述第二连接孔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方向逐渐变大;所述第二安装板在垂直于所述第二侧板方向的尺寸沿所述第二连接孔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方向逐渐变大。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为板状,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加强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加强槽;所述第一加强槽与所述第二加强槽连通。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上支架。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孔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三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二加强槽的两侧。可选地,所述连接销包括安装柱和连接柱;所述安装柱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柱的中心线与所述连接柱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安装柱插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孔内,所述安装柱与所述上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柱上设有挡环,所述挡环抵靠在所述第一侧板或所述第二侧板上。本技术通过设置上支架、支架连接板和连接销,上支架与支架连接板固定连接,通过在上支架上设置第一连接孔与车架连接,在支架连接板上设置第三连接孔与车架连接。能够保证减震器支撑结构与车架之间的稳定连接。同时,通过上支架、支架连接板和连接销的方式进行装配,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能够便于利用冲压的方式进行制造以及利用焊接、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装配,制造及装配过程简单。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为本公开提出的减震器支撑结构的轴测图;图2为本公开提出的减震器支撑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轴测图;图3为本公开提出的减震器支撑结构的爆炸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支架,2-支架连接板,3-连接销;11-第一连接孔,12-第二连接孔,13-支撑部,14-第一安装板,15-第二安装板;131-底板,132-第一侧板,133-第二侧板;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11-第一加强槽;221-第三连接孔,222-第二加强槽;31-安装柱,32-连接柱,33-挡环。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请参照图1至图3,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减震器支撑结构,其中,包括上支架1、支架连接板2和连接销3。所述连接销3用于连接减振器,所述上支架1和所述支架连接板2用于与车架连接,上支架1还能够起到支撑的作用。所述上支架1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11,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孔11与所述车架的侧壁连接。所述上支架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12。所述连接销3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孔12上。具体地,所述连接销3与所述第二连接孔12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支架连接板2包括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2为一体成型。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部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可由一板件冲压而成。所述第一连接部21与所述上支架1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上支架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之间焊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2上设有第三连接孔221,具体地,第二连接部22通过所述第三连接孔221与车架的顶壁连接。如此,所述上支架1和所述支架连接板2分别安装在车架的侧壁和顶壁,同时,上支架1与所述支架连接板2之间固定连接,能够保证减震器支撑结构与车架之间的安装牢固性。可选地,请参照图3,所述上支架1包括支撑部13、第一安装板14和第二安装板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14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5安装在所述支撑部13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孔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1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14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5上。所述第一安装板14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5均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安装板14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5位于所述支撑部13的两侧,即,上支架1与车架的安装点位于支撑部13的两侧,如此,能够为支撑部13提供稳定的支撑力。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和图3,所述支撑部13包括底板131、第一侧板132和第二侧板133。所述底板131上相对的两边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132和所述第二侧板133固定连接。如此,第一侧板132、第二侧板133和底板131能够形成一个截面为“几”字的形成的结构,如此,能够提高所述支撑部13的强度。所述第二连接孔12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1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板132和所述第二侧板133上。所述第一侧板132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架、支架连接板和连接销;所述上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上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销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上;所述支架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上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三连接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架、支架连接板和连接销;所述上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上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销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连接孔上;所述支架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上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三连接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包括支撑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安装在所述支撑部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上;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均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底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上相对的两边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孔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所述第二连接孔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侧板垂直于所述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侧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尺寸沿所述第二连接孔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巩范平丽王成立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