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9465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9: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包括底座、钻机支架与支撑脚,支撑脚处于水平状态,支撑脚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转动块,固定块的表面设置有转动部,转动部上设置有拉伸机构,拉伸机构包括滑动柱、固定环、第一弹簧与稳固环,滑动柱处于竖直状态,滑动柱的外侧设置有阻挡板,阻挡板包括第一阻板与第二阻板,第二阻板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半环,底座的表面设置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稳固块、固定柱、移动柱与挂钩,固定柱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弹簧;固定块受到承重块向下的作用力,支撑脚倾斜底端与滑动柱倾斜底端均保持稳定状态,避免支撑脚发生晃动,使钻机钻孔位置精准不会歪斜。

A Triangular Pillar Recycling Device for Cutting and Ditch Bottom Structure Entrance S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矿山井工开采
,具体涉及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矿柱回收指某段矿场开采完毕后对矿山开采所留设的安全矿柱、岩柱进行回收,经济评价结果说明,矿柱回收工程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冶金矿山一般以矿房为生产单元,矿房底部均会布置出矿结构,而堑沟式底部出矿结构约占矿房可采储量的3%~5%,现有技术中回收三角矿柱,通常在矿房正排回采完后,采用手抱钻在三角矿柱下打眼爆破,工人在空区边缘施工,危险性较高,另外,由于手抱钻钻杆长度及施工工艺限制,三角区域顶部矿石回采难度较大,此方法存在技术难度高、矿量损失率高、回收成本高、危险性大等缺点,故需要矿用潜孔钻机钻孔方便爆破。现有的潜孔钻机在矿柱钻孔时存在矿机支撑脚触地不够稳定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潜孔钻机在矿柱钻孔时存在矿机支撑脚触地不够稳定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包括底座、钻机支架与支撑脚,所述支撑脚处于水平状态,所述支撑脚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转动块,所述固定块的表面设置有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上设置有拉伸机构,所述拉伸机构包括滑动柱、固定环、第一弹簧与稳固环,所述滑动柱处于竖直状态,所述滑动柱的外侧设置有阻挡板,所述阻挡板包括第一阻板与第二阻板,所述第二阻板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半环,所述底座的表面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稳固块、固定柱、移动柱与挂钩,所述固定柱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弹簧。优选的,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承重机构,所述承重机构包括活动环、支撑柱与承重块,所述活动环位于固定块底部靠近边角的位置,所述支撑柱处于竖直状态。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底端设置成“T”型结构,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活动环连接,所述承重块的表面开设有矩形凹槽,所述承重块与支撑柱卡合连接,所述承重块嵌入矩形凹槽内。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前表面开设有“T”型凹槽,所述转动块位于“T”型凹槽内,所述转动部包括连接柱与限位环,所述转动部的连接柱穿过固定块表面并与转动块连接,所述滑动柱穿过转动部的限位环。优选的,所述滑动柱的外侧表面开设有限位环片,所述第一弹簧与稳固环位于滑动柱的外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与稳固环连接及顶端与限位环片连接,所述转动部的底部与限位环片贴合,所述固定环位于滑动柱的顶端,所述滑动柱底端为锥形结构。优选的,所述滑动柱的表面开设有环形凹槽,且稳固环位于环形凹槽上侧位置,所述第一阻板与第二阻板环套在环形凹槽内,所述第一阻板的表面开设有两个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嵌入第二阻板表面内部并通过螺丝旋合稳固,所述第一阻板与第二阻板底部有防滑斜条纹。优选的,所述固定柱为中空结构,所述固定柱左端与稳固块连接,所述固定柱背离稳固块的端部封口,所述移动柱左端设置成“T”型结构,所述移动柱右端穿过固定柱并与挂钩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套接在移动柱外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移动柱连接及另一端与固定柱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设计的滑动柱的倾斜底端嵌入地面,且第一阻板与第二阻板的底部触地,增加了第一阻板与第二阻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滑动柱嵌入地面稳定,第一弹簧缓冲支撑脚受到钻机运行产生的振动,避免支撑脚不稳定,挂钩钩住固定半环,使滑动柱处于稳定状态,若干承重块置于支撑柱上,此时支撑柱处于竖直状态,且承重块位于支撑脚倾斜底端与滑动柱倾斜底端之间,固定块受到承重块向下的作用力,支撑脚倾斜底端与滑动柱倾斜底端均保持稳定状态,避免支撑脚发生晃动,使钻机钻孔位置精准不会歪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固定块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转板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固定柱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承重块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承重块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钻机支架;3、支撑脚;4、固定块;5、转动部;6、拉伸机构;7、滑动柱;8、固定环;9、第一弹簧;10、稳固环;11、阻挡板;12、第一阻板;13、第二阻板;14、固定半环;15、限位机构;16、稳固块;17、固定柱;18、移动柱;19、挂钩;20、承重机构;21、转动块;22、第二弹簧;23、活动环;24、支撑柱;25、承重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包括底座1、钻机支架2与支撑脚3,支撑脚3处于水平状态,支撑脚3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块4,固定块4上设置有承重机构20,承重机构20包括活动环23、支撑柱24与承重块25,固定块4的内部设置有转动块21,固定块4的表面设置有转动部5,转动部5上设置有拉伸机构6,拉伸机构6包括滑动柱7、固定环8、第一弹簧9与稳固环10,滑动柱7处于竖直状态,滑动柱7的外侧设置有阻挡板11,阻挡板11包括第一阻板12与第二阻板13,第二阻板13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半环14,底座1的表面设置有限位机构15,限位机构15包括稳固块16、固定柱17、移动柱18与挂钩19,固定柱17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弹簧22,固定柱17为中空结构,固定柱17背离稳固块16的端部封口。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活动环23位于固定块4底部靠近边角的位置,支撑柱24处于竖直状态,支撑柱24的底端设置成“T”型结构,支撑柱24的顶端与活动环23连接,承重块25的表面开设有矩形凹槽,承重块25与支撑柱24卡合连接,承重块25嵌入矩形凹槽内,便于更换承重块2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固定块4的前表面开设有“T”型凹槽,转动块21位于“T”型凹槽内,转动部5包括连接柱与限位环,转动部5的连接柱穿过固定块4表面并与转动块21连接,滑动柱7穿过转动部5的限位环,便于滑动柱7旋转。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滑动柱7的外侧表面开设有限位环片,第一弹簧9与稳固环10位于滑动柱7的外侧,第一弹簧9的底端与稳固环10连接及顶端与限位环片连接,转动部5的底部与限位环片贴合,固定环8位于滑动柱7的顶端,滑动柱7底端为锥形结构,便于滑动柱7沿竖直方向滑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滑动柱7的表面开设有环形凹槽,且稳固环10位于环形凹槽上侧位置,第一阻板12与第二阻板13环套在环形凹槽内,第一阻板12的表面开设有两个限位柱,限位柱嵌入第二阻板13表面内部并通过螺丝旋合稳固,第一阻板12与第二阻板13底部有防滑斜条纹,增加第一阻板12与第二阻板13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固定柱17左端与稳固块16连接,移动柱18左端设置成“T”型结构,移动柱18右端穿过固定柱17并与挂钩19连接,第二弹簧22套接在移动柱18外侧,第二弹簧22的一端与移动柱18连接及另一端与固定柱17连接,便于移动柱18沿长度方向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包括底座(1)、钻机支架(2)与支撑脚(3),所述支撑脚(3)处于水平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3)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块(4),所述固定块(4)的内部设置有转动块(21),所述固定块(4)的表面设置有转动部(5),所述转动部(5)上设置有拉伸机构(6),所述拉伸机构(6)包括滑动柱(7)、固定环(8)、第一弹簧(9)与稳固环(10),所述滑动柱(7)处于竖直状态,所述滑动柱(7)的外侧设置有阻挡板(11),所述阻挡板(11)包括第一阻板(12)与第二阻板(13),所述第二阻板(13)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半环(14),所述底座(1)的表面设置有限位机构(15),所述限位机构(15)包括稳固块(16)、固定柱(17)、移动柱(18)与挂钩(19),所述固定柱(17)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弹簧(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包括底座(1)、钻机支架(2)与支撑脚(3),所述支撑脚(3)处于水平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3)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块(4),所述固定块(4)的内部设置有转动块(21),所述固定块(4)的表面设置有转动部(5),所述转动部(5)上设置有拉伸机构(6),所述拉伸机构(6)包括滑动柱(7)、固定环(8)、第一弹簧(9)与稳固环(10),所述滑动柱(7)处于竖直状态,所述滑动柱(7)的外侧设置有阻挡板(11),所述阻挡板(11)包括第一阻板(12)与第二阻板(13),所述第二阻板(13)的表面设置有固定半环(14),所述底座(1)的表面设置有限位机构(15),所述限位机构(15)包括稳固块(16)、固定柱(17)、移动柱(18)与挂钩(19),所述固定柱(17)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弹簧(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4)上设置有承重机构(20),所述承重机构(20)包括活动环(23)、支撑柱(24)与承重块(25),所述活动环(23)位于固定块(4)底部靠近边角的位置,所述支撑柱(24)处于竖直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24)的底端设置成“T”型结构,所述支撑柱(24)的顶端与活动环(23)连接,所述承重块(25)的表面开设有矩形凹槽,所述承重块(25)与支撑柱(24)卡合连接,所述承重块(25)嵌入矩形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堑沟式底部结构进路侧三角矿柱回收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英徐新海周涌彭立正房涛历波张纪堂李保健
申请(专利权)人:临沂会宝岭铁矿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