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一体式车用氢燃料电池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84244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4 02:25
本新型涉一种高效一体式车用氢燃料电池散热装置,包括换热板、散热板、导流槽、换热管、制冷剂储存罐、循环泵、制冷机构及控制电路,导流槽包覆在换热板下端面外,散热板与换热板下端面相互连接,并沿换热板轴线方向均布,换热管与换热板下端面相互连接,换热管一端通过循环泵与制冷机构相互连通,另一端直接与制冷剂储存罐相互连通,制冷机构与制冷剂储存罐相互连通,制冷剂储存罐、制冷机构及控制电路均与导流槽外表面相互连接。本新型一方面有效简化了降温系统结构,另一方面可在有效的提高热交换作业效率的同时,另可利用车辆运行时的气流进行被动降温,极大的提高对氢燃料电池降温作业效率,并降低降温作业运行能耗。

An Efficient Integrated Heat Dissipator for Vehicle Hydrogen Fuel C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一体式车用氢燃料电池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降温系统结构,确切地说是一种高效一体式车用氢燃料电池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氢燃料电池在车辆、船舶等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氢燃料电池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且外部高温环境也会导致氢燃料电池发生故障,造成氢燃料电池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及安全性下降,因此均需要为氢燃料电池配备高线的降温机构,在实际的使用中发现,当前所使用的车载氢燃料电池降温系统往往是基于传统的制冷剂在压缩机驱动下,通过换热器对氢燃料电池降温的系统,虽然可以一定程度满足使用的需要,但造成了降温作业运行能耗大,降温系统结构复杂,从而在占用较大的车辆内部空间的同时,也会损耗大量的车辆运行动能,从而严重影响了车辆设备的使用性能和运行性能,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氢燃料电池电解发生槽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的高效一体式车用氢燃料电池散热装置,提高了车辆空间利用率和热交换作业效率,达到改善车辆运行动力性能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效一体式车用氢燃料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一体式车用氢燃料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效一体式车用氢燃料电池散热装置包括换热板、散热板、导流槽、换热管、制冷剂储存罐、循环泵、制冷机构及控制电路,其中所述换热板上端面设横断面呈“凵”字型的承载槽,所述的导流槽包覆在换热板下端面外并与换热板间同轴分布,并与换热板构成空心管状结构,所述的散热板至少一个,与换热板下端面相互连接,并沿换热板轴线方向均布,所述的换热管至少一条,与换热板下端面相互连接,且换热管与换热板接触面面积为换热板下端面面积的50%—90%,所述的换热管一端通过循环泵与制冷机构相互连通,另一端直接与制冷剂储存罐相互连通,所述的制冷机构与制冷剂储存罐相互连通,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一体式车用氢燃料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效一体式车用氢燃料电池散热装置包括换热板、散热板、导流槽、换热管、制冷剂储存罐、循环泵、制冷机构及控制电路,其中所述换热板上端面设横断面呈“凵”字型的承载槽,所述的导流槽包覆在换热板下端面外并与换热板间同轴分布,并与换热板构成空心管状结构,所述的散热板至少一个,与换热板下端面相互连接,并沿换热板轴线方向均布,所述的换热管至少一条,与换热板下端面相互连接,且换热管与换热板接触面面积为换热板下端面面积的50%—90%,所述的换热管一端通过循环泵与制冷机构相互连通,另一端直接与制冷剂储存罐相互连通,所述的制冷机构与制冷剂储存罐相互连通,所述的换热管、制冷剂储存罐、循环泵共同构成闭合循环管路,所述的制冷剂储存罐、制冷机构及控制电路均与导流槽外表面相互连接,且所述的控制电路与循环泵、制冷机构电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一体式车用氢燃料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板内均布若干散热孔,所述的散热孔轴线与换热板轴线相互垂直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忠慧张丰
申请(专利权)人:芬华氢能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