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和座椅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74563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1 0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和座椅,包括支撑架和支撑层,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部和靠背部,所述支撑层一体成型的包裹所述支撑部,所述靠背部与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汽车后排座椅的防下潜的支撑结构由之前钢丝、钢管和钣金的焊接组合替换为了上述的支撑层和支撑架的组合,支撑层直接与座椅的坐垫连接,减少了钢丝、钢管和钣金组合产生的通孔而导致坐垫产生凹槽的现象。

A kind of anti-submarine device and seat for rear sea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和座椅
本技术涉及汽车的配件
,特别是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和座椅。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需要寻找舒适的汽车,对于汽车的座椅就是汽车舒适度的体现,现有技术中,汽车后排座椅防下潜结构为钢丝、钢管和钣金焊接而成的支撑结构,钢丝、钢管和钣金焊接成型后中间会有一定的通孔,坐垫在长时间使用后,会随着通孔产生一定的形变,造成部分坐垫陷入支撑架的通孔内,使坐垫形成凹槽,长时间使用后坐垫泡沫会有被磨穿的风险,汽车坐垫放置在该支撑结构上,在安装支撑结构时,钢丝、钢管和钣金安装过程繁琐复杂,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汽车后排座椅防下潜的支撑结构在与坐垫长时间安装配合后坐垫会产生凹槽的问题,提供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和座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包括支撑架和支撑层,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部和靠背部,所述支撑层一体成型的包裹所述支撑部,所述靠背部与所述支撑部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层整体注塑为配合坐垫下侧的外形,使支撑层能够很好的配合坐垫,减少坐垫凹槽的产生,支撑层和支撑架的关系就如钢筋混凝土一样,支撑层为混凝土,支撑架为钢筋,通过将支撑层的材料注入支撑架的框架中,一体成型。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靠背部后端为向上弯曲的设置,所述的后端、上下指的是在支撑架安装在座椅上后,支撑架的后端和上下,靠背部后端向上弯曲设置是为了使靠背部能够顺利的与座椅靠背相配合。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所述第一连接耳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前端,所述第二连接耳设置在所述靠背部后端,“前端”、“后端”指的是支撑架安装在座椅骨架上后所指的前端、后端,所述第一连接耳与座椅骨架的前端卡扣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耳与座椅的靠背卡扣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耳设置为2个,所述第二连接耳设置为2个。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为钢丝网。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层为EPP泡沫材料,通过一体成型的压缩EPP泡沫制成支撑层,使支撑层代替了后排防下潜支撑结构中的钢管和钣金,减轻了座椅的重量,使座椅轻量化。一种座椅,包括上述的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所述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座椅上。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耳与座椅骨架前端卡扣连接,所述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耳与座椅的靠背卡扣连接。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汽车后排座椅的防下潜的支撑结构由之前钢丝、钢管和钣金的焊接组合替换为了上述的支撑层和支撑架的组合,支撑层直接与座椅的坐垫连接,减少了钢丝、钢管和钣金组合产生的通孔而导致坐垫产生凹槽的现象,同时也减少了坐垫泡沫被磨穿的风险,且本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方便。2、上述的支撑层采用的EPP泡沫材料,减轻了座椅的重量,使座椅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为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支撑架,2-支撑层,3-第一连接耳,4-第二连接耳,11-支撑部,12-靠背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包括支撑架1和支撑层2,支撑架1包括支撑部11和靠背部12,支撑层2一体成型的包裹支撑部11,靠背部12与支撑部11固定连接,靠背部12和支撑部11为焊接。如图1所示,支撑层2整体注塑为配合坐垫下侧的外形。本实施例中,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耳3和第二连接耳4,第一连接耳3设置在支撑部11的前端,第二连接耳4设置在靠背部12的后端。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靠背部12后端为向上弯曲的设置,第一连接耳3设置为2个,第二连接耳4设置为2个。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为钢丝网结构,支撑层2为EPP泡沫材料。本申请中还公开了一种座椅,包括上述的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后排防下潜装置可拆卸的安装在座椅上,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通过第一连接耳3与座椅骨架前端卡扣连接,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通过第二连接耳4与座椅的靠背卡扣连接。本申请的具体工作方式:在对支撑层2一体成型的设置在支撑部11上后,将本防下潜装置通过第一连接耳3和第二连接耳4卡扣的与座椅骨架相连接,坐垫安装在本防下潜装置上,通过支撑层2支撑住坐垫,减少了坐垫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产生凹槽的现象,提高了座椅的使用年限。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和支撑层(2),所述支撑架(1)包括支撑部(11)和靠背部(12),所述支撑层(2)一体成型的包裹所述支撑部(11),所述靠背部(12)与所述支撑部(11)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1)和支撑层(2),所述支撑架(1)包括支撑部(11)和靠背部(12),所述支撑层(2)一体成型的包裹所述支撑部(11),所述靠背部(12)与所述支撑部(11)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2)整体注塑为配合坐垫下侧的外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12)后端为向上弯曲的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排座椅的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耳(3)和第二连接耳(4),所述第一连接耳(3)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1)前端,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远航唐月王彬彭桂福周润福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