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5786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0 0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机砂水泥混凝土层、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和河砂水泥混凝土层,在所述路基层上依次摊铺所述机砂水泥混凝土层、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和河砂水泥混凝土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比传统的河砂水泥混凝土路面,可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克服了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抗磨表层差的缺点,具有很好的层抗磨、承载能力和抗变能力。

A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在当前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建设时期,水泥混凝土路面依然是一种重要的路面形式,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长期经受车辆荷载的往复作用下,由于受到车辆的挤压、冲击,车轮的机械摩擦和路面上坚硬物质的切屑作用,要求路面具有很强的耐磨能力、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大多数地区的路面其抗磨性能较低、承载能力和抗变能力差,因此,如何解决水泥混凝土表层抗磨、承载能力和抗变能力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需要解决的最关键技术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根据技术的能有效提高路面结构表层的抗磨性、承载能力和抗变能力,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机砂水泥混凝土层、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和河砂水泥混凝土层,在所述路基层上依次摊铺所述机砂水泥混凝土层、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和河砂水泥混凝土层。较佳地,在所述路基层和机砂水泥混凝土层之间还依次设置有透水过滤层和排水垫层。较佳地,在所述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和河砂水泥混凝土层之间还摊铺有黏结防水层,在所述河砂水泥混凝土层的表层热撒嵌入沥青混凝土层。较佳地,所述沥青混凝土层表面为防滑耐磨面。较佳地,所述机砂水泥混凝土层的厚度为12cm~22cm,所述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的厚度为3cm~10cm,所述河砂水泥混凝土层的厚度为2cm~16cm。较佳地,所述透水过滤层的厚度为0.5mm~1.2mm的透水过滤土工布层,所述排水垫层的厚度为45cm~75cm。较佳地,所述路基层为级配碎石砂,所述路基层的厚度为15mm~30mm。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相比传统的河砂水泥混凝土路面,可降低建设成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克服了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抗磨表层差的缺点,具有很好的层抗磨、承载能力和抗变能力,提高了路面结构整体式受力能力,降低了公路水泥路面工程的造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机砂水泥混凝土层,2-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3-河砂水泥混凝土层,4-沥青混凝土层,5-排水垫层,6-透水过滤层,7-路基层,8-黏结防水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技术的这些方面。实施例1:如图1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2、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和路基层7,在所述路基层7上依次摊铺所述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2和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由河砂混凝土(天然河砂)制成上层的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以及由机制砂水泥混凝土制成下层的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中间层的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2由上层的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和下层的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摊铺时相互渗透而成,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和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根据厚度由下至上依次摊铺,所述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的厚度为12cm~22cm(一般所取得厚度为18cm),所述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2的厚度为3cm~10cm(一般所取得厚度为6cm),所述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的厚度为2~16cm(一般所取得厚度为8cm)。在初凝前完成布料、振捣,上层的天然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除了与下层的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结合为整体共同受力外,上层的天然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还起到耐磨、抗滑作用,路基层7作为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作为地面与路基层的中间过度层,起到承受车轮荷载的作用,所述路基层7为级配碎石砂,所述路基层7的厚度为15mm~30mm,避免车轮荷载过重或自然原因对路面结构的影响;上下两层(上层的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和下层的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混凝土基本为层状结构,两层布料以后,层厚可以严格控制,也可以不严格控制,振捣前后两层界面可以为不同程度的混合状态,上层天然砂混凝土和下层机制砂混凝土水灰比大致相同或者完全相同,两者水灰比之差≤0.12,上层天然砂混凝土可以含有不同的掺和物和掺和剂,下层机制砂混凝土也可以含有不同的掺和物和掺和剂,下层机制砂混凝土原材料之一的机制砂,在亚甲蓝值≤1.4的情况下,其允许石粉含量可以高达达到18%左右,组成机制砂混凝土和天然砂混凝土的骨料中,可以含有尾矿砂等机制砂或者天然砂的部分或全部替代品。实施例2: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了透水过滤层6和排水垫层5,在在所述路基层7和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之间还依次设置所述透水过滤层6和排水垫层5。所述透水过滤层6的厚度为0.5mm~1.2mm(一般为0.8mm至0.9mm)的透水过滤土工布层,通过土工布层可以很好地起到透气、透水和过滤的作用,起到有效排水、阻断沙粒和减少路面沉陷,所述排水垫层5的厚度为45cm~75cm,增加排水垫层5可以提高路基的稳定程度,使排水更加通畅。实施例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上增加了黏结防水层(8)和沥青混凝土层4,所述黏结防水层8摊铺在所述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2和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之间,黏结防水层8为薄层软质材料,其厚度为0.4mm-0.8mm,可以有效提高路面结构的防水性、稳定性、抗裂性和耐磨性。在所述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的表层热撒嵌入沥青混凝土层4,所述沥青混凝土层4表面为防滑耐磨面,该沥青混凝土层4可以有效地减少路面磨损,提高路面结构在低温或高温状况下抗变形能力。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2)、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和路基层(7),在所述路基层(7)上依次摊铺所述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2)和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2)、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和路基层(7),在所述路基层(7)上依次摊铺所述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2)和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路基层(7)和机砂水泥混凝土层(1)之间还依次设置有透水过滤层(6)和排水垫层(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合砂水泥混凝土层(2)和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之间还摊铺有黏结防水层(8),在所述河砂水泥混凝土层(3)的表层热撒嵌入沥青混凝土层(4)。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毛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