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位吸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3020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自复位吸取装置,包括复合吸盘和活塞,所述活塞包括外壁筒和活塞杆,所述复合吸盘包括吸盘和所述吸盘后端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为中空结构,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与活塞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的中空部分与所述吸盘的吸附面及所述活塞内腔相通,在所述活塞杆的带动下,所述吸附面内部形成负压实现吸取,所述外壁筒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活塞杆套于所述复位弹簧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自复位吸取装置,可对薄平面元器件采用吸附的方式取放,无需手拿,避免手拿过程对元器件的损坏,同时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

Self-resetting suc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复位吸取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子元器件吸取装置,尤其是具有自复位的吸盘装置。
技术介绍
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例如集成板卡制造过程中,存在若干薄平面无器件需安装定位操作。该类元器件因存在材质特殊、厚度薄、质地脆等问题,安装过程中受操作员工的熟练度及外力影响,易发生碎裂、裂纹等问题,从而造成集成板卡制造成本的增加,同时操作人员采用手拿,元器件易用受汗渍影响,造成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无需手拿,可对元器件进行吸取并可自动复位的自复位吸取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自复位吸取装置,其技术方案是:自复位吸取装置,包括复合吸盘和活塞,所述活塞包括外壁筒和活塞杆,所述复合吸盘包括吸盘和所述吸盘后端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为中空结构,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与活塞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的中空部分与所述吸盘的吸附面及所述活塞内腔相通,在所述活塞杆的带动下,所述吸附面内部形成负压实现吸取,所述外壁筒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活塞杆套于所述复位弹簧内。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的头部同轴固定有橡胶活塞头。进一步的,所述橡胶活塞头的直径与所述外壁筒的内径相等。进一步的,所述橡胶活塞头与所述活塞杆的前端插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为金属座。进一步的,所述外壁筒内部的后端,设置有内台阶,所述内台阶与所述外壁筒的顶部侧壁之间设置有所述复位弹簧。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的后端套装有轴承,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内台阶顶面相抵,另一端与所述轴承的内侧端面相抵,所述活塞杆带动所述轴承压缩所述复位弹簧。进一步的,所述轴承为自润滑轴承,所述自润滑轴承与所述外壁筒的内壁间隙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复位弹簧上设有调整所述复位弹簧压程的调整装置。进一步的,所述外壁筒上开有滑槽,所述调整装置包括调整螺母和调整杆,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内台阶相抵,另一端与所述调整螺母相抵,所述调整杆穿过所述滑槽与所述调整螺母固定,所述调整杆可在所述滑槽内调整固定位置带动所述调整螺母在所述外壁筒内部的位置,改变所述复位弹簧的压程。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自复位吸取装置,与现在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采用复合式吸盘和活塞,吸盘吸取薄脆的元器件,实现元器件的非接触式取放、安装,避免手拿造成的损坏,提高可靠性;2.通过改变弹簧压程,调整吸盘压力,适用于不同尺寸、厚度的元器件,适用范围广;3.活塞杆表面过盈配合安装自润滑轴承,不采用额外润滑机制,与橡胶活塞头配合,在外壁筒内形成双支撑,实现双支撑,使活塞杆与外壁筒之间达到同轴设置,使吸取操作流畅。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自复位吸取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自复位吸取装置结构剖面示意图;其中,复合吸盘1,外壁筒2,活塞杆3,复位弹簧4,橡胶活塞头5,调节螺母6,自润滑轴承7,吸盘8,固定座9,活塞柄10,滑槽11,内台阶12,顶部侧壁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自复位吸取装置,包括复合吸盘1和活塞,所述活塞包括外壁筒2和活塞杆3,复合吸盘1包括吸盘8和吸盘8后端的固定座9,固定座9为中空结构,固定座9的另一端与活塞的前端固定连接,固定座9的中空部分与吸盘8的吸附面及活塞内腔相通,在活塞杆3的带动下,吸附面内部形成负压实现吸取,外壁筒2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4,活塞杆3套于复位弹簧4内。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自复位吸取装置,由复合吸盘1实现元器件的吸取,包括吸盘8和固定座9,吸盘8的前端为具有弧形的吸附面,后端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中空结构的固定座9,吸盘8的中心处设有通孔,通孔与固定座9的中空结构相通,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复合吸盘采用柔性硅橡胶材质的吸盘8和金属材质的固定座9复合而成,固定座9的另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其中空部分与活塞腔连通,从而使吸附面、固定座9及活塞内腔相通,当吸附面贴附于元器件表面时,在活塞的带动下,吸附面形成负压,使吸附面与元器件实现吸附。活塞包括外壁筒2、活塞杆3及复位弹簧4,活塞杆3位于外壁筒2内,与外壁筒2同轴设置,活塞的前端即外壁筒2的前端,与固定座9固定,如固定座9的内侧壁具有内螺纹,外壁筒2前端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固定座9与外壁筒2的前端螺纹固定。为使活塞杆3与外壁筒2实现同轴设置,在活塞杆3的前端(朝向复合吸盘的一端)固定有橡胶活塞头5,橡胶活塞头5与活塞杆3前端插接方式同轴连接,与外壁筒2的内壁相接触,实现完全填充。在外壁筒2的内壁的后端设置有内台阶12,在内台阶12与外壁筒2的顶部侧壁13的内侧(朝向活塞腔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复位弹簧4,顶部侧壁13的中心处设置有通孔,活塞杆3的后端穿出通孔,为防止压缩过程中使活塞杆3的后端进入到活塞腔(外壁筒2内部)内,在活塞杆3的后端设置有活塞柄10。复位弹簧4套在活塞杆3的后端,为实现弹簧压缩、复位,在活塞杆3靠近顶部侧壁13内侧处,设置有轴承,在本技术中,采用自润滑轴承7,无需额外的润滑机制,结构简单,无需特殊保养,润滑轴承7与活塞杆3过盈配合,同轴设置,与外壁筒2的内侧壁之间为间隙配合,使得润滑轴承7在活塞杆3的带动下,可在外壁筒2的内部自由活动,压缩复位弹簧4,并在复位弹簧4的带动下回到原位。润滑轴承7配合橡胶活塞头5,使活塞杆3在外壁筒2内以双支撑的方式实现同轴设置。在实际应用中,可在活塞杆3靠近顶部侧壁13内侧(朝向活塞腔内部的方向)设置有压合台阶(图中未示出),复位弹簧4的一端抵于内台阶12的端面,另一端抵于压合台阶的端面,在活塞杆3的带动下,实现对复位弹簧4的压缩。因元器件的大小、轻薄程度不同,所需的吸盘8的吸附压力不同,为使本技术提供的自复位吸取装置可适用不同类型的元器件,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复位弹簧4上还设置有可调整复位弹簧压程,改变吸盘2吸附压力的调整装置,进一步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中,调整装置包括调整杆和调整螺母6,复位弹簧4一端与内台阶12相抵,另一端与调整螺母6相抵或直接固定,在外壁筒2的侧壁上,尤其是对应复位弹簧4和润滑轴承7的位置处,设置有滑槽11,调整杆经滑槽11与调整螺母6固定,调整杆可在滑槽11内滑动,并固定相应位置,从而带动调整螺母6在外壁筒2内部的位置,进而调整复位弹簧4的压程。在使用本技术提供的自复位吸取装置时,使吸盘2对准薄平面元器件表面,手动按压活塞柄13至达到复位弹簧4的压程下限,使吸盘2的吸附面均匀贴于薄平面元器件表面,松开手指,复位弹簧在压缩力的反作用力下,带动橡胶活塞头5复位,使吸附面内形面负压,实现吸取夹持功能,达到相应位置后,再次压缩活塞,使吸附面处内外压力平衡或是实现正压,解除吸附。吸盘8压力可根据复位弹簧4的压程调整,从而避免压力过大,造成薄平面元器件产生损坏。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自复位吸取装置,与现在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采用复合式吸盘和活塞,吸盘吸取薄脆的元器件,实现元器件的非接触式取放、安装,避免手拿造成的损坏,提高可靠性;2.通过改变弹簧压程,调整吸盘压力,适用于不同尺寸、厚度的元器件,适用范围广;3.活塞杆表面过盈配合安装自润滑轴承,不采用额外润滑机制,与橡胶活塞头配合,在外壁筒内形成双支撑,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自复位吸取装置,包括复合吸盘和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包括外壁筒和活塞杆,所述复合吸盘包括吸盘和所述吸盘后端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为中空结构,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与活塞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的中空部分与所述吸盘的吸附面及所述活塞内腔相通,在所述活塞杆的带动下,所述吸附面内部形成负压实现吸取,所述外壁筒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活塞杆套于所述复位弹簧内。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复位吸取装置,包括复合吸盘和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包括外壁筒和活塞杆,所述复合吸盘包括吸盘和所述吸盘后端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为中空结构,所述固定座的另一端与活塞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的中空部分与所述吸盘的吸附面及所述活塞内腔相通,在所述活塞杆的带动下,所述吸附面内部形成负压实现吸取,所述外壁筒内部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活塞杆套于所述复位弹簧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的头部同轴固定有橡胶活塞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复位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活塞头的直径与所述外壁筒的内径相等。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复位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活塞头与所述活塞杆的前端插接固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为金属座。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自复位吸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壁筒内部的后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瑞宋培元许建设李树枝吴臻易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