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钢子午线重载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6278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7 1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钢子午线重载轮胎,包括轮胎主体,所述轮胎主体的上端为胎冠,所述胎冠的上端面设置有三个线性分布的凹槽,胎冠的下端面设置有紧密贴合的五层带束层,胎冠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带束层,且胎冠与第一带束层之间设置有胎侧,所述第一带束层的上端面与凹槽相间的位置垂直设置有带束凸起,第一带束层的左右两端包覆有胶片,第一带束层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带束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保证了轮胎的使用性能,又通过改善内部结构使得轮胎的承压能力增加,同时增强了凹槽薄弱位置的强度,使得汽车行驶平稳安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A All-Steel Meridian Heavy-Duty T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钢子午线重载轮胎
本技术涉及轮胎制造结构
,具体为一种全钢子午线重载轮胎。
技术介绍
全钢丝子午线轮胎的胎体和带束层均采用钢丝帘线,一般用于载重及工程机械车辆上。现有的全钢丝子午线轮胎的带束层通常设置为3到4层,且各带束层之间紧密贴合。当全钢丝子午线轮胎负载过重时,导致对轮胎的压力增大,而当重载轮胎行驶在颠簸的路面,较大的压力对轮胎间歇式的挤压,导致车身晃动剧烈,而轮胎内部各连接处的摩擦也随之增大,容易造成轮胎摩擦生热融化;且用于增加与地面摩擦作用的胎冠凹槽内部也容易被小石块堵塞,造成内部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钢子午线重载轮胎,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钢子午线重载轮胎,包括轮胎主体,所述轮胎主体的上端为胎冠,所述胎冠的上端面设置有三个线性分布的凹槽,胎冠的下端面设置有紧密贴合的五层带束层,胎冠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带束层,且胎冠与第一带束层之间设置有胎侧,所述第一带束层的上端面与凹槽相间的位置垂直设置有带束凸起,第一带束层的左右两端包覆有胶片,第一带束层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二带束层的下端面紧贴第三带束层的上端面,第三带束层的下端面紧贴第四带束层,所述第四带束层的左右端面上半段与复合胶粘结,第四带束层的左右端面下端与垫胶紧密粘结,且第四带束层的下端设置有第五带束层,第四带束层与第五带束层之间留有间隙,且该间隙内部填充有垫胶,所述胎侧的下端向内侧包覆并与内衬层连接,且胎侧向内包覆位置的端面设置有子午加强层,所述子午加强层的内部设置有钢丝。优选的,所述各带束层的左右端面均设置有胶片,所述胶片完全包覆在各带束层的左右端面,且胶片与复合胶之间具有强力粘附。优选的,所述带束凸起垂直设置在第一带束层的上端面,且带束凸起位于胎冠的凹槽左右两端,带束凸起的上端位置胎冠的内腔。优选的,所述复合胶与垫胶致密填充在胎侧的内腔中,且复合胶位于垫胶的上端,复合胶粘结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和第四带束层上半段,所述垫胶粘结第四带束层下端面和第五带束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原有的四层带束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带束层,且最后一层带束层与第四层带束层之间留有间隙,间隙内填充有具有弹性的垫胶,使得轮胎在颠簸的路面行驶的过程中,当轮胎受到向下较大的压力时,压力传输到第四层带束层,由于垫胶的作用,使得轮胎的挤压得到缓冲,进而车身的晃动减弱,行驶更加平稳安全;通过在胎冠凹槽的左右设置加强带束凸起,使得凹槽内壁的强度增加,小石子不易填充进入凹槽内部,造成凹槽内壁的磨损和堵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既保证了轮胎的使用性能,又通过改善内部结构使得轮胎的承压能力增加,同时增强了凹槽薄弱位置的强度,使得汽车行驶平稳安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截面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外观图。图中:1轮胎主体、2胎冠、3胎侧、4第一带束层、5带束凸起、6第二带束层、7第三带束层、8第四带束层、9第五带束层、10胶片、11子午加强口、12钢丝、13内衬层、14复合胶、15垫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全钢子午线重载轮胎,包括轮胎主体1,轮胎主体1的上端为胎冠2,胎冠2的上端面设置有三个线性分布的凹槽,胎冠2的下端面设置有紧密贴合的五层带束层,胎冠2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带束层4,且胎冠2与第一带束层4之间设置有胎侧3,第一带束层4的上端面与凹槽相间的位置垂直设置有带束凸起5,带束凸起5垂直设置在第一带束层4的上端面,且带束凸起5位于胎冠2的凹槽左右两端,带束凸起5的上端位置胎冠2的内腔,第一带束层4的左右两端包覆有胶片10,第一带束层4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带束层6。第二带束层6的下端面紧贴第三带束层7的上端面,第三带束层7的下端面紧贴第四带束层8,第四带束层8的左右端面上半段与复合胶14粘结,第四带束层8的左右端面下半段端面与垫胶15紧密粘结,且第四带束层8的下端设置有第五带束层9,第四带束层8与第五带束层9之间留有间隙,且该间隙内部填充有垫胶15,复合胶14与垫胶15致密填充在胎侧3的内腔中,且复合胶14位于垫胶15的上端,复合胶14粘结第一带束层4、第二带束层6、第三带束层7和第四带束层8上半段,垫胶15粘结第四带束层8下端面和第五带束层9。胎侧3的下端向内侧包覆并与内衬层13连接,且胎侧13向内包覆位置的端面设置有子午加强层11,子午加强层11的内部设置有钢丝12。各带束层的左右端面均设置有胶片10,胶片10完全包覆在各带束层的左右端面,且胶片10与复合胶14之间具有强力粘附。工作原理:当轮胎主体1受到较大的压力并行驶在颠簸的路面时,由于路面高度不同,导致轮胎主体1受到间歇式的较大压力挤压,当胎冠2受到上端车身重物的压力时,胎冠2凹槽张开,路面的小石子等碎小的物质容易填充进入凹槽内部,通过设置带束凸起5,使得凹槽内壁的强度增大,在受到压力时,张开幅度较小,使得较大的物质难以进入凹槽内壁;当压力传输至胎冠2和胎侧3上端面时,造成轮胎主体1内部带束层的相互挤压,复合胶14与胶片10的相互紧密粘结,导致带束层之间的位置不易滑动,经过层层传递,压力传输至第四带束层8与第五带束层9之间,由于连接位置填充有垫胶15,使得压力经过垫胶15的缓冲变弱,压迫到内胎时,由于复合胶14与垫胶15的吸震作用,使得连接轮胎主体1的转轴震动变弱,使得车身更加平稳。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钢子午线重载轮胎,包括轮胎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主体(1)的上端为胎冠(2),所述胎冠(2)的上端面设置有三个线性分布的凹槽,胎冠(2)的下端面设置有紧密贴合的五层带束层,胎冠(2)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带束层(4),且胎冠(2)与第一带束层(4)之间设置有胎侧(3),所述第一带束层(4)的上端面与凹槽相间的位置垂直设置有带束凸起(5),第一带束层(4)的左右两端包覆有胶片(10),第一带束层(4)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带束层(6),所述第二带束层(6)的下端面紧贴第三带束层(7)的上端面,第三带束层(7)的下端面紧贴第四带束层(8),所述第四带束层(8)的左右端面上半段与复合胶(14)粘结,第四带束层(8)的左右端面下端与垫胶(15)紧密粘结,且第四带束层(8)的下端设置有第五带束层(9),第四带束层(8)与第五带束层(9)之间留有间隙,且该间隙内部填充有垫胶(15),所述胎侧(3)的下端向内侧包覆并与内衬层(13)连接,且胎侧向内包覆位置的端面设置有子午加强层(11),所述子午加强层(11)的内部设置有钢丝(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钢子午线重载轮胎,包括轮胎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主体(1)的上端为胎冠(2),所述胎冠(2)的上端面设置有三个线性分布的凹槽,胎冠(2)的下端面设置有紧密贴合的五层带束层,胎冠(2)的下端面设置有第一带束层(4),且胎冠(2)与第一带束层(4)之间设置有胎侧(3),所述第一带束层(4)的上端面与凹槽相间的位置垂直设置有带束凸起(5),第一带束层(4)的左右两端包覆有胶片(10),第一带束层(4)的下端设置有第二带束层(6),所述第二带束层(6)的下端面紧贴第三带束层(7)的上端面,第三带束层(7)的下端面紧贴第四带束层(8),所述第四带束层(8)的左右端面上半段与复合胶(14)粘结,第四带束层(8)的左右端面下端与垫胶(15)紧密粘结,且第四带束层(8)的下端设置有第五带束层(9),第四带束层(8)与第五带束层(9)之间留有间隙,且该间隙内部填充有垫胶(15),所述胎侧(3)的下端向内侧包覆并与内衬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亮吴世俊刘新洋刘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凯旋橡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