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压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59777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5: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压合系统,用于将金属背板与膜片完成压合,包括:传送机构,其具有传送带以及驱动所述传送带运动的转筒;模具,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模具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传送带上,每个所述模具均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模具的上表面开设有模腔,所述膜片设置于所述模腔中;运送机构,其包括立柱、可水平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立柱上的转杆、设置于所述转杆的端部的伸缩缸、设置于所述伸缩缸的活塞杆的端部的吸盘;其中:所述吸盘借助于所述转杆的转动和所述活塞杆的伸缩将叠置的金属背板运送至所述模具的上方并通过向下运动以与所述膜片压合。

Automatic Press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压合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自动将膜片快速贴附于金属背板上的压合系统。
技术介绍
金属背板为液晶显示器中的一个支撑部件,在金属背板进行装配之前,需要在金属背板的内侧粘接柔性的膜片。现有技术中,利用人徒手操作将膜片粘贴于金属背板的内侧,这种方式存在如下缺陷:1、粘贴效率低。2、膜片上因存在胶体,使得当膜片没有准确的粘贴于金属背板上时,很难重新将膜片揭开进行二次粘贴。3、膜片不能精准的粘贴于金属背板的内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压合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压合系统,用于将金属背板与膜片完成压合,包括:传送机构,其具有传送带以及驱动所述传送带运动的转筒;模具,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模具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传送带上,每个所述模具均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模具的上表面开设有模腔,所述膜片设置于所述模腔中;运送机构,其包括立柱、可水平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立柱上的转杆、设置于所述转杆的端部的伸缩缸、设置于所述伸缩缸的活塞杆的端部的吸盘;其中:所述吸盘借助于所述转杆的转动和所述活塞杆的伸缩将叠置的金属背板运送至所述模具的上方并通过向下运动以与所述膜片压合。优选地,所述传送带的下方具有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用于支撑所述金属背板与所述膜片的压合过程;其中: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红外探测器,所述红外探测器检测所述模具是否到达支撑平台上,以当所述模具到达支撑平台处时,控制传送带停止运动,以借助运送机构使所述金属背板与所述膜片完成压合。优选地,所述自动压合系统还包括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用于承接已压合的金属背板并将金属背板输送至落料位置。优选地,所述输送机构具有依次排布的输送轮,借由所述输送轮的转动以将已压合的金属背板直线输送至落料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自动压合系统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压合系统能够有效提高金属背板与膜片的压合效率,且能够实现精准的压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压合系统使用状态视图(吸盘处于吸附金属背板的状态)。图2为图1的局部A的放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压合系统使用状态视图(金属背板处于位于模具上方的状态)。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压合系统使用状态视图(金属背板与膜片处于被压合的状态)。图中:10-模具;11-模腔;20-传送机构;21-传送带;22-转筒;30-运送机构;31-立柱;32-转杆;33-伸缩缸;331-活塞杆;34-吸盘;40-输送机构;41-输送轮;50-支撑平台;51-红外线探测器;52-压力传感器;100-金属背板;200-膜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动压合系统,该自动压合系统用于将金属背板100与膜片200进行压合。该自动压合系统包括:传送机构20、多个模具10、运送机构30、输送机构40、支撑平台50、压力传感器52、红外线探测器51。传送机构20包括传送带21以及驱动传送带21进行传送运动的卷筒。多个模具10间隔均匀的装设于传送带21上,使得模具10随传送带21运动;模具10由橡胶材料制成,使得模具10通过在卷筒处变形而随传送带21运动至下方;模具10表面开设有模腔11,该模腔11用于当传送带21运动至上方时以放置膜片200;膜片200采用人工放置,且使膜片200具有胶体的一面朝上。支撑平台50设置在指定的用于使金属背板100与膜片200压合的位置,且位于传送带21的下方,压力传感器52和红外线探测器51设置于支撑平台50上。运送机构30包括立柱31、转杆32、伸缩缸33以及吸盘34。转杆32可水平转动地设置于立柱31上,伸缩缸33设置于转杆32上且保持竖直设置,吸盘34设置于伸缩缸33的活塞杆331的下端。在运送机构30的一侧设置有叠置的若干背板,利用转杆32以及伸缩缸33的动作,使吸盘34吸附金属背板100并运送至指定的压合位置以与膜片200实现压合。吸盘34为电磁吸附盘,通过通电吸附金属背板100,通过断电而解除对金属背板100的吸附。输送机构40用于将已压合的金属背板100输送至落料位置,具体地,输送机构40上设置有自转的输送轮41,借由输送轮41的转动将已压合的金属背板100输送至落料位置。下面介绍一下上述的自动压合系统的工作过程。通过人工将膜片200放入模具10的模腔11中,如图1所示,传动带带动模具10朝指定的压合位置运动,红外线探测器51用于检测模具10是否到达压合位置,当红外线探测器51检测模具10到达指定压合位置后,控制转筒22停止转动,传送带21停止运动。运送机构30在传动带将模具10运送至指定压合位置前,进行如下动作:如图1所示,转杆32逆时针转动,使得吸盘34转动至叠置的金属背板100的上方,使伸缩杆的活塞杆331向下伸出,此时,吸盘34因通电而具有吸力,进而吸附金属背板100,然后,使转杆32顺时针转动至指定压合位置,等待对模具10上膜片200进行压合。当模具10达到指定压合位置停止后,如图4所示,活塞杆331驱动吸盘34下移,以带动金属背板100与膜片200进行压合。当压力传感器52检测到金属背板100与膜片200进行压合时,使吸盘34断电,进而使吸盘34解除对金属背板100的吸附并同时使伸缩缸33回缩,并继续使转杆32再次进行逆时针转动以再次进行后续循环动作。此时,经由压力传感器52的压力感知,控制转筒22再次转动以将后续模具10运送至指定压合位置进行压合。已压合的金属背板100经传送带21运送至传送机构20的末端,并由输送机构40承接,输送机构40的传送轮通过转动,将已压合的金属背板100输送至落料位置,使得金属背板100进行后续装配使用。应该说明:根据如红外线探测器51、压力传感器52控制部件的运动、动作时机为控制技术中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压合系统,用于将金属背板与膜片完成压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机构,其具有传送带以及驱动所述传送带运动的转筒;模具,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模具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传送带上,每个所述模具均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模具的上表面开设有模腔,所述膜片设置于所述模腔中;运送机构,其包括立柱、可水平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立柱上的转杆、设置于所述转杆的端部的伸缩缸、设置于所述伸缩缸的活塞杆的端部的吸盘;其中:所述吸盘借助于所述转杆的转动和所述活塞杆的伸缩将叠置的金属背板运送至所述模具的上方并通过向下运动以与所述膜片压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压合系统,用于将金属背板与膜片完成压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机构,其具有传送带以及驱动所述传送带运动的转筒;模具,包括多个,多个所述模具均匀间隔设置于所述传送带上,每个所述模具均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模具的上表面开设有模腔,所述膜片设置于所述模腔中;运送机构,其包括立柱、可水平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立柱上的转杆、设置于所述转杆的端部的伸缩缸、设置于所述伸缩缸的活塞杆的端部的吸盘;其中:所述吸盘借助于所述转杆的转动和所述活塞杆的伸缩将叠置的金属背板运送至所述模具的上方并通过向下运动以与所述膜片压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压合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福卫唱贺新许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廊坊图一电子元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