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组合物、成形品及成形品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55372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7 01:21
提供氧阻隔性优异、并且耐冲击性优异的树脂组合物、以及使用前述树脂组合物的成形品及成形品的制造方法。一种树脂组合物,其相对于聚酰胺树脂100重量份,包含酸改性率为0.3~5.0重量%的酸改性聚烯烃3~17重量份、及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1~15重量份,所述聚酰胺树脂由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构成,且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苯二甲胺、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碳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通式(1)中,R

Resin Composition, Formed Produc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Formed Pro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树脂组合物、成形品及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树脂组合物、成形品及成形品的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可提供氧阻隔性及耐冲击性优异的成形品的树脂组合物。
技术介绍
聚酰胺树脂的耐化学药品性、耐热性等优异,因此被广泛用于各种用途。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吹塑成形用聚酰胺组合物,其包含聚酰胺和改性聚烯烃,所述聚酰胺至少包含末端氨基与末端羧基的比率即前者:后者=100:0~50:50的胺末端聚酰胺。进而记载了胺末端聚酰胺为聚酰胺11或聚酰胺12,改性聚烯烃为环氧改性、酸酐改性或羧酸改性聚烯烃。进而,还记载了这种聚酰胺组合物的IZOD冲击强度优异。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29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本专利技术人对上述专利文献1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虽然耐冲击性高,但氧阻隔性不充分。另外,问题是即使使用氧阻隔性优异的聚酰胺树脂,耐冲击性也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氧阻隔性优异、并且耐冲击性优异的树脂组合物、以及使用前述树脂组合物的成形品及成形品的制造方法。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上述课题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规定的苯二甲胺系聚酰胺树脂中同时配混酸改性率为0.3~5.0重量%的酸改性聚烯烃和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可得到氧阻隔性优异、并且显著提高了耐冲击性的成形品,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具体而言,通过下述方案<1>、优选<2>~<14>,解决了上述问题。<1>一种树脂组合物,其相对于聚酰胺树脂100重量份,包含酸改性率为0.3~5.0重量%的酸改性聚烯烃3~17重量份、及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1~15重量份,所述聚酰胺树脂由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构成,且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苯二甲胺、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碳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通式(1)通式(1)中,R1为碳数1~10的烷基,R2为碳数2~12的烷基,n为1~3的整数。<2>根据<1>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前述苯二甲胺包含间苯二甲胺及对苯二甲胺中的至少一者。<3>根据<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前述碳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包含癸二酸及己二酸中的至少一者。<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前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与前述酸改性率为0.3~5重量%的酸改性聚烯烃的重量比为3:10~16:10。<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前述酸改性聚烯烃包含马来酸改性聚烯烃及马来酸酐改性聚烯烃中的至少1种。<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对于前述聚酰胺树脂,相对于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己二酸的聚酰胺树脂10~90重量份,以90~10重量份的比例包含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癸二酸的聚酰胺树脂。<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为芯材的覆盖材料。<8>一种成形品,其是将<1>~<7>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的。<9>一种成形品,其包含芯材和前述芯材的覆盖层,前述覆盖层由<1>~<5>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形成。<10>根据<9>所述的成形品,其还具有与前述覆盖层接触的以脂肪族聚酰胺树脂为主成分的第2覆盖层。<11>根据<10>所述的成形品,其中,前述脂肪族聚酰胺树脂为聚酰胺12。<12>根据<10>或<11>所述的成形品,其中,对于构成前述覆盖层的聚酰胺树脂,相对于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己二酸的聚酰胺树脂10~90重量份,以90~10重量份的比例包含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癸二酸的聚酰胺树脂。<13>根据<9>~<12>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形品,其中,前述芯材为光波导或连续中空体。<14>一种成形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用<1>~<7>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覆盖芯材。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氧阻隔性优异、并且耐冲击性优异的树脂组合物、以及使用前述树脂组合物的成形品及成形品的制造方法。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实施例的粘接性的评价方法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详细地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以包含记载于其前后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及上限值的含义来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相对于聚酰胺树脂(以下有时称为“XD系聚酰胺树脂”)100重量份,包含酸改性率为0.3~5.0重量%的酸改性聚烯烃3~17重量份、及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1~15重量份,所述聚酰胺树脂由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构成,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苯二甲胺、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碳原子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通式(1)通式(1)中,R1为碳数1~10的烷基,R2为碳数2~12的烷基,n为1~3的整数。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从而可得到氧阻隔性优异、并且耐冲击性优异的树脂组合物(成形品)。进而,可得到覆盖性优异的树脂组合物。即,已知XD系聚酰胺树脂的氧阻隔性优异。但是,对于耐冲击性,未必可以说是充分的。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XD系聚酰胺树脂中配混酸改性聚烯烃,进而配混上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令人惊讶的是,成功地使耐冲击性显著提高。即,为了提高聚酰胺树脂的耐冲击性,目前为止进行了配混酸改性聚烯烃。但是,本专利技术人进行了研究后发现,仅通过在XD系聚酰胺树脂中配混酸改性聚烯烃有时不能确保充分的耐冲击性。并且,本专利技术中,将酸改性聚烯烃的酸改性率设为规定的范围、且配混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从而成功地使耐冲击性显著提高。特别是极其令人惊讶的是,通过配混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耐冲击性会显著提高。进而本专利技术中也能达成覆盖性的提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树脂组合物也可以优选用于覆盖材料。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详情进行说明。<XD系聚酰胺树脂>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聚酰胺树脂(XD系聚酰胺树脂)由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构成,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苯二甲胺、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碳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XD系聚酰胺树脂中,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优选80摩尔%以上、更优选90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95摩尔%以上、进一步更优选98摩尔%以上源自至少1种苯二甲胺,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优选80摩尔%以上、更优选90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95摩尔%以上、进一步更优选98摩尔%以上源自至少1种碳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即,从氧阻隔性的观点出发,作为XD系聚酰胺树脂的原料的苯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树脂组合物,其相对于聚酰胺树脂100重量份,包含酸改性率为0.3~5.0重量%的酸改性聚烯烃3~17重量份、及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1~15重量份,所述聚酰胺树脂由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构成,且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苯二甲胺、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碳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通式(1)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1.18 JP 2016-224765;2017.09.20 JP 2017-179711.一种树脂组合物,其相对于聚酰胺树脂100重量份,包含酸改性率为0.3~5.0重量%的酸改性聚烯烃3~17重量份、及下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1~15重量份,所述聚酰胺树脂由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和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构成,且源自二胺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苯二甲胺、源自二羧酸的结构单元的70摩尔%以上源自碳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通式(1)通式(1)中,R1为碳数1~10的烷基,R2为碳数2~12的烷基,n为1~3的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苯二甲胺包含间苯二甲胺及对苯二甲胺中的至少一者。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碳数4~20的α,ω-直链脂肪族二羧酸包含癸二酸及己二酸中的至少一者。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1)所示的化合物与所述酸改性率为0.3~5重量%的酸改性聚烯烃的重量比为3:10~16:10。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酸改性聚烯烃包含马来酸改性聚烯烃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和哉加藤智则中村仁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