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09877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7:33
一种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钢轨、扣件、预制板柱和填充调整层,所述预制板柱为多个且沿钢轨的延伸而间隔设置,所述预制板柱包含两个预制立柱和一个预制板,所述两个预制立柱设置于预制板的上表面两侧且分别支撑所述钢轨,所述钢轨通过两侧的扣件固定于所述预制立柱的上端,所述预制板的下表面设置填充调整层以通过填充调整层与下部现浇混凝土基础联结成一体;由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施工工序简单、劳动强度低,施工精度高、施工效率高,且后期维护效果更好,也更为美观。

Prefabricated slab-column composite track structure for rail trans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轨道结构的
,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车辆段、停车场内立柱式检查坑地段的立柱大多采用现浇混凝土形式,存在施工作业环节多、施工精度不易控制、施工进度缓慢、施工质量差等问题,容易导致后期质量缺陷,难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工期、施工精度、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为此,本技术的设计者有鉴于上述缺陷,通过潜心研究和设计,综合长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经验和成果,研究设计出一种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施工工序简单、劳动强度低,施工精度高、施工效率高,且后期维护效果更好,也更为美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钢轨、扣件、预制板柱和填充调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柱为多个且沿钢轨的延伸而间隔设置,所述预制板柱包含两个预制立柱和一个预制板,所述两个预制立柱设置于预制板的上表面两侧且分别支撑所述钢轨,所述钢轨通过两侧的扣件固定于所述预制立柱的上端,所述预制板的下表面设置填充调整层以通过填充调整层与下部现浇混凝土基础联结成一体。其中:所述预制立柱和下部预制板为矩形截面的形式,且所述预制立柱为直立的长方体,所述预制板为横置的长方体。其中:所述预制立柱和预制板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截面形式。其中:所述预制板的中部上表面设有贯通整个长度的排水沟槽,所述预制板上还设有多个吊钩以及灌注孔。其中:所述多个吊钩设置于预制板的角部。其中:所述灌注孔以为圆形或矩形。其中:所述排水沟槽为半圆形、矩形或者倒梯形的断面形式。其中:所述预制板的中部下表面设有梯形或矩形凸台,所述填充调整层的中部上表面设有容置所述梯形或矩形凸台的限位槽。通过上述结构可知,本技术的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具有如下效果:1、结构性好,承载能力强,稳定性好;2、具有施工工序简单、劳动强度低,施工精度高、施工效率高、美观性好等特点,能很好地解决现浇立柱存在的施工效果差、施工速度慢、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本技术的详细内容可通过后述的说明及所附图而得到。附图说明图1显示了本技术的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的正视图。图2显示了本技术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和2,显示了本技术的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所述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钢轨1、扣件2、预制板柱3和填充调整层4。其中,所述预制板柱3为多个且沿钢轨1的延伸而间隔设置,所述预制板柱包含两个预制立柱31和一个预制板32,所述两个预制立柱31设置于预制板32的上表面两侧且分别支撑所述钢轨1,所述钢轨1通过两侧的扣件2固定于所述预制立柱31的上端,所述预制板32的下表面设置填充调整层4,以通过填充调整层4与下部现浇混凝土基础7联结成一体。其中,所述预制立柱31和下部预制板32均可为矩形截面的形式,且所述预制立柱31为直立的长方体,所述预制板32为横置的长方体,当然,所述预制立柱和预制板可根据需要设计成矩形、圆形、椭圆形等截面形式。其中,所述预制板32的中部上表面设有贯通整个长度的排水沟槽5,且为了便于吊装和后期施工,所述预制板32上还可设有多个吊钩8以及灌注孔9,所述多个吊钩8可设置于预制板32的角部,所述灌注孔9可设置于预制板32的中部,以兼观察孔。其中,所述灌注孔可以为圆形、矩形等形状,所述排水沟槽5可以为半圆形、矩形或者倒梯形等断面形式。其中,所述预制板32的中部下表面设有梯形或矩形凸台,所述填充调整层4的中部上表面设有容置所述梯形或矩形凸台的梯形槽,从而使得两者的结合更加稳固,承载效果好,稳定性更好。其中,填充调整层可采用自密实混凝土、特种砂浆等流动性较好的材料。由此,钢轨1、扣件2、预制板柱3安装于一体,多个预制板柱3可根据设计需要设置一定间距(本实施例预制板柱3中预制板32的宽度设为1100mm,间隔的预制板32之间的间隙设为150mm)。通过铺轨工装对钢轨1的轨距、水平、高程和方向进行精调和固定。然后浇筑预制板柱3下的填充调整层4(填充调整层4和预制板32均位于地平面6以下),每个板柱组合结构之间的调整层浇筑至与预制板上表面平齐。预制板柱3通过填充调整层4与下部现浇混凝土基础7联结成一体。由此可见,本技术用于轨道交通领域,代替传统的现浇立柱形式,具有施工工序简单、施工速度快、施工精度高、劳动强度低、美观性好等特点,符合当前轨道交通环保、高效及减少病害的方向,社会效益巨大。通过扣件将板柱结构与钢轨连成一体形成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钢轨、扣件、预制板柱安装于一体后,通过铺轨工装对钢轨的轨距、水平、高程和方向进行精调和固定。然后浇筑预制板柱下的填充调整层。预制板柱通过下部填充调整层与下部现浇混凝土基础联结成一体。由此,本技术可代替目前传统的现场浇筑立柱式轨道结构方案,达到简化作业环节、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精度、提升施工效率、增强美观性等方面的目的。显而易见的是,以上的描述和记载仅仅是举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应用或使用。虽然已经在实施例中描述过并且在附图中描述了实施例,但本技术不限制由附图示例和在实施例中描述的作为目前认为的最佳模式以实施本技术的教导的特定例子,本技术的范围将包括落入前面的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任何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钢轨、扣件、预制板柱和填充调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柱为多个且沿钢轨的延伸而间隔设置,所述预制板柱包含两个预制立柱和一个预制板,所述两个预制立柱设置于预制板的上表面两侧且分别支撑所述钢轨,所述钢轨通过两侧的扣件固定于所述预制立柱的上端,所述预制板的下表面设置填充调整层以通过填充调整层与下部现浇混凝土基础联结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钢轨、扣件、预制板柱和填充调整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柱为多个且沿钢轨的延伸而间隔设置,所述预制板柱包含两个预制立柱和一个预制板,所述两个预制立柱设置于预制板的上表面两侧且分别支撑所述钢轨,所述钢轨通过两侧的扣件固定于所述预制立柱的上端,所述预制板的下表面设置填充调整层以通过填充调整层与下部现浇混凝土基础联结成一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立柱和下部预制板为矩形截面的形式,且所述预制立柱为直立的长方体,所述预制板为横置的长方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用预制板柱组合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立柱和预制板为圆形或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忠陈鹏吴鲁京张宏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