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4572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2:28
具备:柱管(6);悬架(7),具有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被固接在柱管(6)上;外柱(A),具有将柱管(6)包持的包持主体部(1)和紧固部(2);固定托架(4),支承外柱(A);和紧固件(5),具备将外柱(A)和固定托架(4)紧固及解除的螺栓轴(51)。在第1垂下板状部(71)和第2垂下板状部(72)上分别形成有由沿轴向延伸的伸缩长孔(82)和冲击吸收长孔(83)构成的长孔部(8);在至少某一方的长孔部(8)中设有伸缩止动件爪(81),在另一方的长孔部(8)中设有上下方向尺寸逐渐变窄的由多个连续的倾斜边构成的倾斜区域(84);倾斜区域(84)的起点位于比伸缩止动件爪(81)靠前方侧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转向装置,其具备伸缩调整机构和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机构,能够以极简单的结构实现冲击吸收载荷的设定。
技术介绍
以往,存在各种具备伸缩调整机构和冲击吸收装置的装置,所述冲击吸收装置用来保护碰撞事故时的二次碰撞时的驾驶者。作为这种转向装置的通常的构造,存在在二次碰撞时抵抗由螺栓轴带来的推压力而柱沿着轴向长孔移动的类型。上述结构主要是在二次碰撞时一边由螺栓轴将轴向长孔的边缘部压溃一边移动的结构。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3603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1中,在由螺栓轴将作为伸缩止动件的突出板片压溃后,将形成在冲击吸收长孔上的倾斜边压溃,由此使二次碰撞时的后半段的冲击吸收载荷逐渐增大。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人在以前进行了专利文献1的专利技术。根据该专利技术,容易将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的载荷设定为与要求对应的值,能够进行更好的冲击吸收。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尝试了设定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的状态以使其更加对应于具体的要求。所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装置,其能够更详细地进行冲击吸收的设定,并且为很简单的结构,能够进行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载荷的调整,能够进行与所有的状况对应的冲击吸收。所以,专利技术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专门反复进行了研究,结果通过将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设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所述转向装置具备:柱管;悬架,具有第1垂下板状部和第2垂下板状部,被固接在前述柱管上;外柱,具有包持前述柱管的包持主体部和紧固部;固定托架,支承该外柱;以及紧固件,具备将前述外柱和前述固定托架紧固及解除、并且在二次碰撞时将伸缩止动件爪压溃的螺栓轴;在前述第1垂下板状部和前述第2垂下板状部上分别形成有由沿轴向延伸的伸缩长孔和冲击吸收长孔构成的长孔部;并且,在至少某一方的该长孔部中设置有伸缩止动件爪,在另一方的前述长孔部中,设置有上下方向尺寸逐渐变窄的由多个连续的倾斜边构成的倾斜区域,该倾斜区域的起点位于比前述伸缩止动件爪靠前方侧的位置。通过将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设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向装置中,前述倾斜区域具有第1倾斜边和位于该第1倾斜边的后方侧的第2倾斜边,前述第1倾斜边比前述第2倾斜边增大了倾斜角度。通过将本专利技术的第3技术方案设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向装置中,前述倾斜区域具有第1倾斜边和位于该第1倾斜边的后方侧的第2倾斜边,前述第2倾斜边比前述第1倾斜边增大了倾斜角度。通过将本专利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设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向装置中,前述倾斜区域具有第1倾斜边、位于该第1倾斜边的后方侧的第2倾斜边和位于该第2倾斜边的后方侧的第3倾斜边,前述第1倾斜边、前述第2倾斜边及前述第3倾斜边其角度分别不同。通过将本专利技术的第5技术方案设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向装置中,前述第2倾斜边具有最大角度,前述第3倾斜边被设定为最小角度。通过将本专利技术的第6技术方案设为以下这样的转向装置,解决了上述课题,所述转向装置在第1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转向装置中,前述倾斜区域分别形成在前述第1垂下板状部侧及前述第2垂下板状部侧。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做成在悬架的第1垂下板状部或前述第2垂下板状部的至少某一方的前述长孔部中形成伸缩止动件爪、在另一方的长孔部中形成上下方向尺寸逐渐变窄的由多个连续的倾斜边构成的倾斜区域、该倾斜区域的起点位于比前述伸缩止动件爪靠前方侧的位置的结构,起到以下所述的效果。二次碰撞时的紧固件的螺栓轴首先抵接在伸缩止动件爪上,并且将该伸缩止动件爪推倒而压溃。通过倾斜区域的起点位于比伸缩止动件爪靠前方侧的位置,在伸缩止动件爪的压溃行程中,螺栓轴开始抵接在倾斜区域上。然后,螺栓轴一边将倾斜区域压溃,一边相对地向后方侧移动。由此,在伸缩止动件爪的压溃行程中能够产生倾斜区域的压溃载荷,能够维持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载荷。进而,前述倾斜区域由多个连续的倾斜边构成。通过将多个倾斜边分别设为不同的倾斜角度,能够使由螺栓轴的压溃带来的阻力载荷变化。由此,能够调整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载荷。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图1(B)是图1(A)的(α)部的局部剖视的放大图,图1(C)是图1(B)的Y1-Y1向视放大剖视图,图1(D)是图1(C)的Y2-Y2向视剖视图。图2(A)是图1(A)的Y3-Y3向视放大剖视图,图2(B)是柱管、悬架及外柱的局部切除的立体图。图3(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悬架的第1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3(B)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悬架的第2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3(C)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中的行程与载荷的关系的曲线图。图4(A-I)、图4(A-II)及图4(B-I)、图4(B-II)是表示螺栓轴的压溃行程的前半段的悬架和螺栓轴的第1垂下板状部及第2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5(C-I)、图5(C-II)及图5(D-I)、图5(D-II)是表示螺栓轴的压溃行程的后半段的悬架和螺栓轴的第1垂下板状部及第2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6(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悬架的第2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6(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中的行程与载荷的关系的曲线图。图7(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悬架的第2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7(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吸收中的行程与载荷的关系的曲线图。图8(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悬架的第1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8(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悬架的第2垂下板状部的侧视图。图9(A)及图9(B)是表示在伸缩调整中柱管和悬架相对于螺栓轴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状态的主要部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这里,作为在本专利技术中表示方向的语言,存在前方侧和后方侧。该前方侧及后方侧是在将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装配在汽车中的状态下、以汽车的前后方向为基准的。具体而言,在转向装置的各构成部件中,设汽车的前轮侧为前方侧,设手柄(方向盘)9侧为后方侧〔参照图1(A)〕。本专利技术主要如图1所示,由外柱A、固定托架4、紧固件5、柱管6、悬架7和长孔部8等构成。此外,在柱管6内容纳着转向轴杆91。外柱A由包持主体部1和紧固部2构成。前述包持主体部1形成为使内部为中空形状的大致圆筒状,具体而言具有其内部被形成为中空形状的包持内周侧面部1a〔参照图1(A)、图2〕。在前述包持主体部1的直径方向下部侧形成有狭缝部11。该狭缝部11是沿着从前述包持主体部1的轴向的前方侧向后方侧在宽度方向上不连续的离开的部分。通过在前述狭缝部11的宽度方向两侧对置的边缘部分相互接近,前述包持内周侧面部1a的直径变小,能够将容纳装配在前述包持主体部1内的柱管6紧固并锁定(固定)。包持主体部1的包持内周侧面部1a在锁定解除状态时形成为比该柱管6的外径稍大,以使柱管6容易滑动。此外,包持主体部1形成为能够将柱管6的轴向的大致中间部位适当在轴向上支承的长度。前述柱管6分别从包持主体部1的轴向的前方端部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柱管;悬架,具有第1垂下板状部和第2垂下板状部,被固接在前述柱管上;外柱,具有包持前述柱管的包持主体部和紧固部;固定托架,支承该外柱;以及紧固件,具备将前述外柱和前述固定托架紧固及解除、并且在二次碰撞时将伸缩止动件爪压溃的螺栓轴;在前述第1垂下板状部和前述第2垂下板状部上分别形成有由沿轴向延伸的伸缩长孔和冲击吸收长孔构成的长孔部;并且,在至少某一方的该长孔部中设置有伸缩止动件爪,在另一方的前述长孔部中,设置有上下方向尺寸逐渐变窄的由多个连续的倾斜边构成的倾斜区域,该倾斜区域的起点位于比前述伸缩止动件爪靠前方侧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18 JP 2017-242071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柱管;悬架,具有第1垂下板状部和第2垂下板状部,被固接在前述柱管上;外柱,具有包持前述柱管的包持主体部和紧固部;固定托架,支承该外柱;以及紧固件,具备将前述外柱和前述固定托架紧固及解除、并且在二次碰撞时将伸缩止动件爪压溃的螺栓轴;在前述第1垂下板状部和前述第2垂下板状部上分别形成有由沿轴向延伸的伸缩长孔和冲击吸收长孔构成的长孔部;并且,在至少某一方的该长孔部中设置有伸缩止动件爪,在另一方的前述长孔部中,设置有上下方向尺寸逐渐变窄的由多个连续的倾斜边构成的倾斜区域,该倾斜区域的起点位于比前述伸缩止动件爪靠前方侧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良亮广冈幸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