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滢芝专利>正文

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2057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转向管柱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包括转向盘输入装置,还包括上管向柱、下管向柱,吸能单元和脱离单元,上管向柱的末端通过万向节与下管向柱的一端传动连接,吸能单元设置在下管向柱的另一端,并且其处于安装状态下,吸能单元位于下管向柱朝向汽车驾驶室方向的侧边,转向盘输入装置的下部轴接有传递轴,传递轴与转向盘输入装置中的转向盘传动连接,传递轴的末端为敞口设置,并且上管向柱的顶端通过脱离单元与传递轴的该一端能够拆卸的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直接缓冲和吸收掉部分撞击力,并且在缓冲过程中,上管向柱与转向盘输入装置可实现分离,进而极大降低了驾驶员受到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
本技术涉及汽车转向管柱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汽车行驶方向的改变是由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来改变转向轮的偏转角度来实现的,使汽车按驾驶员固定的方向行驶。汽车转向系统一般由转向盘输入装置、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三部分组成,转向盘输入装置包括方向盘、转向轴等部件。方向盘通过转向轴与转向器连接,当需要调整汽车行驶方向时,驾驶员通过方向盘将力传递给转向器、转向传动机构,转向传动机构将转向器输出的动力传递给转向车轮,实现汽车转向。由于驾驶员需要操作转向盘输入装置,那么二者之间相隔很近,所以车辆如果不幸遭遇车祸后,车祸中的撞击力会通过转向传动机构传递给转向盘输入装置,进而传达给驾驶员,这样的话,这种撞击力就会对驾驶员的胸部或者头部等人体重要部位造成巨大伤害,根据资料显示,这种损伤占据到驾驶员整体损伤的百分之46,比例接近一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包括转向盘输入装置,还包括上管向柱、下管向柱,吸能单元以及脱离单元,上管向柱的末端通过万向节与下管向柱的一端传动连接,吸能单元设置在下管向柱的另一端,并且其处于安装状态下,吸能单元位于下管向柱朝向汽车驾驶室方向的侧边,且吸能单元与下管向柱之间呈50度的夹角设置,转向盘输入装置的下部轴接有传递轴,传递轴与转向盘输入装置中的转向盘传动连接,传递轴的末端为敞口设置,并且上管向柱的顶端通过脱离单元与传递轴的该一端能够拆卸的传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吸能单元包括隔离块以及两个吸能件,隔离块为圆柱筒结构,隔离块套设在下管向柱上,并且下管向柱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的与隔离块的内表面配合,两个吸能件对称安装在隔离块的周边,两个吸能件的结构均相同,吸能件包括吸能杆和吸能方形管,吸能杆的一端与隔离块的外表面轴接,吸能方形管套设在吸能杆的另一端,并且吸能杆的该一端能够在吸能方形管内水平活动,吸能方形管在安装状态下,其远离吸能杆的一端通过扭簧轴接在车架内部,吸能方形管的内部设置有吸能缓冲件。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缓冲件包括若干吸能弹簧,吸能方形管内的前后两个侧面均开设有若干凹孔,并且每一个侧面的所有凹孔依次沿吸能方形管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所有吸能弹簧分别位于一个凹孔内,吸能弹簧的一端与凹孔的孔底弹性连接,并且另一端焊接有球头,吸能弹簧处于常态下,球头位于凹孔外。进一步地,所述吸能方形管远离吸能杆的一端为封闭结构,吸能杆位于吸能方形管内的一端为边倒圆结构,并且吸能杆的该一端通过接触弹簧与吸能方形管内的底壁弹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上管向柱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槽,第一环形槽接近上管向柱的顶端,第一环形槽的内表面开设有止回环形槽,第一环形槽与上管向柱的顶端之间设置有止回环盘,止回环盘套设在上管向柱上,上管向柱的顶端设置有多个沿之周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一插接条。进一步地,所述传递轴的敞口端内设有定位轴,定位轴的外周面设置有多个沿之周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二插接条,第二插接条的延伸方向与定位轴的轴向相平行,定位轴远离传递轴的外端开设有能够与上管向柱的顶端以及所有第一插接条相拼合的型槽,定位轴的内端通过定位弹簧与传递轴弹性连接,定位轴通过所有第二插接条能够沿传递轴的轴向活动设置,止回环盘上开设有多个穿插槽,每个穿插槽分别供一个第二插接条能够竖直贯穿。进一步地,所述脱离单元包括支座、外侧支板、内侧支板以及气缸,支座处于安装状态下,固定在车架内部,并且支座的安装姿态与上管向柱的轴向构成90度的直角,第一环形槽内对称设置有两个止回弧片,止回弧片的凹面将第一环形槽内的槽面所包裹,位于第一环形槽远离驾驶室方向的一个止回弧片通过外侧支板与支座的一侧连接,另一个止回弧片通过内侧支板能够活动的插设在支座内,内侧支板通过复位弹簧与支座内部弹性连接,支座的上方设置有止回块,止回块呈竖直贯穿至支座内,并且止回块的末端始终紧贴内侧支板位于支座内的一端,气缸安装在支座远离内侧支板的一端,气缸用以驱动止回块抽离出支座外。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止回弧片的凹面内分别设置有一个定位弧形条,每个定位弧形条在工作状态下,分别挤入在止回环形槽内。进一步地,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设有一端与之传动连接的缩进板,定位轴的外端固定套设有拨拉环,缩进板的另一端开设有圆形缺口,拨拉环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的嵌于该圆形缺口内。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行车中如果车辆前端受到撞击,那么撞击力率先传达至下管向柱,下管向柱受到撞击力,向驾驶室方向传递以及通过万向节传达部分至上管向柱,该过程中,吸能杆受下管向柱传达的撞击力,从而向吸能方形管内收缩,收缩中,吸能杆的两侧开始逐个挤压所有球头,并且迫使球头压缩吸能弹簧挤入凹孔内,进一步吸收部分撞击力,同时吸能方形管由于受到吸能杆的强行收缩力,开始发生转动,以此配合吸能杆的收缩行程,同时吸能杆在强行收缩中,端部会始终抵触接触弹簧,防止由于撞击力过猛导致吸能杆穿破吸能方形管,并且抵触弹簧始终作为吸能的重要弹簧之一;并且注明:现有的车辆自身前端会设置有多个碰撞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均与车辆的自动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气缸则与车辆的自动控制系统电性连接,前述中,吸能杆强行收缩过程中,依靠接触弹簧和吸能弹簧吸取撞击力以及缓冲撞击力的传递时间,所以碰撞传感器将接受到信号,迅速传递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则使得气缸进行工作,气缸的活塞端伸出运动,进而通过缩进板和拨拉环将定位轴抵触,也就是推动其回缩至传递轴内,使得定位轴与上管向柱的顶端分离,并且气缸的活塞端伸出中,止回块也与定位轴做相同方向的运动,也即是竖直姿态抽离支座内,进而达到释放一个止回弧片,使该止回弧片通过复位弹簧回缩,进一步使得上管向柱一个侧部没有了支撑力,随后上管向柱由于下管向柱传递的撞击力,上管向柱开始变形或者倾斜折弯,由于转向盘输入装置与上管向柱之间的分离,导致撞击力不会传递给驾驶室内的人员,从而极大的降低撞击给驾驶员带来的身体伤害,本技术能够直接缓冲以及吸收掉部分撞击力,并且在缓冲过程中,上管向柱与转向盘输入装置可实现分离,进而极大的降低了驾驶员受到的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局部立体剖视图一;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的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C处的放大图;图9为图7中D处的放大图;图10为本技术的局部立体剖视图二;附图标记说明:转向盘输入装置1,传递轴2,定位弹簧2a,定位轴2b,拨拉环2c,型槽2q,第二插接条2u上管向柱3,第一环形槽3a,止回环形槽3b,止回环盘3c,穿插槽3q,第一插接条3w。下管向柱4,万向节4a。吸能单元5,隔离块5a,吸能件5b,吸能杆5b1,边倒圆结构5b2,接触弹簧5b3,吸能方形管5b4,凹孔5b5,吸能弹簧5b6,球头5b7。脱离单元6,支座6a,止回块6b,外侧支板6c,内侧支板6d,复位弹簧6q,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包括转向盘输入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管向柱(3)、下管向柱(4),吸能单元(5)以及脱离单元(6),上管向柱(3)的末端通过万向节(4a)与下管向柱(4)的一端传动连接,吸能单元(5)设置在下管向柱(4)的另一端,并且其处于安装状态下,吸能单元(5)位于下管向柱(4)朝向汽车驾驶室方向的侧边,且吸能单元(5)与下管向柱(4)之间呈50度的夹角设置,转向盘输入装置(1)的下部轴接有传递轴(2),传递轴(2)与转向盘输入装置(1)中的转向盘传动连接,传递轴(2)的末端为敞口设置,并且上管向柱(3)的顶端通过脱离单元(6)与传递轴(2)的该一端能够拆卸的传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包括转向盘输入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管向柱(3)、下管向柱(4),吸能单元(5)以及脱离单元(6),上管向柱(3)的末端通过万向节(4a)与下管向柱(4)的一端传动连接,吸能单元(5)设置在下管向柱(4)的另一端,并且其处于安装状态下,吸能单元(5)位于下管向柱(4)朝向汽车驾驶室方向的侧边,且吸能单元(5)与下管向柱(4)之间呈50度的夹角设置,转向盘输入装置(1)的下部轴接有传递轴(2),传递轴(2)与转向盘输入装置(1)中的转向盘传动连接,传递轴(2)的末端为敞口设置,并且上管向柱(3)的顶端通过脱离单元(6)与传递轴(2)的该一端能够拆卸的传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单元(5)包括隔离块(5a)以及两个吸能件(5b),隔离块(5a)为圆柱筒结构,隔离块(5a)套设在下管向柱(4)上,并且下管向柱(4)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的与隔离块(5a)的内表面配合,两个吸能件(5b)对称安装在隔离块(5a)的周边,两个吸能件(5b)的结构均相同,吸能件(5b)包括吸能杆(5b1)和吸能方形管(5b4),吸能杆(5b1)的一端与隔离块(5a)的外表面轴接,吸能方形管(5b4)套设在吸能杆(5b1)的另一端,并且吸能杆(5b1)的该一端能够在吸能方形管(5b4)内水平活动,吸能方形管(5b4)在安装状态下,其远离吸能杆(5b1)的一端通过扭簧轴接在车架内部,吸能方形管(5b4)的内部设置有吸能缓冲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缓冲件包括若干吸能弹簧(5b6),吸能方形管(5b4)内的前后两个侧面均开设有若干凹孔(5b5),并且每一个侧面的所有凹孔(5b5)依次沿吸能方形管(5b4)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所有吸能弹簧(5b6)分别位于一个凹孔(5b5)内,吸能弹簧(5b6)的一端与凹孔(5b5)的孔底弹性连接,并且另一端焊接有球头(5b7),吸能弹簧(5b6)处于常态下,球头(5b7)位于凹孔(5b5)外。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方形管(5b4)远离吸能杆(5b1)的一端为封闭结构,吸能杆(5b1)位于吸能方形管(5b4)内的一端为边倒圆结构(5b2),并且吸能杆(5b1)的该一端通过接触弹簧(5b3)与吸能方形管(5b4)内的底壁弹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能装置的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向柱(3)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槽(3a),第一环形槽(3a)接近上管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滢芝
申请(专利权)人:黄滢芝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