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加热粘接膜、及使用了介电加热粘接膜的接合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43968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通过对作为被粘物的聚烯烃类树脂等实施介电加热处理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强固的接合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及使用了该介电加热粘接膜的接合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介电加热粘接膜用于通过介电加热处理而将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接合,其中,该介电加热粘接膜含有(A)聚烯烃类树脂、和(B)基于JIS Z 8819‑2(2001)而测定的平均粒径为1~30μm的介电填料,并且该介电加热粘接膜的厚度为10~2,000μ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介电加热粘接膜、及使用了介电加热粘接膜的接合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介电加热粘接膜、及使用了介电加热粘接膜的接合方法。特别是,涉及可用于通常难以接合的被粘物、通过介电加热处理(也称为高频介电加热处理)即使是较短时间也可得到强固的粘接力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及使用了这样的介电加热粘接膜的接合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一般而言较为困难的多个被粘物的接合方法,已提出了例如隔着在给定树脂中配合发热材料而成的粘接剂而实施介电加热处理、感应加热处理、超声波焊接处理、或激光焊接处理等接合方法的方案。这里,作为介电加热处理,已提出了通过在粘接剂中混合炭黑(CB)、碳化硅(SiC)等并使其存在于多个被粘物之间,并实施频率28或40MHz的介电加热处理、或微波加热处理,从而使多个被粘物接合的接合方法(参见专利文献1及2)。另外,作为其它的介电加热处理,已提出了在聚烯烃类树脂中混合强介电体和碳化合物、或导电物质等而制成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为0.03以上的粘接剂,使其存在于多个被粘物之间,并通过频率40MHz的介电加热处理而使多个被粘物接合的接合方法(参见专利文献3及4)。此外,提出了一种介电加热性的粘接层组合物,其是在对待粘接的多个被粘物(母材)具有亲和性的粘接剂中填充介电加热介质而成的介电加热用粘接剂组合物,其中,在将相对介电常数设为ε’、将介电损耗角正切设为tanδ、将要粘接的母材的合计厚度设为d(mm)时,使系数C在78~85的范围,并满足C×{(tanδ)/ε’}1/2≥d(参见专利文献5)。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908号公报(权利要求书等)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56510号公报(权利要求书等)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238745号公报(权利要求书等)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193009号公报(权利要求书等)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4-37489号公报(权利要求书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利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介电加热处理时,已发现了下述问题:由于要在粘接剂中填充相当量的炭黑(CB)这样的导电性材料而构成粘接层组合物,因此在进行了介电加热处理时,容易发生绝缘击穿,产生接合部、被粘物彼此间的碳化。并且,所得粘接层组合物为完全不透明的黑色(可见光透过率:0%),难以将被粘物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对齐,因此,已发现了难以在准确的位置实施介电加热处理这样的问题。另外,利用专利文献3或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介电加热处理时,已发现了下述问题:由于要相对于各个粘接用树脂组合物添加相当量的金属、碳化化合物等导电物质,因此在进行了介电加热处理时,同样容易发生绝缘击穿。并且,所得粘接用树脂组合物是完全不透明(可见光透过率:0%)的,难以将多个被粘物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对齐,因此,已发现了难以在准确的位置实施介电加热处理这样的问题。此外,利用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介电加热用粘接层组合物时,已发现了可使用的被粘物的种类容易受到过度限制这样的问题。并且,为了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至少需要40~70秒钟的介电加热处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这样的问题。于是,本专利技术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一般而言难以进行粘接的多个被粘物,即使是以聚烯烃类树脂为主成分的粘接膜,通过对所配合的介电填料的平均粒径(中值粒径:D50)加以控制,也可通过例如低于40秒钟的介电加热处理、并且不依赖于被粘物的种类而获得良好的接合性,进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在防止绝缘击穿的发生的同时实现对于一般而言难以进行粘接的被粘物在极短时间内且强固的接合,提供包含给定的树脂和给定介电填料的组合的介电加热粘接剂、以及使用了给定的介电加热粘接膜的接合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介电加热粘接膜,从而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所述介电加热粘接膜是用于通过介电加热处理而将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接合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其中,该介电加热粘接膜含有:(A)聚烯烃类树脂;和(B)基于JISZ8819-2(2001)而测定的平均粒径为1~30μm范围内的值的介电填料,并且,该介电加热粘接膜的厚度为10~2,000μm。即,如果是这样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则即使通过例如低于40秒钟的介电加热处理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接合性,并且不依赖于被粘物的种类。另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介电加热粘接膜时,优选相对于(A)成分100重量份,使(B)成分的配合量为5~800重量份范围内的值。即,如果是这样的(B)成分的配合量,则即使通过较短时间的介电加热处理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接合性,并且不依赖于被粘物的种类。另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介电加热粘接膜时,优选(A)成分是熔点或软化点为80~200℃的聚丙烯类树脂。即,通过使作为(A)成分的聚丙烯类树脂具有上述的熔点或软化点,则能够在使用环境等中的耐热性和介电加热处理中的焊接性之间谋求良好的平衡。另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介电加热粘接膜时,优选(B)成分为氧化锌。即,如果(B)成分为氧化锌,则即使是较少量的配合,也能够在介电加热处理中发挥出给定的发热效果。另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介电加热粘接膜时,优选在23℃、频率40MHz的条件下的介电特性(tanδ/ε’)为0.005以上,所述介电特性(tanδ/ε’)是由介电损耗角正切tanδ除以介电常数ε’而得到的。即,通过控制这样的介电特性的值,可确保介电加热处理中的良好的焊接性,进而能够在多个被粘物彼此间获得强固的结合。另外,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介电加热粘接膜时,优选其在温度80℃、频率10Hz的条件下测定的储能模量E’为1×106~1×1010Pa。即,通过控制在给定条件下测定的储能模量E’,可确保作为介电加热粘接膜的给定的操作性、或将介电加热粘接膜卷成长条卷状,进而可使向卷对卷方式的供给变得较为容易。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使用了介电加热粘接膜的接合方法,所述介电加热粘接膜用于通过介电加热处理而将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接合,该介电加热粘接膜含有(A)聚烯烃类树脂、和(B)基于JISZ8819-2(2001)而测定的平均粒径为1~30μm范围内的值的介电填料,并且该介电加热粘接膜的厚度为10~2,000μm,所述接合方法包括:(1)将介电加热粘接膜夹持在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之间的工序;和(2)使用介电加热装置,在高频输出功率0.1~20kW及高频施加时间1秒钟以上且低于40秒钟的条件下,对夹持在多个被粘物之间的介电加热粘接膜进行介电加热处理的工序。即,如果是这样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则即使是例如低于40秒钟的短时间的介电加热处理也能够获得良好的接合性,并且不依赖于被粘物的种类。附图说明[图1]图1是用于对(A)成分(聚烯烃类树脂)的熔点或软化点对于耐热蠕变试验的影响进行说明的图。[图2]图2是用于对(B)成分(介电填料)的平均粒径对于使用了介电加热粘接膜的高频粘接性的影响进行说明的图。[图3]图3是用于对(B)成分(介电填料)的平均粒径对于介电特性(tanδ/ε’)的影响进行说明的图。[图4]图4是用于对(B)成分(介电填料)的种类(6个种类)及配合量(3个水平)对于介电特性(tanδ/ε’)的影响进行说明的图。[图5]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电加热粘接膜,其用于通过介电加热处理而将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接合,该介电加热粘接膜含有:(A)聚烯烃类树脂;和(B)基于JIS Z 8819‑2(2001)而测定的平均粒径为1~30μm范围内的值的介电填料,并且,该介电加热粘接膜的厚度为10~2,000μm。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0.27 JP 2016-210218;2017.02.09 JP 2017-021801.一种介电加热粘接膜,其用于通过介电加热处理而将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形成的多个被粘物接合,该介电加热粘接膜含有:(A)聚烯烃类树脂;和(B)基于JISZ8819-2(2001)而测定的平均粒径为1~30μm范围内的值的介电填料,并且,该介电加热粘接膜的厚度为10~2,000μ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其中,相对于所述(A)成分100重量份,所述(B)成分的配合量为5~800重量份范围内的值。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其中,所述(A)成分为聚丙烯类树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其中,作为所述(A)成分的聚丙烯类树脂的JISK7121(1987)中规定的熔点/软化点为80~200℃范围内的值。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介电加热粘接膜,其中,所述(B)成分为氧化锌。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正和泉达矢
申请(专利权)人:琳得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