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导引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2072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导引车,属于工业用无人小车技术领域。该自动导引车,包括车身外壳,所述车身外壳内设置有用于网络通信的控制器,还包括能进行信号接收/发射的天线,其中,所述车身外壳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所述多边形包括至少两个边角,两个所述边角分别位于同一对角线的两端,两个所述边角均设置有所述天线,且所述天线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动导引车通过在车身外壳的同一对角线两端的边角处设置天线,相对于传统的自动导引车将天线安装在车身外壳的侧边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设置方案能够增大自动导引车的接收/发射信号的角度范围,从而使得自动导引车能够较好地接收/发射信号,进而执行相应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导引车
本技术涉及工业用无人小车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导引车。
技术介绍
自动导引车((AutomatedGuidedVehicle,简称AGV),是指具有磁条,轨道或者激光等自动导引设备,沿规划好的路径行驶,以电池为动力,并且装备安全保护机构以及各种辅助机构(例如移载,装配机构)的无人驾驶的自动化车辆。通常多台AGV与控制计算机(控制台),导航设备,充电设备以及周边附属设备组成AGV系统,其主要工作原理表现为在控制计算机的监控及任务调度下,AGV可以准确的按照规定的路径行走,到达任务指定位置后,完成一系列的作业任务。AGV在钣金车身外侧设置有天线系统来发射或接收射频信号,其中通常将天线设置在前后两侧或左右两侧,这样设置的天线仅能接收AGV一侧的信号,以及仅能向AGV一侧发射信号,即天线的接收/发射信号范围较小,从而使得AGV无法很好的接收/发射信号,进而执行相应操作。为此,亟需提供一种自动导引车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导引车,以解决现有的自动导引车设置天线的位置不合理,导致天线的接收/发射信号范围较小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导引车,包括车身外壳,所述车身外壳内设置有用于网络通信的控制器,还包括能进行信号接收/发射的天线,其中,所述车身外壳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所述多边形包括至少两个边角,两个所述边角分别位于同一对角线的两端,两个所述边角均设置有所述天线,且所述天线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通过在车身外壳的同一对角线两端的边角处设置天线,相对于传统的自动导引车将天线安装在车身外壳的侧边处,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案能够增大自动导引车的接收/发射信号的角度范围,从而使得自动导引车能够较好地接收/发射信号,进而执行相应操作。作为优选,所述车身外壳的对角处设置有保护罩,所述天线安装于所述保护罩内。作为优选,所述保护罩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天线的安装位。作为优选,所述车身外壳和所述保护罩形成长方体,所述保护罩嵌设于所述车身外壳的对角处。作为优选,所述保护罩包括主板,所述主板与所述车身外壳相邻两侧的侧壁连接,所述天线设置于所述主板上。作为优选,所述主板的内壁设置有加强筋。作为优选,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主板内壁横向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沿主板内壁纵向设置。作为优选,所述主板设置有圆角。作为优选,所述保护罩还包括上顶板,所述上顶板的边缘部分连接所述主板和所述车身外壳。作为优选,所述保护罩由非金属材料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车身外壳的同一对角线两端的边角处设置天线,相对于传统的自动导引车将天线安装在车身外壳的侧边处,本技术中的设置方案能够增大自动导引车的接收/发射信号的角度范围,从而使得自动导引车能够较好地接收/发射信号,进而执行相应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导引车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导引车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主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导引车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B处放大示意图。图中:1、车身外壳;2、保护罩;21、上顶板;22、主板;221、第一加强筋;222、第二加强筋;223、安装位;23、卡箍;3、天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自动导引车,如图1-3所示,其具有磁条,轨道或者激光等自动导引设备,能沿规划好的路径行驶,相应的,自动导引车具有信号接收/发射模块。于本实施例中,自动导引车包括车身外壳1,车身外壳1内还设置有用于网络通信的控制器,自动导引车还包括能进行信号接收/发射的天线3,其中,车身外壳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多边形包括至少两个边角,两个边角分别位于同一对角线的两端,两个边角均设置有天线3,且天线3均与控制器电连接。通过在车身外壳1的同一对角线两端的边角处设置天线3,相对于传统的自动导引车将天线3安装在车身外壳1的侧边处,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案能够增大自动导引车的接收/发射信号的角度范围,从而使得自动导引车能够较好地接收/发射信号,进而执行相应操作。进一步地,车身外壳1的对角处设置有保护罩2,保护罩2由非金属材料制成,且天线3安装于保护罩2内,从而对天线3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天线3裸露在车身外壳1外侧意外碰撞而导致其损坏的现象发生。具体的,参照图3~6,保护罩2包括主板22和上顶板21,主板22与车身外壳1相邻两侧的侧壁连接,天线3设置于主板22上,且主板22的内侧设置有用于固定天线3的安装位223。天线3为金属圆柱结构,安装位223可以通过设置卡槽结构对天线3进行固定;安装位223也可以设置卡箍23和螺纹孔,然后通过螺栓或螺钉等连接件将天线3固定于主板22上。并且,上顶板21的边缘部分与车身外壳1和主板22连接。自动导引车通常进行负重移动,通过设置上顶板21能够避免车身外壳1上部负载中有物体坠落至保护罩2内,对天线3造成损坏的现象发生。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保护罩2还可以设置下底板,防止外界灰尘进入到保护罩2内,对天线3的接收/发射信号造成影响。另外,主板22的内壁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221和第二加强筋222,第一加强筋221沿主板22内壁横向设置,其中第一加强筋221的一端靠近车身外壳1相邻两侧的其中一侧壁,另一端靠近车身外壳1相邻两侧的另一侧壁,用于固定天线3的螺纹孔可以设置于第一加强筋221上;第二加强筋222沿主板22内壁纵向设置。由于主板22与车身外壳1相邻两侧的侧壁连接,通过在主板22内壁设置第一加强筋221和第二加强筋222能大大提高主板22的强度。于其他实施例中,加强筋可以沿主板22内壁倾斜设置,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制。优选地,天线3能沿第二加强筋222设置,为天线3提供一定支撑作用。于本实施例中,车身外壳1和保护罩2形成长方体,相应的,车身外壳1的横截面为长方形,保护罩2嵌设于长方形一对角线两端的两个边角处。其中长方形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保护罩2,天线3能选择性安装于同一对角线的两个边角处,或者是长方形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天线3。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车身外壳1的横截面可以为任意多边形。此外,为了避免设置于边角处的保护罩2受损,保护罩2的主板22设置有圆角,即主板22的横截面为圆弧形,这样可以实现主板22与车身外壳1主板22的圆滑过渡。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导引车,包括车身外壳(1),所述车身外壳(1)内设置有用于网络通信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进行信号接收/发射的天线(3),其中,所述车身外壳(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所述多边形包括至少两个边角,两个所述边角分别位于同一对角线的两端,两个所述边角均设置有所述天线(3),且所述天线(3)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导引车,包括车身外壳(1),所述车身外壳(1)内设置有用于网络通信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进行信号接收/发射的天线(3),其中,所述车身外壳(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所述多边形包括至少两个边角,两个所述边角分别位于同一对角线的两端,两个所述边角均设置有所述天线(3),且所述天线(3)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导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外壳(1)的对角处设置有保护罩(2),所述天线(3)安装于所述保护罩(2)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导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2)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天线(3)的安装位(22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导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外壳(1)和所述保护罩(2)形成长方体,所述保护罩(2)嵌设于所述车身外壳(1)的对角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导引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杰蒋序帆李先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博众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