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焊接使用便携手持式自动送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2588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3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焊接使用便携手持式自动送丝装置,包括绝缘外壳且绝缘外壳为枪形结构,绝缘外壳首部通过连接杆I与导电嘴连接并在绝缘外壳正面侧部设有送丝轮外壳且绝缘外壳尾部通过焊丝盘固定架与焊丝盘连接,绝缘外壳柄部一侧设有调压开关、主开关并在另一侧设有显示屏且绝缘外壳底部设有充电插口与外部电源插口;焊丝盘中部设有焊丝盘固定轴并在焊丝盘侧部设有减压器;绝缘外壳内部设有动力系统、送丝系统与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保证在焊接过程中送丝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A Portable Hand-held Automatic Wire Feeder for Weld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ortable hand-held automatic wire feeding device for welding, which comprises an insulating shell and an insulating shell with gun-shaped structure. The first part of the insulating shell is connected with a conducting nozzle through a connecting rod I, and the front side of the insulating shell is provided with a wire feeding wheel housing, and the rear part of the insulating shell is connected with the welding wire disk through a wire pad fixing frame. A voltage regulating switch and a main opening are arranged on one side of the handle of the insulating shell. On the other side, there is a display screen and a charging outlet and an external power outlet at the bottom of the insulating case; on the middle of the welding wire pad, there is a fixed shaft of the welding wire pad and a voltage reducer at the side of the welding wire pad; on the inside of the insulating shell, there is a power system, a wire feeding system and a control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is convenient for operators to operate and ensures the stability and uniformity of wire feeding in the welding proc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焊接使用便携手持式自动送丝装置
本技术涉及焊接辅助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焊接使用便携手持式自动送丝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石油、化工、船舶、核电、电力等领域施工建设中,针对各种压力管道以及对工艺性比较苛刻材料的焊接,通常采用手工钨极氩弧焊打底工艺。其中,在使用手工钨极氩弧焊焊接时,焊工需要一只手持焊枪,另一只手持焊丝进行手动送丝,在此过程中主要会产生以下问题:1、稳定性差:在焊接工程中由于人工操作的不确定因素,送丝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直接影响着焊接效率及焊接质量。通常焊缝的稳定性和均匀性是由操作工的水平等级来决定,因此在焊接过程中焊接经验少焊接水平低的焊工经常会发生送丝不稳定、焊缝不均匀的情况从而导致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大大降低。2、操作难度大:另外操作工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手掌大小的关系,焊丝直径粗细不同造成焊接不稳定,一般直径越粗送丝越稳定。在送2mm以下焊丝时,由于焊丝细和软,手工送丝过程中焊丝跳动比较厉害,焊出的焊缝高低宽窄不均匀,且容易送到钨针上造成安全事故。此外,焊接2mm以下焊丝时,送丝会很快,人工的手工速度无法完成。3、焊接效率低:手工焊接时由于手动送丝的关系,送丝速度慢,焊接效率低。4、焊丝行程短:手工送丝过程中,焊丝一般只有一米长,对于小直径的焊丝而言,操作工不会将焊丝放的很长,因为太长的焊丝会打卷影响持续送丝。5、特殊金属送丝速度跟不上:如焊铝、焊铜等在焊接时由于流动性因素送丝速度需要很快,在焊接此类金属时操作工手速无法跟上会造成焊接质量及成型差。6、安全隐患大:操作工手工送丝过程中焊丝跳动比较厉害,焊丝一旦接触钨针就会粘在钨针上,此时焊丝会迅速短路发红,操作者的手会烫伤。另外在此过程中操作工若身上流汗大失去绝缘效果也容易导致触电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保证在焊接过程中送丝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的焊接使用便携手持式自动送丝装置。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焊接使用便携手持式自动送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外壳且绝缘外壳为枪形结构,绝缘外壳首部通过连接杆I与导电嘴连接并在绝缘外壳正面侧部设有送丝轮外壳且绝缘外壳尾部通过焊丝盘固定架与焊丝盘连接,绝缘外壳柄部一侧设有调压开关、主开关并在另一侧设有显示屏且绝缘外壳底部设有充电插口与外部电源插口;所述焊丝盘中部设有焊丝盘固定轴并在焊丝盘侧部设有减压器;所述绝缘外壳内部设有动力系统、送丝系统与控制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电池、电机、主动轮与从动轮且充电电池与充电插口连接;所述充电插口与电机连接;所述主动轮与电机通过蜗杆、涡轮连接,主动轮与涡轮的齿轮啮合且蜗杆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主动轮中部设有主动轮固定轴;所述从动轮安装在调节压力杆轴上且调节压力杆轴位于调节压力杆中部并与调节压力杆通过螺纹活动连接;所述调节压力杆一端与轴杆固定连接并在另一端与搭扣连接;所述轴杆上设有弹簧片且弹簧片与调节压力杆接触;所述送丝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导电嘴、连接杆I、导丝管、送丝阻、送丝管I及送丝管II、连接杆II、焊丝盘且冷丝依次穿过其中;所述导丝管位于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间隙的一侧且送丝管I、送丝管II、连接杆II位于间隙的另一侧;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开关总成、调压总成、显示屏总成与热丝器;所述开关总成设有主开关、调压总成设有调压开关、显示屏总成设有显示屏且开关总成、调压总成、显示屏总成均与电机连接;所述热丝器一端分别与充电电池、充电插口连接并在另一端与连接杆I连接且热丝器与连接杆I连接处设有胶木。其中,所述的送丝轮外壳为翻转式壳体,送丝轮外壳顶部通过铰链与绝缘外壳固定连接且送丝轮外壳底部通过外壳搭扣与绝缘外壳活动连接。其中,所述的冷丝在导电嘴与焊丝盘之间水平设置。其中,所述的胶木与绝缘外壳通过螺纹活动连接。其中,所述的焊丝盘固定轴两侧侧部设有防掉搭扣。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本技术有内部充电电源供电及外部电源供电两种模式,可以根据焊接环境的进行选择,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而且在送丝过程中可对送丝速度进行调整,保证在焊接过程中送丝的稳定性和均匀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导电嘴、2为连接杆I、3为绝缘外壳、4为焊丝盘、5为减压器、6为送丝轮外壳、7为外壳搭扣、8为调压开关、9为主开关、10为冷丝、11为蜗杆、12为涡轮、13为开关总成、14为主动轮固定轴、15为导丝管、16为胶木、17为调节压力杆、18为轴杆、19为搭扣、20为从动轮、21为主动轮、22为送丝阻、23为送丝管I、24为送丝管II、25为连接杆II、26为热丝器、27为调压总成、28为充电插口、29为外部电源插口、30为显示屏总成、31为显示屏、32为电机、33为充电电池、34为焊丝盘固定轴、35为调节压力杆轴、36为焊丝盘固定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种焊接使用便携手持式自动送丝装置,包括绝缘外壳3且绝缘外壳3为枪形结构,绝缘外壳3首部通过连接杆I2与导电嘴1连接并在绝缘外壳3正面侧部设有送丝轮外壳6且绝缘外壳3尾部通过焊丝盘固定架36与焊丝盘4连接,绝缘外壳3柄部一侧设有调压开关8、主开关9并在另一侧设有显示屏31且绝缘外壳3底部设有充电插口28与外部电源插口29;焊丝盘4中部设有焊丝盘固定轴34并在焊丝盘4侧部设有减压器5;绝缘外壳3内部设有动力系统、送丝系统与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电池33、电机32、主动轮21与从动轮20且充电电池33与充电插口28连接;充电插口28与电机32连接;主动轮21与电机32通过蜗杆11、涡轮12连接,主动轮21与涡轮12的齿轮啮合且蜗杆11与电机32的输出轴连接,主动轮21中部设有主动轮固定轴14;从动轮20安装在调节压力杆轴35上且调节压力杆轴35位于调节压力杆17中部并与调节压力杆17通过螺纹活动连接;调节压力杆17一端与轴杆18固定连接并在另一端与搭扣19连接;轴杆18上设有弹簧片且弹簧片与调节压力杆17接触;送丝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导电嘴1、连接杆I2、导丝管15、送丝阻22、送丝管I23及送丝管II24、连接杆II25、焊丝盘4且冷丝10依次穿过其中;导丝管15位于主动轮21与从动轮20之间间隙的一侧且送丝管I23、送丝管II24、连接杆II25位于间隙的另一侧;控制系统包括开关总成13、调压总成27、显示屏总成30与热丝器26;开关总成13设有主开关9、调压总成27设有调压开关8、显示屏总成30设有显示屏31且开关总成13、调压总成27、显示屏总成30均与电机32连接;热丝器26一端分别与充电电池33、充电插口28连接并在另一端与连接杆I2连接且热丝器26与连接杆I2连接处设有胶木16。其中,送丝轮外壳6为翻转式壳体,送丝轮外壳6顶部通过铰链与绝缘外壳3固定连接且送丝轮外壳6底部通过外壳搭扣7与绝缘外壳3活动连接;冷丝10在导电嘴1与焊丝盘4之间水平设置;胶木16与绝缘外壳3通过螺纹活动连接;焊丝盘固定轴34两侧侧部设有防掉搭扣。本实施例的一种焊接使用便携手持式自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焊接使用便携手持式自动送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外壳(3)且绝缘外壳(3)为枪形结构,绝缘外壳(3)首部通过连接杆I(2)与导电嘴(1)连接并在绝缘外壳(3)正面侧部设有送丝轮外壳(6)且绝缘外壳(3)尾部通过焊丝盘固定架(36)与焊丝盘(4)连接,绝缘外壳(3)柄部一侧设有调压开关(8)、主开关(9)并在另一侧设有显示屏(31)且绝缘外壳(3)底部设有充电插口(28)与外部电源插口(29);所述焊丝盘(4)中部设有焊丝盘固定轴(34)并在焊丝盘(4)侧部设有减压器(5);所述绝缘外壳(3)内部设有动力系统、送丝系统与控制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电池(33)、电机(32)、主动轮(21)与从动轮(20)且充电电池(33)与充电插口(28)连接;所述充电插口(28)与电机(32)连接;所述主动轮(21)与电机(32)通过蜗杆(11)、涡轮(12)连接,主动轮(21)与涡轮(12)的齿轮啮合且蜗杆(11)与电机(32)的输出轴连接,主动轮(21)中部设有主动轮固定轴(14);所述从动轮(20)安装在调节压力杆轴(35)上且调节压力杆轴(35)位于调节压力杆(17)中部并与调节压力杆(17)通过螺纹活动连接;所述调节压力杆(17)一端与轴杆(18)固定连接并在另一端与搭扣(19)连接;所述轴杆(18)上设有弹簧片且弹簧片与调节压力杆(17)接触;所述送丝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导电嘴(1)、连接杆I(2)、导丝管(15)、送丝阻(22)、送丝管I(23)及送丝管II(24)、连接杆II(25)、焊丝盘(4)且冷丝(10)依次穿过其中;所述导丝管(15)位于主动轮(21)与从动轮(20)之间间隙的一侧且送丝管I(23)、送丝管II(24)、连接杆II(25)位于间隙的另一侧;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开关总成(13)、调压总成(27)、显示屏总成(30)与热丝器(26);所述开关总成(13)设有主开关(9)、调压总成(27)设有调压开关(8)、显示屏总成(30)设有显示屏(31)且开关总成(13)、调压总成(27)、显示屏总成(30)均与电机(32)连接;所述热丝器(26)一端分别与充电电池(33)、充电插口(28)连接并在另一端与连接杆I(2)连接且热丝器(26)与连接杆I(2)连接处设有胶木(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焊接使用便携手持式自动送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外壳(3)且绝缘外壳(3)为枪形结构,绝缘外壳(3)首部通过连接杆I(2)与导电嘴(1)连接并在绝缘外壳(3)正面侧部设有送丝轮外壳(6)且绝缘外壳(3)尾部通过焊丝盘固定架(36)与焊丝盘(4)连接,绝缘外壳(3)柄部一侧设有调压开关(8)、主开关(9)并在另一侧设有显示屏(31)且绝缘外壳(3)底部设有充电插口(28)与外部电源插口(29);所述焊丝盘(4)中部设有焊丝盘固定轴(34)并在焊丝盘(4)侧部设有减压器(5);所述绝缘外壳(3)内部设有动力系统、送丝系统与控制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电池(33)、电机(32)、主动轮(21)与从动轮(20)且充电电池(33)与充电插口(28)连接;所述充电插口(28)与电机(32)连接;所述主动轮(21)与电机(32)通过蜗杆(11)、涡轮(12)连接,主动轮(21)与涡轮(12)的齿轮啮合且蜗杆(11)与电机(32)的输出轴连接,主动轮(21)中部设有主动轮固定轴(14);所述从动轮(20)安装在调节压力杆轴(35)上且调节压力杆轴(35)位于调节压力杆(17)中部并与调节压力杆(17)通过螺纹活动连接;所述调节压力杆(17)一端与轴杆(18)固定连接并在另一端与搭扣(19)连接;所述轴杆(18)上设有弹簧片且弹簧片与调节压力杆(17)接触;所述送丝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导电嘴(1)、连接杆I(2)、导丝管(15)、送丝阻(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骞石少坚杨修荣黄宗宝刘秀志
申请(专利权)人:福尼斯南京表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