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0893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1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精密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是一种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包括下模体和上模体,上模体覆盖在下模体上方,上模体下表面设置有凸出部,下模体上表面设置有凹槽,气动脱模装置包括进气管、气动腔、脱模管和活动杆,进气管通过连接管与气动腔连通,活动杆底部连接有密封圈,密封圈位于连接管和气动腔连接处上方,且与气动腔内壁紧贴,脱模管一端与气动腔顶部连通,另一端开口位于下模体上表面,脱模管位于活动杆上方,活动杆能够从脱模管穿过。解决了现有许多注塑产品在通过注塑模具加工后存在粘模的问题,上模体与下模体分离困难,由于还处于合模状态,一般外部工具较难分离,提高了作业人员工作难度,降低生产速率的问题。

Injection Mold with Pneumatic Demould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precision die, in particular to an injection mould with a pneumatic demould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lower die and an upper die. The upper die covers the upper part of the lower die, a protrusion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upper die, a groove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lower die, and a pneumatic demoulding device includes an intake pipe, a pneumatic cavity, a demoulding pipe and a movable rod. The intake pipe passes through a connecting pipe. The bottom of the movable rod is connected with a sealing ring. The sealing ring is located above the connecting pipe and the pneumatic cavity, and is close to the inner wall of the pneumatic cavity. One end of the demoulding tube is connected with the top of the pneumatic cavity,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lower die, and the demoulding tube is located above the movable rod. The movable rod can pass through the demoulding tube. It solves the problem of sticking mold after many injection products are processed by injection mold. It is difficult to separate upper mold from lower mold. Because it is still in the closing state, it is difficult to separate general external tools, which improves the working difficulty of workers and reduces the production 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精密模具
,具体涉及是一种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现有许多注塑产品在通过注塑模具加工后存在粘模的问题,上模体与下模体分离困难,由于还处于合模状态,一般外部工具较难分离,提高了作业人员工作难度,降低生产速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许多注塑产品在通过注塑模具加工后存在粘模的问题,上模体与下模体分离困难,由于还处于合模状态,一般外部工具较难分离,提高了作业人员工作难度,降低生产速率的问题,提供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包括下模体和上模体,上模体覆盖在下模体上方,上模体下表面设置有凸出部,下模体上表面设置有凹槽,且凸出部插入凹槽内,下模体内设置有气动脱模装置,气动脱模装置位于凹槽的两侧,气动脱模装置包括进气管、气动腔、脱模管和活动杆,进气管通过连接管与气动腔连通,活动杆位于气动腔内,活动杆底部连接有密封圈,密封圈位于连接管和气动腔连接处上方,且与气动腔内壁紧贴,脱模管一端与气动腔顶部连通,另一端开口位于下模体上表面,脱模管位于活动杆上方,活动杆能够从脱模管穿过。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由进气管、气动腔、脱模管和活动杆组成的气动脱模装置,在完成注塑后,作业人员能够通过进气管中导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进入气动腔将位于活动杆下方的密封圈进行推动,活动杆向上顶起,对上模体产生一个向上的作用力直至顶起,实现脱模。解决了现有许多注塑产品在通过注塑模具加工后存在粘模的问题,上模体与下模体分离困难,由于还处于合模状态,一般外部工具较难分离,提高了作业人员工作难度,降低生产速率的问题。进一步的,气动腔底部设置有托座,托座位于连接管和气动腔连接处下方,托座上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与密封圈连接。可选的,凹槽内还设置有活动模垫,活动模垫位于加热棒上方,活动模垫两侧边连接有提拉机构,提拉机构位于凹槽内壁与凸出部间隙中,提拉机构与提手连接。可选的,下模体设置有用于放置提手的放置槽,脱模管顶部开口位于放置槽内。可选的,下模体侧壁设置有密封环和开关,密封环通过螺纹与进气管连接,开关用于控制进气管中气体流动和停止。进一步的,凹槽底部设置有加热棒,相邻加热棒间距相等,加热棒的两极与内置于下模体中的电源两极连通。可选的,下模体上表面设置有固定槽,固定槽位于凹槽两侧,上模体下表面设置有固定块,且固定块位置与固定槽相匹配,固定块位于凸出部两侧。可选的,凸出部内设有加工腔,加工腔与贯穿上模体的注塑口连通,加工腔内设有注塑通道,上模体上表面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位于注塑口上方,固定座通过螺纹与连接座连接,连接座上连接有注塑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下之一;1、设置由进气管、气动腔、脱模管和活动杆组成的气动脱模装置,在完成注塑后,作业人员能够通过进气管中导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进入气动腔将位于活动杆下方的密封圈进行推动,活动杆向上顶起,对上模体产生一个向上的作用力直至顶起,实现脱模。2、解决了现有许多注塑产品在通过注塑模具加工后存在粘模的问题,上模体与下模体分离困难,由于还处于合模状态,一般外部工具较难分离,提高了作业人员工作难度,降低生产速率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结构示意图;图2为上模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下模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另一种模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气动脱模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为下模体、2为上模体、3为固定座、4为注塑管、5为提手、6为凹槽、7为凸出部、8为固定槽、9为固定块、10为活动模垫、11为加热棒、12为提拉机构、13为进气管、14为注塑口、15为密封环、16为开关、17为放置槽、18为脱模管、19为连接管、20为加工腔、21为气动腔、22为托座、23为复位弹簧、24为密封圈、25为活动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能够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保护内容。实施例1如图1和图5所示,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包括下模体1和上模体2,上模体2覆盖在下模体1上方,上模体2下表面设置有凸出部7,下模体1上表面设置有凹槽6,且凸出部7插入凹槽6内,下模体1内设置有气动脱模装置,气动脱模装置位于凹槽6的两侧,气动脱模装置包括进气管13、气动腔21、脱模管18和活动杆25,进气管13通过连接管19与气动腔21连通,活动杆25位于气动腔21内,活动杆25底部连接有密封圈24,密封圈24位于连接管19和气动腔21连接处上方,且与气动腔21内壁紧贴,脱模管18一端与气动腔21顶部连通,另一端开口位于下模体1上表面,脱模管18位于活动杆25上方,活动杆25能够从脱模管18穿过。使用中,设置由进气管、气动腔、脱模管和活动杆组成的气动脱模装置,在完成注塑后,作业人员能够通过进气管中导入高压气体,高压气体进入气动腔将位于活动杆下方的密封圈进行推动,活动杆向上顶起,对上模体产生一个向上的作用力直至顶起,实现脱模。解决了现有许多注塑产品在通过注塑模具加工后存在粘模的问题,上模体与下模体分离困难,由于还处于合模状态,一般外部工具较难分离,提高了作业人员工作难度,降低生产速率的问题。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气动腔21底部设置有托座22,托座22位于连接管19和气动腔21连接处下方,托座22上连接有复位弹簧23,复位弹簧23一端与密封圈24连接。使用中,在气动腔中设置托座用于对复位弹簧的固定,复位弹簧在密封圈受气压推动向上运动后能够将其拉回复位,实现反复多次使用。实施例3基于实施例2,凹槽6内还设置有活动模垫10,活动模垫10位于加热棒11上方,活动模垫10两侧边连接有提拉机构12,提拉机构12位于凹槽6内壁与凸出部7间隙中,提拉机构12与提手5连接。下模体1设置有用于放置提手5的放置槽17,脱模管18顶部开口位于放置槽17内。使用中,在凹槽上设置活动模垫,凸出部与活动模垫接触,可以大幅降低注塑材料接触第一加热机构的几率,提高第一加热机构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设置位于凹槽内壁与凸出部间隙中的提拉机构和提手,在完成注塑后便于脱模。同时,将提手放置在放置槽中,从脱模管中顶出的活动杆能够将提手顶起,从而实现活动模垫与凹槽分离脱模。实施例4基于实施例2,下模体1侧壁设置有密封环15和开关16,密封环15通过螺纹与进气管13连接,开关16用于控制进气管13中气体流动和停止。实施例5基于实施例1,凹槽6底部设置有加热棒11,相邻加热棒11间距相等,加热棒11的两极与内置于下模体1中的电源两极连通。使用中,在凹槽底部设置加热棒,能够对进入凹槽底部的注塑液进行加热,防止其温度降低产生的快速板结影响注塑效果。实施例6基于实施例1,下模体1上表面设置有固定槽8,固定槽8位于凹槽6两侧,上模体2下表面设置有固定块9,且固定块9位置与固定槽8相匹配,固定块9位于凸出部7两侧。使用中,通过设置固定槽和固定块,进行合模中两者插合,可以有效降低注塑期间模具意外晃动导致加工精度下降的几率。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包括下模体(1)和上模体(2),所述上模体(2)覆盖在下模体(1)上方,上模体(2)下表面设置有凸出部(7),下模体(1)上表面设置有凹槽(6),且凸出部(7)插入凹槽(6)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体(1)内设置有气动脱模装置,所述气动脱模装置位于凹槽(6)的两侧,气动脱模装置包括进气管(13)、气动腔(21)、脱模管(18)和活动杆(25),所述进气管(13)通过连接管(19)与气动腔(21)连通,所述活动杆(25)位于气动腔(21)内,活动杆(25)底部连接有密封圈(24),所述密封圈(24)位于连接管(19)和气动腔(21)连接处上方,且与气动腔(21)内壁紧贴,所述脱模管(18)一端与气动腔(21)顶部连通,另一端开口位于下模体(1)上表面,脱模管(18)位于活动杆(25)上方,活动杆(25)能够从脱模管(18)穿过。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包括下模体(1)和上模体(2),所述上模体(2)覆盖在下模体(1)上方,上模体(2)下表面设置有凸出部(7),下模体(1)上表面设置有凹槽(6),且凸出部(7)插入凹槽(6)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体(1)内设置有气动脱模装置,所述气动脱模装置位于凹槽(6)的两侧,气动脱模装置包括进气管(13)、气动腔(21)、脱模管(18)和活动杆(25),所述进气管(13)通过连接管(19)与气动腔(21)连通,所述活动杆(25)位于气动腔(21)内,活动杆(25)底部连接有密封圈(24),所述密封圈(24)位于连接管(19)和气动腔(21)连接处上方,且与气动腔(21)内壁紧贴,所述脱模管(18)一端与气动腔(21)顶部连通,另一端开口位于下模体(1)上表面,脱模管(18)位于活动杆(25)上方,活动杆(25)能够从脱模管(18)穿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腔(21)底部设置有托座(22),托座(22)位于连接管(19)和气动腔(21)连接处下方,托座(22)上连接有复位弹簧(23),所述复位弹簧(23)一端与密封圈(24)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气动脱模装置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6)内还设置有活动模垫(10),所述活动模垫(10)位于加热棒(11)上方,活动模垫(10)两侧边连接有提拉机构(12),所述提拉机构(12)位于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友明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维俏精密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