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1398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8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所述顶部加强机构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内板连接在所述侧围外板的内表面;内饰顶棚,所述内饰顶棚与所述侧围外板连接,所述侧围内板位于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内饰顶棚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顶部边梁,所述顶部边梁具有与所述侧围内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内饰顶棚对应位置形状适配的适配部,所述顶部边梁装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以将所述侧围外板、侧围内板与所述内饰顶棚衔接形成一体的所述顶部加强机构。该顶部加强结构通过顶部边梁将侧围外板、侧围内板与内饰顶棚衔接形成一体,有效增强了汽车的顶部强度,提升抵御碰撞的能力。

A Top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for Automobiles and Automobile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op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an automobile and an automobile. The top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side outer panel; a side inner panel, which is connected to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side outer panel; an inner decorative ceiling,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outer panel, and the side inner panel is located between the side outer panel and the inner decorative ceiling to form an installation space. The top side beam has a first connection part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inner plate, an adapter part adap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and shape of the inner decorative ceiling, and the top side beam is installed in the installation space to connect the side outer plate, the side inner plate and the inner decorative ceiling into an integral top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The top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integrates the side panel, the side panel and the interior panel with the interior ceiling through the top side beam, which effectively enhances the top strength of the vehicle and improves the ability to resist colli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上,对碰撞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碰撞性能的提升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特别关注的。而在现有技术中,顶部边梁的结构无法充分对碰撞性能的提升提供贡献,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如何对汽车的顶部进行设计,从而进一步提升汽车车身的碰撞性能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结构,该顶部加强结构通过顶部边梁将侧围外板、侧围内板与内饰顶棚衔接形成一体,有效增强了汽车的顶部强度,提升抵御碰撞的能力。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顶部加强结构的汽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所述顶部加强机构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内板连接在所述侧围外板的内表面;内饰顶棚,所述内饰顶棚与所述侧围外板连接,所述侧围内板位于所述侧围外板与所述内饰顶棚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顶部边梁,所述顶部边梁具有与所述侧围内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内饰顶棚对应位置形状适配的适配部,所述顶部边梁装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以将所述侧围外板、侧围内板与所述内饰顶棚衔接形成一体的所述顶部加强机构。可选地,所述顶部加强机构进一步包括:顶盖,所述顶盖位于所述内饰顶棚的顶部,并与所述内饰顶棚和所述顶部边梁连接。可选地,所述顶部边梁进一步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适配部,并所述侧围外板和所述顶盖均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可选地,所述顶部边梁具有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顶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可选地,所述空腔内具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适配部之间。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顶部边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可选地,所述空腔内进一步具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交叉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筋垂直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加强筋平行所述第一连接部。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侧围内板螺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具有以上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由上述分析可知,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结构,该顶部加强机构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内板、内饰顶棚和顶部边梁,侧围内板连接在侧围外板的内表面;内饰顶棚与侧围外板连接、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安装空间,侧围内板位于侧围外板与内饰顶棚之间形成的该安装空间内;顶部边梁装设在该安装空间中,并且,顶部边梁的第一连接部与侧围内板连接,顶部边梁的适配部与内饰顶棚的对应位置形状相适配,从而使得该顶部边梁与内饰顶棚的形状吻合贴近,充分增大了顶部边梁与内饰顶棚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如此设置,顶部边梁有效将侧围外板、侧围内板与内饰顶棚衔接形成一体的顶部加强结构,并且,在发生碰撞,特别是侧碰时,该顶部加强结构通过该顶部边梁可靠稳定的连接在侧围内板和侧围外板,并在碰撞变形时,顶部边梁的适配部能够充分的抵接贴合在内饰顶棚,从而增强了汽车的顶部强度,满足汽车顶部对碰撞性能的要求。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顶部加强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顶部边梁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10顶部加强结构;11侧围外板;12侧围内板;13内饰顶棚;14顶部边梁;141第一连接部;142适配部;143第二连接部;144第一加强筋;145第二加强筋;146螺孔;15顶盖;16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的顶部强度低、安装连接性差,难以满足碰撞和安装要求的计算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顶部加强机构,该顶部加强结构通过顶部边梁有效可靠的连接侧围内板,并能够在发生碰撞时与内饰顶棚充分贴合,从而将侧围外板、侧围内板、内饰顶棚连接形成一体,有效增强汽车的顶部强度,提升汽车的碰撞性能以及安装强度。下面结合附图1和附图2对本实用性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顶部边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顶部加强结构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出现的方位词“上、下、内、外”均是以顶部加强结构10装设至车身后的位置为基准,“上”指的是沿车身的高度方向汽车的车顶方向、“下”指的是汽车的车底方向,“内”指的是朝向汽车的内部方向、“外”指的是朝向汽车的外部方向。这些方位词的使用仅是为了清楚表示技术方案,对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限制。如图1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结构10,该顶部加强机构包括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内饰顶棚13和顶部边梁14,侧围内板12连接在侧围外板11的内表面;内饰顶棚13与侧围外板11连接、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安装空间,侧围内板12位于侧围外板11与内饰顶棚13之间形成的该安装空间内;顶部边梁14装设在该安装空间中,并且,顶部边梁14的第一连接部141与侧围内板12连接,顶部边梁14的适配部142与内饰顶棚13的对应位置形状相适配,从而使得该顶部边梁14与内饰顶棚13的形状吻合贴近,充分增大了顶部边梁14与内饰顶棚13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如此设置,顶部边梁14有效将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与内饰顶棚13衔接形成一体的顶部加强结构10,并且,在发生碰撞,特别是侧碰时,该顶部加强结构10通过该顶部边梁14可靠稳定的连接在侧围内板12和侧围外板11,并在碰撞变形时,顶部边梁14的适配部142能够充分的抵接贴合在内饰顶棚13,从而增强了汽车的顶部强度,满足汽车顶部对碰撞性能的要求。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顶部加强机构还包括顶盖15,顶盖15位于内饰顶棚13的顶部,并且该顶盖15与内饰顶棚13和顶部边梁14连接。具体地,顶盖15与内饰顶棚13和顶部边梁14之间通过粘接固定连接,如此进一步将汽车的顶盖15与内饰顶棚13、顶部边梁14和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连接在一起。进一步地,顶部边梁14进一步具有第二连接部143,第二连接部143连接在第一连接部141和适配部142之间,并且,侧围外板11和顶盖15均与第二连接部143连接。结合图1和图2所示,侧围外板11的边沿折弯处抵接并通过密封胶粘接在顶部边梁14的第二连接部143上,顶盖15的边沿折弯处抵接并通过密封胶粘接在第二连接部143上。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采用“第一、第二”对顶部边梁14的连接部进行区别,该“第一、第二”并不代表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仅是为了便于表述以清楚阐述该技术方案。在具体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的顶部边梁14具有空腔,该空腔沿顶部边梁14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说,该空腔贯通顶部边梁14的两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加强机构(10)包括: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所述侧围内板(12)连接在所述侧围外板(11)的内表面;内饰顶棚(13),所述内饰顶棚(13)与所述侧围外板(11)连接,所述侧围内板(12)位于所述侧围外板(11)与所述内饰顶棚(13)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顶部边梁(14),所述顶部边梁(14)具有与所述侧围内板(12)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1)、与所述内饰顶棚(13)对应位置形状适配的适配部(142),所述顶部边梁(14)装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以将所述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与所述内饰顶棚(13)衔接形成一体的所述顶部加强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加强机构(10)包括: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所述侧围内板(12)连接在所述侧围外板(11)的内表面;内饰顶棚(13),所述内饰顶棚(13)与所述侧围外板(11)连接,所述侧围内板(12)位于所述侧围外板(11)与所述内饰顶棚(13)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顶部边梁(14),所述顶部边梁(14)具有与所述侧围内板(12)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41)、与所述内饰顶棚(13)对应位置形状适配的适配部(142),所述顶部边梁(14)装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以将所述侧围外板(11)、侧围内板(12)与所述内饰顶棚(13)衔接形成一体的所述顶部加强机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加强机构进一步包括:顶盖(15),所述顶盖(15)位于所述内饰顶棚(13)的顶部,并与所述内饰顶棚(13)和所述顶部边梁(14)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部加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边梁(14)进一步具有第二连接部(143),所述第二连接部(14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41)和所述适配部(1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刘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