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1132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06:52
提供一种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在活塞的顶面具有气门凹部、隆起部以及碗部,能够容易地提高混合气的燃烧性,并且能够容易地降低燃烧气体的冷却损失。在发动机的燃烧室结构中,具有:进气侧峰部,其通过进气侧气门凹部和活塞进气侧平坦部;排气侧峰部,其通过排气侧气门凹部、和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以及第1衔接峰部和第2衔接峰部,其衔接进气侧峰部的端部与排气侧峰部的端部,并沿着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在发动机的燃烧室结构中设置有第1碗部,第1碗部从隆起部朝向活塞的中心轴凹陷。

Combustion Chamber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 combustion chamber structure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s provided. The top face of the piston is provided with a valve concave part, a bulge part and a bowl part. The combustibility of the mixture can be easily improved, and the cooling loss of the combustion gas can be easily reduced.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structure of an engine, there are: the peak of the intake side, which passes through the intake valve concave part and the flat part of the piston intake side; the peak of the exhaust side, which passes through the intake valve concave part of the exhaust side and the flat part of the piston exhaust side; and the first connecting peak par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peak part, which connects the end of the intake side peak and the end of the exhaust side peak part, and along the radius of the top surface of the piston. The first bowl is arranged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structure of the engine, extending upward to the peripheral edge, and the first bowl is positioned from the bulge to the center shaft depression of the pist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
技术介绍
提出了一种在内燃机中通过燃烧室结构来提高火焰传播性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往复式发动机的几何压缩比为13.0以上,在活塞的上表面形成有隆起部和凹部,在活塞位于上止点时,在活塞的上表面与气缸盖的顶面之间形成规定间隙,从而形成燃烧室,使得活塞与以火花塞为中心的具有规定半径的假想球体不发生干扰。从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往复式发动机能够通过隆起部提高几何压缩比,并且通过凹部的形状提高火焰传播性,提高往复式发动机的燃料效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许第50034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以往的往复式发动机中,隆起部以活塞的中心轴(火花塞的中心轴)为中心从活塞的上表面向上方大大隆起,因此,在活塞接近上止点时,纵向涡流与隆起部碰撞而使空气的流动衰减,难以提高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性。而且,气门凹部(valverecess)的空间与隆起部内的凹部由扁平空间连接,因此,进入气门凹部的混合气难以燃烧。并且,燃烧室的表面积增大,有可能会增加燃烧气体的冷却损失。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在活塞的顶面具有气门凹部、隆起部以及碗部,能够容易地提高混合气的燃烧性,并且能够容易地降低燃烧气体的冷却损失。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具有燃烧室,上述燃烧室由气缸体、活塞以及气缸盖形成,上述气缸体具有气缸,上述活塞收纳于上述气缸且能够往复运动,上述气缸盖装配于上述气缸体,上述气缸盖具有:顶壁,其为倾斜的屋脊型,由此,一对进气阀和一对排气阀能够设置成相互向相反侧倾斜;以及底面,其与上述活塞的中心轴正交延伸,在上述顶壁与上述活塞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挤压部,在上述活塞的顶面设置有:隆起部,其包围碗部;以及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和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其避免与上述一对进气阀和上述一对排气阀发生干扰,上述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特征在于,上述挤压部具有: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和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顶壁,与上述气缸盖的底面平行,且至少与上述一对进气阀和上述一对排气阀相比位于外侧;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活塞的顶面并与上述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上述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到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之间;以及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活塞的顶面并与上述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上述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到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之间,上述隆起部在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与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之间向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和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的上方隆起,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从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形成至上述隆起部,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从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形成至上述隆起部,上述碗部从上述隆起部朝向上述活塞的中心轴凹陷成球面状,上述隆起部具有:进气侧峰部,其通过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和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排气侧峰部,其通过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和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以及第1衔接峰部和第2衔接峰部,其衔接上述进气侧峰部的端部与上述排气侧峰部的端部,并沿着上述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上述第1衔接峰部和上述第2衔接峰部位于高于上述进气侧峰部和上述排气侧峰部的位置,上述进气侧峰部在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与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在上述活塞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附近通过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并且,随着从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朝向上述第1衔接峰部和上述第2衔接峰部延伸,上述进气侧峰部的高度连续增加,上述排气侧峰部在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与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在上述活塞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附近通过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并且,随着从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朝向上述第1衔接峰部和上述第2衔接峰部延伸,上述排气侧峰部的高度连续增加。专利技术效果这样,根据上述的本专利技术,在活塞的顶面具有气门凹部、隆起部以及碗部,能够容易地提高混合气的燃烧性,并且能够容易地降低燃烧气体的冷却损失。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气缸盖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示出燃烧室的顶壁的图。图3是图1的III-III方向向视截面图。图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活塞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活塞的俯视图。图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活塞的主视图。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图5的Ⅶ-Ⅶ方向向视截面图。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图7的进气侧峰部附近的放大图。图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图5的IX-IX方向向视截面图。图1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示出活塞位于上止点的情况下的火花塞与第2碗部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图,是示出活塞位于上止点的情况下的燃烧室内的混合气的流动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发动机(内燃机),2...气缸盖,2R...顶壁,2a...底面(气缸盖的底面),3...气缸体,4...气缸,5...活塞,5A...顶面(活塞的顶面),5a...中心轴(活塞的中心轴),5b、5c...外周缘(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6...燃烧室,7A、7B...进气阀,8A、8B...排气阀,11、12...挤压部,13...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14...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15...活塞进气侧平坦部,15a...顶端部(活塞进气侧平坦部的顶端部),16...活塞排气侧平坦部,16a...顶端部(活塞排气侧平坦部的顶端部),17、18...进气侧气门凹部,19、20...排气侧气门凹部,21...隆起部,22...第1碗部(碗部),23...进气侧峰部,23a、23b...端部(进气侧峰部的端部),24...排气侧峰部,24a、24b...端部(排气侧峰部的端部),25...第1衔接峰部,26...第2衔接峰部,29...第2碗部,30...火花塞。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具有燃烧室,燃烧室由气缸体、活塞以及气缸盖形成,气缸体具有气缸,活塞收纳于气缸且能够往复运动,气缸盖装配于气缸体,气缸盖具有:顶壁,其为倾斜的屋脊型,由此,一对进气阀和一对排气阀能够设置成相互向相反侧倾斜;以及底面,其与活塞的中心轴正交延伸,在顶壁与活塞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挤压部,在活塞的顶面设置有:隆起部,其包围碗部;以及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和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其避免与一对进气阀和一对排气阀发生干扰,在上述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中,挤压部具有: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和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顶壁,与气缸盖的底面平行,且至少位于一对进气阀和一对排气阀的外侧;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活塞的顶面并与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之间;以及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活塞的顶面并与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具有燃烧室,上述燃烧室由气缸体、活塞以及气缸盖形成,上述气缸体具有气缸,上述活塞收纳于上述气缸且能够往复运动,上述气缸盖装配于上述气缸体,上述气缸盖具有:顶壁,其为倾斜的屋脊型,由此,一对进气阀和一对排气阀能够设置成相互向相反侧倾斜;以及底面,其与上述活塞的中心轴正交延伸,在上述顶壁与上述活塞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挤压部,在上述活塞的顶面设置有:隆起部,其包围碗部;以及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和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其避免与上述一对进气阀和上述一对排气阀发生干扰,上述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特征在于,上述挤压部具有: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和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顶壁,与上述气缸盖的底面平行,且至少与上述一对进气阀和上述一对排气阀相比位于外侧;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活塞的顶面并与上述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上述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到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之间;以及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活塞的顶面并与上述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上述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到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之间,上述隆起部在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与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之间向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和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的上方隆起,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从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形成至上述隆起部,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从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形成至上述隆起部,上述碗部从上述隆起部朝向上述活塞的中心轴凹陷成球面状,上述隆起部具有:进气侧峰部,其通过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和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排气侧峰部,其通过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和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以及第1衔接峰部和第2衔接峰部,其衔接上述进气侧峰部的端部与上述排气侧峰部的端部,并沿着上述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上述第1衔接峰部和上述第2衔接峰部位于高于上述进气侧峰部和上述排气侧峰部的位置,上述进气侧峰部在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与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在上述活塞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附近通过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并且,随着从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朝向上述第1衔接峰部和上述第2衔接峰部延伸,上述进气侧峰部的高度连续增加,上述排气侧峰部在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与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在上述活塞的高度方向上交叉的位置附近通过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并且,随着从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朝向上述第1衔接峰部和上述第2衔接峰部延伸,上述排气侧峰部的高度连续增加。...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1.01 JP 2017-2118121.一种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具有燃烧室,上述燃烧室由气缸体、活塞以及气缸盖形成,上述气缸体具有气缸,上述活塞收纳于上述气缸且能够往复运动,上述气缸盖装配于上述气缸体,上述气缸盖具有:顶壁,其为倾斜的屋脊型,由此,一对进气阀和一对排气阀能够设置成相互向相反侧倾斜;以及底面,其与上述活塞的中心轴正交延伸,在上述顶壁与上述活塞的顶面之间形成有挤压部,在上述活塞的顶面设置有:隆起部,其包围碗部;以及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和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其避免与上述一对进气阀和上述一对排气阀发生干扰,上述内燃机的燃烧室结构的特征在于,上述挤压部具有: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和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顶壁,与上述气缸盖的底面平行,且至少与上述一对进气阀和上述一对排气阀相比位于外侧;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活塞的顶面并与上述气缸盖进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上述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到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之间;以及活塞排气侧平坦部,其设置于上述活塞的顶面并与上述气缸盖排气侧平坦部相对,且其顶端部从上述活塞的顶面的半径方向上的外周缘延伸到上述一对排气侧气门凹部之间,上述隆起部在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与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之间向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和上述活塞排气侧平坦部的上方隆起,上述一对进气侧气门凹部从上述活塞进气侧平坦部形成至上述隆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渊伸雄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