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及其应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039599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远红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由外至内依次包括保温隔热层和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由外至内依次包括绝缘隔热层、远红外发射层和绝缘导热层;所述远红外发射层的相对两端设置有两个铜网电极;所述铜网电极分别通过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远红外发热层代替市面上的普通发热材料,可大幅节约能源,安全环保;兼具理疗功效。且红外线加热属于非接触加热,使用场景更为广泛,此外水对红外线的吸收率极高,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能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远红外加热
,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及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用水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很大的关注,普通的加热装置的加热效率较差,所需时间较长。除饮用水外,洗浴用水、做饭用水等在加热过程中,一般是将加热器件置于水中加热,会使得产生的有害气体溶于水中,更为危害人体健康。如何使加热装置进一步降低能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成为人们的研究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所述装置安全环保,能量损失低,安全效率高。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由外至内依次包括保温隔热层和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由外至内依次包括绝缘隔热层、远红外发射层和绝缘导热层;所述远红外发射层的相对两端设置有两个铜网电极;所述铜网电极分别通过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优选的,所述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为圆柱形或长方体形。优选的,所述保温隔热层的厚度为30~50mm。优选的,所述绝缘隔热层的厚度为0.5~2mm。优选的,所述绝缘导热层的厚度为0.03~0.08mm。优选的,所述远红外发射层的厚度为0.05~0.2mm。优选的,所述远红外发射层的材料为晶须碳纳米管远红外发射纸;所述晶须碳纳米管远红外发射纸由包括晶须碳纳米管、聚酰亚胺纤维和芳纶浆粕纤维的原料制备得到。优选的,所述晶须碳纳米管、聚酰亚胺纤维和芳纶浆粕纤维的质量比为1:(0.5~3):(0.5~3)。优选的,所述绝缘隔热层的材料为硅酸铝纤维纸或岩棉纤维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在加热领域中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由外至内依次包括保温隔热层和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由外至内依次包括绝缘隔热层、远红外发射层和绝缘导热层;所述远红外发射层的相对两端设置有两个铜网电极;所述铜网电极分别通过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本专利技术采用远红外发热层代替市面上的普通发热材料,可大幅节约能源,安全环保。兼具理疗功效。且红外线加热属于非接触加热,使用场景更为广泛,此外水对红外线的吸收率极高,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能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1-保温隔热层,2-绝缘隔热层,3-远红外发射层,4-绝缘导热层);图2为远红外发射层的结构示意图(5-铜网电极,6-远红外发射层)。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保温隔热层1和加热体;所述加热体包括绝缘隔热层2、远红外发射层3和绝缘导热层4;所述远红外发射层3的相对两端设置有两个铜网电极5;所述铜网电极5分别通过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温隔热层1优选为陶瓷隔热套;所述保温隔热层1的厚度优选为30~50mm,更优选为35~45mm。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热层2优选为硅酸铝纤维纸或岩棉纤维板;所述绝缘隔热层2的厚度优选为0.5~2mm,更优选为1.0~1.5mm。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导热层4优选为聚酰亚胺导热膜或导热矽胶布;所述绝缘导热层4的厚度优选为0.03~0.08mm,更优选为0.04~0.06mm。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远红外发射层3的厚度优选0.05~0.2mm,更优选为0.1~0.15mm。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远红外发射层3的材料优选为晶须碳纳米管远红外发射纸。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远红外发射纸的制备方法,优选包括以下步骤:将芳纶浆粕纤维分散液、聚酰亚胺纤维分散液和聚氧化乙烯混合,打浆,得到混合浆液;将所述混合浆液与晶须碳纳米管分散液混合后,依次进行剪切、真空抽滤和热压,得到远红外发射纸。本专利技术将芳纶浆粕纤维分散液、聚酰亚胺纤维分散液和聚氧化乙烯混合,打浆,得到混合浆液。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芳纶浆粕纤维分散液优选通过将所述芳纶浆粕纤维和乙醇混合得到;所述芳纶浆粕纤维和乙醇的质量比优选为1:(20~200),更优选为1:(30~100),最优选为1:(40~80)。本专利技术对所述混合没有任何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混合进行即可。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混合的顺序优选为将芳纶浆粕纤维分散液和聚酰亚胺纤维分散液混合后,再与聚氧化乙烯混合。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聚酰亚胺纤维分散液优选通过将聚酰亚胺纤维依次进行打浆、干燥、疏解和调制得到;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打浆前,优选对所述聚酰亚胺纤维进行浸泡;所述浸泡优选采用水作为浸泡液;所述浸泡的温度优选为30~50℃,更优选为35~45℃,最优选为38~42℃;所述浸泡的时间优选为5~10min,更优选为6~8min。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打浆的时间优选为10~20min,更优选为12~18min,最优选为14~16min;本专利技术对所述打浆的其他条件没有任何特殊的限定,将所述聚酰亚胺纤维的打浆度打浆至40~50°SR即可;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打浆优选在槽式打浆机中进行。本专利技术对所述干燥没有任何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干燥进行即可。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疏解的条件优选为2000~4000r/min,更优选为2500~3500r/min,最优选为2800~3200r/min。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疏解的时间优选为10~30min,更优选为15~20min。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疏解优选在疏解机中进行。本专利技术对所述调制没有任何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调制过程进行即可。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聚酰亚胺纤维分散液的固含量优选为5~20%,更优选为10~15%。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芳纶浆粕纤维分散液中的芳纶浆粕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分散液中的聚酰亚胺纤维和聚氧化乙烯的质量比优选为(0.5~3):(0.5~3):(0.005~0.03),更优选为(1~2):(1~2):(0.01~0.02),最优选为(1~1.5):(1~1.5):(0.01~0.015)。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打浆的时间优选为5~10min,更优选为6~8min;本专利技术对所述打浆的其他条件没有任何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打浆条件使所述混合浆液的打浆度为40~50°SR即可。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打浆优选在高浓碎浆机中进行。得到混合浆液后,本专利技术将所述混合浆液与晶须碳纳米管分散液混合后,依次进行剪切、真空抽滤和热压,得到远红外发射纸。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晶须碳纳米管分散液优选通过将晶须碳纳米管、分散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得到;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分散剂优选为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所述有机溶剂优选为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或四氢呋喃。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晶须碳纳米管、分散剂和有机溶剂的质量比优选为1:(0.01~0.03):(100~300),更优选为1:(0.01~0.02):(100~200)。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混合优选包括依次进行的超声和剪切;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超声的速率优选为20~40kHz,更优选为30~35kHz;所述超声的时间优选为20~40min,更优选为25~35min。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剪切的速率优选为1000~2000r/min,更优选为1400~1800r/min;所述剪切的时间优选为20~40min,更优选为25~35min。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剪切优选在高速剪切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由外至内依次包括保温隔热层和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由外至内依次包括绝缘隔热层、远红外发射层和绝缘导热层;所述远红外发射层的相对两端设置有两个铜网电极;所述铜网电极分别通过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由外至内依次包括保温隔热层和加热体;所述加热体由外至内依次包括绝缘隔热层、远红外发射层和绝缘导热层;所述远红外发射层的相对两端设置有两个铜网电极;所述铜网电极分别通过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为圆柱形或长方体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隔热层的厚度为30~50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隔热层的厚度为0.5~2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远红外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导热层的厚度为0.03~0.08mm。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刚郑典模蔡满园聂艳艳陈珑潘鹤政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克莱威纳米碳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