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85166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9: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及控制方法,包括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四个静电吸附脚掌、万向铰链以及保持架,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包括前后端盖、介电弹性体薄膜以及柔性电极组成;弹静电吸附脚掌由介电层、电极层和保护层构成;每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两端分别通过万向铰链与静电吸附脚掌相连;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采用并排布置,中间通过一个保持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负载大,灵活性强,环境适应能力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爬壁机器人,具体地,涉及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尤其是可以进入一些狭窄的空间或者危险的环境,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比如管道探测、桥梁检测、高层建筑物清洁等的机器人。
技术介绍
爬壁机器人作为一种能够在垂直平面上爬行的机器人,在侦查、环境检测、清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爬壁机器人通常需要具备吸附和运动两种功能。目前爬壁机器人常采用的吸附原理包括磁吸附、真空吸附等。这两种吸附具有吸附力大,控制方便等特点,但是磁吸附只能用于吸附铁磁材料,真空吸附只能用于光滑表面。而且这两种吸附体积大、重量大,难以小型化。爬壁机器人常采用的驱动方式主要包括电机驱动和液压驱动。虽然这两种驱动方式具有驱动力大,容易精确控制,但是其机械结构复杂,而且都是刚性材料,具有重量大,负载能力弱,环境适应性差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包括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静电吸附脚掌4;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采用并排布置,中间通过保持架2连接;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万向铰链5连接对应的静电吸附脚掌4。优选地,所述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万向铰链5连接对应的静电吸附脚掌4,分别形成左前足4A、右前足4B、右后足4C、左后足4D。优选地,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端盖3,并通过端盖3经万向铰链5连接静电吸附脚掌4。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上述的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的控制方法,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采用周期为T的正弦电压驱动,四个静电吸附脚掌4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周期为T的方波进行控制,其中4A和4B为一组并定义为前脚,4C和4D为另外一组并定义为后脚;爬行过程为:在0到T/2这半个周期内,增大后脚的驱动电压并保持前脚的驱动电压不变,与此同时将周期为T的正弦电压施加到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上,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在电压作用下产生伸长运动,由于前脚的驱动电压低于后脚,因此前脚的静电吸附力小于后脚,在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的推动下,前脚向千运动,而后脚保持位置不变;在T/2到T半个周期内,交换前脚和后脚之间的驱动电压,此时前脚的静电吸附力大于后脚,由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的驱动电压处于下降状态,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长度变短,使得后脚往前爬行。优选地,在墙面上爬行时,先将一个恒定的电压施加到每个静电吸附脚掌上,从而保证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能够克服自重和负载吸附在墙面上。优选地,实现原地转弯时,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采用周期为T的正弦电压驱动,静电吸附脚掌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周期为T的方波进行控制,其中4A和4B为一组并定义为前脚,4C和4D为另外一组并定义为后脚;原地转弯过程为:在0到T/2这半个周期内,增大4B和4D的驱动电压并保持脚4A和4C的驱动电压为0,与此同时将周期为T的正弦电压施加到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上,驱动器在电压作用下产生伸长运动,由于4B和4D存在静电吸附力而4A和4C没有静电吸附力,在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推动下,4A和4C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在T/2到T半个周期内,将一个恒定的电压施加到4A和4C,并将4B和4D的电压降为0,此时4A和4C的静电吸附力大于4B和4D,由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驱动电压处于下降状态,介电弹性体驱动器长度变短,使得4B和4D往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原地转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爬壁机器人采用介电弹性体驱动器驱动,具有驱动-传动-机构一体化的优点;2、脚部采用静电吸附原理工作,使得爬壁机器人能够在大多数材质表面实现直线,原地转弯,爬墙等运动;3、结构简单合理,动作灵活,重量轻;4、可以在爬壁机器人上配套高清摄像头等传感器,用于危险环境中执行侦查探测等任务,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是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脚掌的爬壁机器人的三维效果图。图2是初始状态的爬壁机器人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正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负载大、环境适应能力强、灵活性强的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脚掌的爬壁机器人。参照图1到图3,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脚掌的爬壁机器人,包括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保持架2、端盖3、四个静电吸附脚掌4以及万向铰链5;所述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端盖3;所述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包括介电弹性体薄膜和柔性电极;所述静电吸附脚掌4包括介电层、电极层和保护层;所述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两端通过万向铰链5与静电吸附脚掌4连接;所述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采用并排布置,中间通过一个保持架2连接。四个静电吸附脚掌4分别记为4A、4B、4C、4D。爬壁机器人在墙面上爬行时,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采用周期为T的正弦电压驱动,静电吸附脚掌4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周期为T的方波进行控制,其中4A和4B为一组并定义为前脚,4C和4D为另外一组并定义为后脚。其爬行过程可以描述为:先将一个恒定的电压施加到每个静电吸附脚掌上,从而保证爬壁机器人能够克服自重和负载吸附在墙面上;在0到T/2这半个周期内,增大后脚的驱动电压并保持前脚的驱动电压不变,与此同时将周期为T的正弦电压施加到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上,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在电压作用下产生伸长运动,由于前脚的驱动电压低于后脚,因此前脚的静电吸附力小于后脚,在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推动下,前脚向上运动,而后脚保持位置不变。在T/2到T半个周期内,交换前脚和后脚之间的驱动电压,此时前脚的静电吸附力大于后脚,由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驱动电压处于下降状态,驱动器长度变短,使得后脚往上爬行,从而实现爬壁功能。爬壁机器人水平爬行时由于不需要克服重力的影响,其难度大大降低。水平爬行时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依然采用周期为T的正弦电压驱动,静电吸附脚掌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周期为T的方波进行控制,脚掌的分组跟爬墙的一样,其水平爬行的过程跟爬墙的基本类似,只是不需要施加恒定电压用于克服重力的影响。爬壁机器人实现原地转弯时,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依然采用周期为T的正弦电压驱动,静电吸附脚掌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周期为T的方波进行控制,其中4A和4C为一组,4B和4D为另外一组。其原地转弯过程可以描述为:在0到T/2这半个周期内,增大4B和4D的驱动电压并保持脚4A和4C的驱动电压为0,与此同时将周期为T的正弦电压施加到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上,驱动器在电压作用下产生伸长运动,由于4B和4D存在静电吸附力而4A和4C没有静电吸附力,在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推动下,4A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静电吸附脚掌(4);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采用并排布置,中间通过保持架(2)连接;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万向铰链(5)连接对应的静电吸附脚掌(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静电吸附脚掌(4);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采用并排布置,中间通过保持架(2)连接;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万向铰链(5)连接对应的静电吸附脚掌(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万向铰链(5)连接对应的静电吸附脚掌(4),分别形成左前足4A、右前足4B、右后足4C、左后足4D。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端盖(3),并通过端盖(3)经万向铰链(5)连接静电吸附脚掌(4)。4.一种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的爬壁机器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采用周期为T的正弦电压驱动,四个静电吸附脚掌(4)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周期为T的方波进行控制,其中4A和4B为一组并定义为前脚,4C和4D为另外一组并定义为后脚;爬行过程为:在0到T/2这半个周期内,增大后脚的驱动电压并保持前脚的驱动电压不变,与此同时将周期为T的正弦电压施加到两个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上,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在电压作用下产生伸长运动,由于前脚的驱动电压低于后脚,因此前脚的静电吸附力小于后脚,在介电弹性体驱动器(1)的推动下,前脚向千运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国迎邹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