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917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7: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传动带,将在元件的中央的开口部分组装环带而构成的传动带作为对象,容易地进行元件与环带的组装,并且可靠地防止元件自环带脱落。在通过利用带状的环带(2)将许多元件(3)呈环状箍紧而构成的传动带(1)中,元件(3)的第1钩部(8)与第2钩部(9)之间的开口宽度(WO)比环带2的宽度(WF)窄,从中心部(3a)到第1支柱部(6)的第1尺寸(W1)大于从中心部到第2支柱部(7)的第2尺寸(W2),座板面(5)与第1钩部(8)的下表面(8b)之间的第1间隔(D1)大于座板面(5)与第2钩部(9)的下表面(9b)之间的第2间隔(D2),第2间隔(D2)大于环带(2)的厚度(D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动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许多板片状的元件姿势一样地排列并利用带状的环带呈环状将其箍紧而构成的传动带。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无级变速器用的传动带。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传动带包括环状承载部件(带状的环带)以及多个横截构件(板片状的元件)。元件具有基座部以及两个支柱部。两个支柱部分别形成于基座部的轴向(宽度方向)的两端。在两个支柱部之间形成有用于组装配置环带的开口部以及座板面。元件沿环带的周向配置成一排。此外,元件至少包括两种类型(类型I和类型II)。类型I的元件在两个支柱部中的一第1支柱部形成有第1钩部。第1钩部自第1支柱部朝向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延伸,供配置于座板面的环带卡定而防止元件自环带脱落。在另一第2支柱部形成有与第1钩部相比非常小的第2钩部。类型II的元件在两个支柱部中的另一第2支柱部形成有第1钩部。在一第1支柱部形成有与第1钩部相比非常小的第2钩部。即,类型II的元件与类型I的元件相比,第1支柱部与第2支柱部的位置关系相反。类型I的元件和类型II的元件交替地或者以随机的顺序排列。在元件的第1支柱部以及第2支柱部分别形成有相互嵌合的凸部(毂部)和凹部(凹窝部)。通过使这些毂部与凹窝部嵌合,将相邻的元件彼此定位,限制相对移动。并且,在上述那样的各类型的元件中的各钩部与基座部之间配置环带,将许多元件呈环状箍紧。由此,构成传动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7-5169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传动带的元件只在单侧的支柱部形成有较大的第1钩部。形成于另一支柱部的第2钩部与第1钩部相比相当小。例如,第2钩部的突出长度设定为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开口部与环带之间的游隙的一半以下。因此,在元件为单体的状态下,在使环带嵌入元件中央的开口部分时,第2钩部不会成为障碍,因而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和环带。并且,通过组合地排列第1钩部的位置对称的两种元件,利用各元件的第1钩部卡定环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防止元件自环带的脱落。但是,在因例如传动带的经时变化而发生环带的伸长或是元件的卡合部分的磨损、弯曲等时,相邻的元件间的间隙增大,其结果是,元件的毂部与凹窝部的嵌合可能脱离。当毂部与凹窝部的嵌合脱离时,元件成为能以单体的形式自如移动的状态。在那样的状态下,例如在元件沿宽度方向移动时,如上所述,由于第2钩部相当小,所以第2钩部与环带的端部的卡合容易脱离。因此,例如元件可能因自重而沿重力方向下落。因而,元件可能自环带脱落。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上述的技术课题而想出的,将在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开口部分组装环带而构成的传动带作为对象,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和环带,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元件自环带的脱落的传动带。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通过排列许多板片状的元件,并利用带状的环带呈环状箍紧而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元件具有:基座部,上述基座部形成主体部分;座板面,上述座板面形成于上述基座部的上端并与上述环带的内周面接触;第1支柱部,上述第1支柱部在上述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上述基座部的一第1端部以自上述基座部的上端立起的状态形成;第2支柱部,上述第2支柱部在上述宽度方向的上述基座部的另一第2端部以自上述基座部的上端立起的状态形成;第1钩部,上述第1钩部自上述第1支柱部朝向上述元件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延伸出去;以及第2钩部,上述第2钩部自上述第2支柱部朝向上述中心部延伸出去,上述第1钩部的顶端部与上述第2钩部的顶端部之间的开口宽度比上述环带的宽度窄,从上述中心部到上述第1支柱部的根部的第1尺寸大于从上述中心部到上述第2支柱部的根部的第2尺寸,上述座板面和与上述座板面相对的上述第1钩部的下表面之间的第1间隔,大于上述座板面和与上述座板面相对的上述第2钩部的下表面之间的第2间隔,上述第2间隔大于上述环带的厚度。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元件的从上述第1支柱部的根部到上述第2钩部的顶端部的第3尺寸大于上述环带的宽度。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钩部的下表面、或者所述座板面的与所述第2钩部的下面相对的部分的至少任一处,形成供所述环带的边缘部嵌入并卡定的卡定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元件具有:第1毂部,上述第1毂部自上述第1支柱部在上述元件的板厚方向上的一前表面向外部突出;第1凹窝部,上述第1凹窝部自上述第1支柱部在上述板厚方向上的另一后表面向内部凹陷;第2毂部,上述第2毂部自上述第2支柱部在上述板厚方向上的一前表面向外部突出;以及第2凹窝部,上述第2凹窝部自上述第2支柱部在上述板厚方向上的另一后表面向内部凹陷,在沿上述环带的周向相邻的上述元件彼此,上述第1毂部与上述第1凹窝部嵌合,并且上述第2毂部与上述第2凹窝部嵌合。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上述元件具有:毂部,上述毂部自上述基座部在上述元件的板厚方向上的一前表面的中央部分向外部突出;以及凹窝部,上述凹窝部自上述基座部在上述板厚方向上的另一后表面的中央部分向内部凹陷,在沿上述环带的周向相邻的上述元件彼此,上述毂部与上述凹窝部嵌合。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元件由第1元件和第2元件构成,所述第1元件的所述第1尺寸大于所述第2尺寸,并且所述第1元件的所述第1间隔大于所述第2间隔,所述第2元件的所述第2尺寸大于所述第1尺寸,并且所述第2元件的所述第2间隔大于所述第1间隔,所述第1元件和所述第2元件沿所述环带的周向以规定的规则交替地排列或者不规则地排列。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元件的从所述第1支柱部的根部到所述第2钩部的顶端部的第3尺寸大于所述环带的宽度,所述第2元件的从所述第2支柱部的根部到所述第1钩部的顶端部的第4尺寸大于所述环带的宽度。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的从基座部在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到支柱部的根部的尺寸在左右不同。在该尺寸较大的一支柱部侧形成有能在组装元件和环带时使环带的端部嵌入至元件的钩部的根儿附近的组装用空间。因此,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和环带。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中,也可以是从形成有上述那样的组装用空间的一支柱部的根部到另一支柱部侧的钩部的顶端部的尺寸(即,第3尺寸或第4尺寸)大于环带的宽度。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更加容易地组装元件和环带。并且,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使将配置在元件的座板面的环带卡定的钩部与座板面之间的间隔左右不同。与形成上述组装用空间的一支柱部侧的间隔较宽相比,另一支柱部侧的钩部与座板面之间的间隔较窄。因此,在重力在元件自环带脱落的方向作用于传动带的情况下,成为环带的端部撬入间隔窄的那方的钩部与座板面之间的状态。其结果是,环带的端部所撬入的部分成为阻碍,限制元件和环带在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因而,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因例如由经时变化产生的变形、磨损等而导致相邻的元件间的间隙增大那样的情况下,元件和环带的相对移动也如上所述地被限制,因此,能可靠地防止或抑制元件自环带脱落。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的一例的图,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绕挂于带传动装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带轮的状态的图。图2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的结构的图,是表示元件的结构的主视图以及表示环带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传动带的结构的图,是表示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动带,通过排列许多板片状的元件,并利用带状的环带呈环状箍紧,构成所述传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具有:基座部,所述基座部形成主体部分;座板面,所述座板面形成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并与所述环带的内周面接触;第1支柱部,所述第1支柱部在所述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基座部的一方第1端部以自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立起的状态形成;第2支柱部,所述第2支柱部在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基座部的另一方第2端部以自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立起的状态形成;第1钩部,所述第1钩部自所述第1支柱部朝向所述元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延伸出去;以及第2钩部,所述第2钩部自所述第2支柱部朝向所述中心部延伸出去,所述第1钩部的顶端部与所述第2钩部的顶端部之间的开口宽度比所述环带的宽度窄,从所述中心部到所述第1支柱部的根部的第1尺寸大于从所述中心部到所述第2支柱部的根部的第2尺寸,所述座板面和与所述座板面相对的所述第1钩部的下表面之间的第1间隔,大于所述座板面和与所述座板面相对的所述第2钩部的下表面之间的第2间隔,所述第2间隔大于所述环带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29 JP 2017-1906771.一种传动带,通过排列许多板片状的元件,并利用带状的环带呈环状箍紧,构成所述传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具有:基座部,所述基座部形成主体部分;座板面,所述座板面形成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并与所述环带的内周面接触;第1支柱部,所述第1支柱部在所述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基座部的一方第1端部以自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立起的状态形成;第2支柱部,所述第2支柱部在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基座部的另一方第2端部以自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立起的状态形成;第1钩部,所述第1钩部自所述第1支柱部朝向所述元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延伸出去;以及第2钩部,所述第2钩部自所述第2支柱部朝向所述中心部延伸出去,所述第1钩部的顶端部与所述第2钩部的顶端部之间的开口宽度比所述环带的宽度窄,从所述中心部到所述第1支柱部的根部的第1尺寸大于从所述中心部到所述第2支柱部的根部的第2尺寸,所述座板面和与所述座板面相对的所述第1钩部的下表面之间的第1间隔,大于所述座板面和与所述座板面相对的所述第2钩部的下表面之间的第2间隔,所述第2间隔大于所述环带的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的从所述第1支柱部的根部到所述第2钩部的顶端部的第3尺寸大于所述环带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钩部的下表面、或者所述座板面的与所述第2钩部的下面相对的部分的至少任一处,形成供所述环带的边缘部嵌入并卡定的卡定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二宫启辅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