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动带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带状的箍和使姿势一致地排列并由所述箍捆扎成环状的多个板片状的元件的传动带。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表2017-516966中记载了无级变速器用的传动带。日本特表2017-516966记载的传动带包括带状的箍(环状载体)及多个板片状的元件(多个横向部件)。所述多个元件分别包括基座部及两个柱部。所述两个柱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基座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在所述两个柱部之间划定开口部,所述箍配置于该开口部。另外,在位于所述两个柱部之间的所述基座部的部位设置有组装所述箍的鞍面。所述多个元件沿着箍的周向配置成一列。所述多个元件各自包括第一柱部和第二柱部,所述第一柱部是所述两个柱部中的一方且配置于所述元件的宽度方向(之后称为“元件宽度方向”)一侧的柱部,所述第二柱部是所述两个柱部中的另一方且配置于所述元件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柱部。所述多个元件包括至少两种类型的元件(类型I的元件、类型II的元件)。在类型I的各元件中,在第一柱部设置有从第一柱部朝向元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延伸的第一钩部,将配置于鞍面的箍卡定,防止元件从箍脱落。在类型I的各元件中,在第二柱部设置有与第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动带,其特征在于,具备:带状的箍,所述带状的箍包括内周面、外周面以及将所述内周面与所述外周面互相连接的两个侧面;以及多个板片状的元件,所述多个板片状的元件排列并由带状的箍捆扎成环状,其中,所述多个元件各自包括:基座部,所述基座部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鞍面,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是所述元件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所述鞍面设置在基座部的位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上端的部位并构成为与所述箍的内周面接触;第一柱部,所述第一柱部在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一端部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竖起;第二柱部,所述第二柱部在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二端部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竖起;第一钩部,所述第 ...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29 JP 2017-1906921.一种传动带,其特征在于,具备:带状的箍,所述带状的箍包括内周面、外周面以及将所述内周面与所述外周面互相连接的两个侧面;以及多个板片状的元件,所述多个板片状的元件排列并由带状的箍捆扎成环状,其中,所述多个元件各自包括:基座部,所述基座部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以及鞍面,所述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是所述元件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所述鞍面设置在基座部的位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上端的部位并构成为与所述箍的内周面接触;第一柱部,所述第一柱部在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一端部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竖起;第二柱部,所述第二柱部在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二端部从所述基座部的上端竖起;第一钩部,所述第一钩部从所述第一柱部向所述第二柱部延伸出;以及第二钩部,所述第二钩部从所述第二柱部向所述第一柱部延伸出,其中,在所述多个元件,分别在与所述第一柱部的根基部相邻且处于所述基座部与第一钩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组装用空间,所述组装用空间被划定成在对所述元件和所述箍进行组装时使所述箍的箍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一方进入所述组装用空间,其中,所述第一钩部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二钩部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开口宽度比所述箍的宽度小,其中,抵接部与所述第二钩部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即第二开口宽度比所述箍的宽度大,所述抵接部是在使所述箍的两个端部中的一方进入所述组装用空间且使其与所述第一柱部接触时所述箍的所述两个侧面中的一方与所述第一柱部接触的部分,其中,在与所述鞍面相向的所述第一钩部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移动限制面,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构成为在所述元件和配置在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箍在所述元件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与所述箍的外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一方接触而限制所述相对移动,并且,其中,在与所述鞍面相向的所述第二钩部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移动限制面,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面构成为在所述元件和配置在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箍在所述元件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与所述箍的外周面的两个边缘中的另一方接触而限制所述相对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为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构成为所述第一移动限制面与包括所述鞍面并与所述鞍面共面的预定的假想面的距离在所述鞍面的靠中心部的部位比所述箍的厚度大,且在从配置在所述鞍面上的所述箍在沿着所述元件宽度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柱部的方向上离开的部位比所述箍的所述厚度小,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面为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构成为所述第二移动限制面与所述预...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