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骨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9130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变压器骨架,包括绕线部以及分别设置在绕线部两端的初级绝缘部和次级绝缘部,初级绝缘部设置有初级引脚,次级绝缘部设置有第一次级引脚和第二次级引脚;次级绝缘部设有走线槽、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走线槽位于第一次级引脚和第二次级引脚之间,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分别位于走线槽的两侧,第一次级引脚和第二次级引脚均设有绕线件,绕线件凸出形成有绕线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次级引脚和第二次级引脚上设置绕线件,使得铜线的线端能够在绕线件上绕线后再在第一次级引脚和第二次级引脚上绕线,从而增长铜线线端与绕组间的距离,防止回烧现象造成绕组损伤,继而提高变压器的良品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压器骨架
本技术涉及变压器
,尤其是指一种变压器骨架。
技术介绍
变压器骨架是变压器不可缺少的元件之一,在变压器中主要起绝缘、绕线和组装磁芯的作用。制作变压器时,需要将铜线的中部绕在变压器骨架上形成绕组,然后把铜线的两个线端分别缠绕在两个次级引脚上并对线端进行焊接。由于焊接时会发生回烧的现象且次级引脚到绕组之间的距离往往较短,因此会导致铜线损伤部分伸入至绕组中,导致变压器的良品率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变压器绕组损伤以提高变压器的良品率的变压器骨架。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压器骨架,包括绕线部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绕线部两端的初级绝缘部和次级绝缘部,所述初级绝缘部设置有初级引脚,所述次级绝缘部设置有第一次级引脚和第二次级引脚;所述次级绝缘部设有走线槽、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所述走线槽位于所述第一次级引脚和第二次级引脚之间,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分别位于走线槽的两侧,所述第一次级引脚和第二次级引脚均设有绕线件,所述绕线件凸出形成有绕线柱。作为优选,所述绕线部的外周套设有挡板。作为优选,所述挡板设有插杆,所述挡板与所述绕线部滑动连接,所述绕线部沿所述挡板的滑动方向间隔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插杆活动连接的多个卡孔,所述插杆用于对挡板进行限位。作为优选,所述绕线部设有用于与所述插杆滑动连接的滑槽,卡孔设置在所述滑槽的内壁。作为优选,所述挡板设有供插杆通过的通孔。作为优选,所述插杆凸出形成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位于插杆远离所述绕线部的一端。作为优选,所述卡孔的内壁设有卡块,所述插杆设有供卡块通过的让位槽以及用于与所述卡块卡接的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让位槽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次级引脚和第二次级引脚上设置绕线件,使得铜线的线端能够在绕线件上绕线后再在第一次级引脚和第二次级引脚上绕线,从而增长铜线线端与绕组间的距离,防止回烧现象造成绕组损伤,继而提高变压器的良品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插杆的立体结构图。附图标记为:1—绕线部,11—卡孔,111—卡块,12—滑槽,2—初级绝缘部,21—初级引脚,22—走线槽,23—第一凸块,24—第二凸块,25—绕线件,251—绕线柱,3—次级绝缘部,31—第一次级引脚,32—第二次级引脚,4—挡板,5—插杆,51—凸出部,52—让位槽,53—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变压器骨架,包括绕线部1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绕线部1两端的初级绝缘部2和次级绝缘部3,所述初级绝缘部2设置有初级引脚21,所述次级绝缘部3设置有第一次级引脚31和第二次级引脚32;所述次级绝缘部3设有走线槽22、第一凸块23和第二凸块24,所述走线槽22位于所述第一次级引脚31和第二次级引脚32之间,所述第一凸块23和第二凸块24分别位于走线槽22的两侧,所述第一次级引脚31和第二次级引脚32均设有绕线件25,所述绕线件25凸出形成有绕线柱251。制作变压器时,将铜线的中部缠绕绕线部1并形成绕组后,令铜线的两个线端从走线槽22穿过,一个线端绕过第一次级引脚31的绕线件25后缠绕在第一次级引脚31上,另一个线端绕过第二次级引脚32的绕线件25后缠绕在第二次级引脚32上。绕在绕线件25上的铜线的能够为线端的回烧提供线长,防止回烧进入铜线的绕组部分,从而提高变压器的良品率。本技术还在走线槽22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凸块23和第二凸块24,铜线穿过走线槽22并绕过第一凸块23和第二凸块24后再缠绕在绕线件25上。第一凸块23和第二凸块24能够提高走线槽22内铜线的张力,防止铜线的两个线端因松弛而互相接触从而导致短路。同时铜线绕过第一凸块23和第二凸块24亦需要一定线长,有效进一步增长线端与绕组之间的距离,防止回烧现象导致绕组损伤。如图1所示,所述绕线部1的外周套设有挡板4。绕线部1上需要绕制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通过挡板4增长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之间的爬电距离,防止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之间互相影响。如图1所示,所述挡板4设有插杆5,所述挡板4与所述绕线部1滑动连接,所述绕线部1沿所述挡板4的滑动方向间隔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插杆5活动连接的多个卡孔11,所述插杆5用于对挡板4进行限位。在挡板4相对绕线部1固定的情况下,用于绕制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空间固定不变。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发生需要改变绕组的线圈匝数的情况,绕线空间固定,不利于使用者改变绕组的线圈匝数。本技术的挡板4能够相对绕线部1滑动,使得使用者能改变用于绕制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的空间大小;同时设置插杆5使得使用者能够在进行调节后令挡板4相对绕线部1固定,以防挡板4移位。如图1所示,所述绕线部1设有用于与所述插杆5滑动连接的滑槽12,卡孔11设置在所述滑槽12的内壁。通过滑槽12对插杆5进行限位,防止插杆5移位导致难以插入卡孔11。所述挡板4设有供插杆5通过的通孔(图中未示出),通过通孔对插杆5进行限位,防止插杆5相对挡板4移位。如图2所示,所述插杆5凸出形成有凸出部51,所述凸出部51位于插杆5远离所述绕线部1的一端,便于使用者对插杆5进行施力,防止因打滑而难以拉动插杆5。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卡孔11的内壁设有卡块111,所述插杆5设有供卡块111通过让位槽的52以及用于与所述卡块111卡接的卡槽53,所述卡槽53与所述让位槽52连通。插杆5插入卡孔11后,卡块111伸入让位槽52,随后转动插杆5使得卡块111进入卡槽53,从而达到防止插杆5退出卡孔11的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部(1)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绕线部(1)两端的初级绝缘部(2)和次级绝缘部(3),所述初级绝缘部(2)设置有初级引脚(21),所述次级绝缘部(3)设置有第一次级引脚(31)和第二次级引脚(32);所述次级绝缘部(3)设有走线槽(22)、第一凸块(23)和第二凸块(24),所述走线槽(22)位于所述第一次级引脚(31)和第二次级引脚(32)之间,所述第一凸块(23)和第二凸块(24)分别位于走线槽(22)的两侧,所述第一次级引脚(31)和第二次级引脚(32)均设有绕线件(25),所述绕线件(25)凸出形成有绕线柱(25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部(1)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绕线部(1)两端的初级绝缘部(2)和次级绝缘部(3),所述初级绝缘部(2)设置有初级引脚(21),所述次级绝缘部(3)设置有第一次级引脚(31)和第二次级引脚(32);所述次级绝缘部(3)设有走线槽(22)、第一凸块(23)和第二凸块(24),所述走线槽(22)位于所述第一次级引脚(31)和第二次级引脚(32)之间,所述第一凸块(23)和第二凸块(24)分别位于走线槽(22)的两侧,所述第一次级引脚(31)和第二次级引脚(32)均设有绕线件(25),所述绕线件(25)凸出形成有绕线柱(2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部(1)的外周套设有挡板(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压器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4)设有插杆(5),所述挡板(4)与所述绕线部(1)滑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美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讯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