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774071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1: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包括工作台、设置于工作台上的双工位模具、双夹爪机构、传输装置以及用于接取胚料的接料装置,所述双工位模具位于传输装置上胚料的输出端,且两者位于同一线,所述双夹爪机构的非夹持端设有驱动双夹爪机构可旋转90°的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的底部设置有抬升组件,所述抬升组件的底部设有可横向移动的滑移组件,所述抬升组件与滑移组件之间还设有用于驱动抬升组件上下移动的驱动缸一,该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合理,能够实现对物料的自动输送、夹持、进料、锻压、退料等一系列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大大减少了人工劳动力。

A Fully Automatic Forging and Pressing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utomatic forging and pressing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worktable, a duplex die set on the worktable, a double clamping mechanism, a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a feeding device for fetching embryo material. The duplex die is located at the output end of the embryo material of th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both are located on the same line. The non-clamping end of the duplex clamping mechanism is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double clamping mechanism which can rotate 90 degrees. The bottom of the rotating mechanism is provided with a lifting component, and the bottom of the lifting component is provided with a transversely movable sliding component. A driving cylinder for driving the lifting component to move up and down is also provided between the lifting component and the sliding component. The structure of the invention is reasonable and can realize a series of operations such as automatic conveying, clamping, feeding, forging pressure and feeding of materials. Work, high degree of automation, greatly reducing the labor fo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压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
技术介绍
锻造是一种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锻压(锻造与冲压)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通过锻造能消除金属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铸态疏松等缺陷,优化微观组织结构,同时由于保存了完整的金属流线,锻件的机械性能一般优于同样材料的铸件。传统冲压设备在胚料的输送、夹持、进料、锻压、退料等一系列操作,通常需要工作人员手工进行操作,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还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人身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能够实现对物料的自动输送、夹持、进料、锻压、退料等一系列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工劳动力。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包括工作台、设置于工作台上的双工位模具、双夹爪机构、传输装置以及用于接取胚料的接料装置,所述双工位模具位于传输装置上胚料的输出端,且两者位于同一线,所述双夹爪机构的非夹持端设有驱动双夹爪机构可旋转90°的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的底部设置有抬升组件,所述抬升组件的底部设有可横向移动的滑移组件,所述抬升组件与滑移组件之间还设有用于驱动抬升组件上下移动的驱动缸一,所述工作台上设有用于驱动滑移组件横向滑动的驱动缸二,且滑移方向与传输方向平行,所述双夹爪机构的位置分别与双工位模具与传输装置上输出端相对应,所述接料装置的一侧固设有用于驱动接料装内置沿传输方向移动的驱动缸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将胚料放置在传输装置上进行,当胚料传输至双夹爪机构下方时,通过旋转机构时双夹爪机构转动至向下垂直于传输装置,同时驱动缸一带动抬升组件向下移动,带动旋转机构与双夹爪机构同时下降,使双夹爪机构对传输装置上的胚料进行夹持,夹持后抬向上移动抬升组件,带动旋转机构与双夹爪机构上升,并通过旋转机构将夹持胚料后的双夹爪机构转动至夹持端朝向双工位模具且平行于传输装置,随后通过启动驱动缸二时滑移组件上的滑移板,并移动至双工位模具下模腔的正上方时,驱动缸一带动抬升组件下降,同时双夹爪机构对胚料释放,使胚料进入双工位模具中,对胚料进行冲压,完成冲压后,启动驱动缸五,推动接料装置移动至双工位模具之间,并对胚料进行接料。作为优选,所述滑移组件包括沿胚料传输方向设置的滑移座以及滑动于滑移座上的带支脚滑移板,所述滑移座上沿其长度对称设有滑条,所述滑移板的支脚上开设有与滑条相配合的滑槽,所述滑移板靠近驱动缸二的一侧设有与驱动缸二输出端固定连接的连接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启动驱动缸二,驱动缸二沿着配料传输方向伸缩,带动滑移板在滑移座上滑动,从而使夹爪在夹持胚料与释放胚料之后在双夹爪机构与双工位模具之间移动,实现自动化在双工位模具的自动下料;同时设置相互配合的滑槽与滑条,能够减少滑移板与滑移座在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作为优选,所述抬升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驱动缸一输出端的横板和垂直设置在横板一侧的竖板,所述滑移板的上端面靠近传输装置的一侧竖直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与竖板呈滑动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于固定双夹爪机构和旋转机构,并通过其底部的驱动缸一同时抬升双夹爪机构和旋转机构,使它们能够同时进行上下移动,侧板对竖板滑动起到辅助作用。作为优选,所述双夹爪机构包括固定滑动组件、夹爪组件以及用于驱动夹爪组件的驱动缸三,所述驱动缸三设置于竖板靠近传输装置的一侧,所述夹爪组件设置在驱动缸三远离竖板的一侧,且固定滑动组件设置于驱动缸三与夹爪组件之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旋转杆旋转,使夹爪组件朝下垂直于运输机构,当驱动缸一时抬升组件下降至适当高度时,启动驱动缸三使夹爪组件闭合,对运输装置的胚料进行夹持。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水平垂直贯穿的旋转杆、固定安装于旋转杆上的齿轮、穿刺于横板内的穿插杆以及驱动穿插杆水平移动的驱动缸四,所述横板上开设有可供穿插杆移动的穿插孔,所述穿插杆靠近驱动缸四一侧的上端面开设有齿牙,所述齿轮与穿插杆上的齿牙相啮合,所述穿插杆的远离齿轮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限位杆一,所述横板的下端面竖直安装有限位杆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驱动缸四,驱动缸四的输出端朝着移动槽长度方向推动,推动穿插杆,穿插杆上的齿牙移动从而使齿轮转动,从而使旋转杆转动,带动其后端的双夹爪机构转动,当旋转杆向下旋转90度时,限位杆一与横板向触碰,当抬升组件向下移动时,使双夹爪机构能够对传输装置上的胚料进行夹持时,限位杆二与滑移板箱触碰。作为优选,所述传输装置包括设置在工作台一侧的机架、设置于机架上方的传动链、转动连接于机架的从动轮、驱动轮、驱动电机,所述传动链呈跑道形,所述从动轮与驱动轮分别设置于传动链的两端,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轮,所述传动链的两侧均设置有挡料板,两个所述挡料板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横截面呈几形,所述固定架两边的内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板,所述固定架的下端面通过短螺杆固定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大约平分两个支板之间的距离,所述隔板和支板的长度大致相同,且均沿传动链传输方向设置,所述隔板和支板的下端面均与传动链的上端面有间隙且传动链可转动,所述传输装置上还设有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两个挡料板上的安装架、对称转动于安装架的感应部,所述感应部横截面呈圆形,所述感应部的两端对称水平设置有感应杆,两个所述挡料板上对称设置有限位架,所述限位架横截面呈C形,所述限位架位于固定架和感应架之间,所述限位架的一侧设有感应头,靠近固定架一侧的所述感应杆位于限位架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转轴转动带动驱动轮进行转动,驱动轮带动传动链,从而对传动链顶面的胚料进行输送,实现自动化输送,减少人工劳动力,同时设置支板和隔板能够对胚料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胚料从传动链的两侧掉落。作为优选,双工位模具包括设置在工作台上的下模具、与下模具相对应的上模具,所述上模具位于下模具的正上方,所述上模具的顶部设置有上模柄,所述上模柄由两个上小下大的圆柱构成,所述上模柄上开设有贯穿上模柄的通孔一,所述通孔一内设置有上顶杆,所述上顶杆的底部垂直固定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冲针,所述上模具上开设有两个平行设置且贯穿上模具的上模腔,且上模腔位于冲针的正下方,所述冲针的下端位于上模腔的顶部,所述下模具位于上模腔的正下方开设有贯穿下模具的下模腔,所述下模具的外部套设有下膜套,所述下膜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下冲头固定板,所述下冲头固定板内固定安装有两个下冲头,且位于两个冲针的正下方,所述下冲头位于下模腔内,所述下膜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模具底板,所述模具底板和下冲头固定板上均开设有多个圆形通孔二,所述四个圆形通孔二呈矩形设置,所述通孔二内设置有下顶杆,所述模具底板的下方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对称设置弹簧固定板,两个所述弹簧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弹簧固定杆,所述弹簧固定杆的两端分别贯穿弹簧固定板,所述两个所述弹簧固定板之间且位于弹簧固定杆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缓冲弹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双夹爪机构将两个胚料同时放置在下模腔内时,冲压缸向下冲压,带动固定在冲压缸上的上模柄,同时带动上模具向下冲压,对下模腔内的加工件进行冲压,同时设置两个上模腔以及相对应的下模腔能够使该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包括工作台(1)、设置于工作台(1)上的双工位模具(4)、用于夹持胚料的双夹爪机构(5)、传输装置(2)以及用于接取胚料的接料装置,所述双工位模具(4)位于传输装置(2)上胚料的输出端,且两者位于同一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夹爪机构(5)的非夹持端设有驱动双夹爪机构(5)可旋转90°的旋转机构(7),所述旋转机构(7)的底部设置有抬升组件(3),所述抬升组件(3)的底部设有可横向移动的滑移组件(6),所述抬升组件(3)与滑移组件(6)之间还设有用于驱动抬升组件(3)上下移动的驱动缸一(21),所述工作台(1)上设有用于驱动滑移组件(6)横向滑动的驱动缸二(22),且滑移方向与传输方向平行,所述双夹爪机构(5)的位置分别与双工位模具(4)与传输装置(2)上输出端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包括工作台(1)、设置于工作台(1)上的双工位模具(4)、用于夹持胚料的双夹爪机构(5)、传输装置(2)以及用于接取胚料的接料装置,所述双工位模具(4)位于传输装置(2)上胚料的输出端,且两者位于同一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夹爪机构(5)的非夹持端设有驱动双夹爪机构(5)可旋转90°的旋转机构(7),所述旋转机构(7)的底部设置有抬升组件(3),所述抬升组件(3)的底部设有可横向移动的滑移组件(6),所述抬升组件(3)与滑移组件(6)之间还设有用于驱动抬升组件(3)上下移动的驱动缸一(21),所述工作台(1)上设有用于驱动滑移组件(6)横向滑动的驱动缸二(22),且滑移方向与传输方向平行,所述双夹爪机构(5)的位置分别与双工位模具(4)与传输装置(2)上输出端相对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组件(6)包括沿胚料传输方向设置的滑移座(601)以及滑动于滑移座(601)上的带支脚滑移板(602),所述滑移座(601)上沿其长度对称设有滑条(603),所述滑移板(602)的支脚上开设有与滑条(603)相配合的滑槽(604),所述滑移板(602)靠近驱动缸二(22)的一侧设有与驱动缸二(22)输出端固定连接的连接杆(60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抬升组件(3)包括固定安装在驱动缸一(21)输出端的横板(301)和垂直设置在横板(301)一侧的竖板(302),所述滑移板(602)的上端面靠近传输装置(2)的一侧竖直设置有侧板(303),所述侧板(303)与竖板(302)呈滑动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夹爪机构(5)包括固定滑动组件(52)、夹爪组件(51)以及用于驱动夹爪组件(51)的驱动缸三(23),所述驱动缸三(23)设置于竖板(302)靠近传输装置(2)的一侧,所述夹爪组件(51)设置在驱动缸三(23)远离竖板(302)的一侧,且固定滑动组件(52)设置于驱动缸三(23)与夹爪组件(51)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7)包括水平垂直贯穿(302)的旋转杆(701)、固定安装于旋转杆(701)上的齿轮(702)、穿刺于横板(301)内的穿插杆(703)以及驱动穿插杆(703)水平移动的驱动缸四(24),所述横板(301)上开设有可供穿插杆(703)移动的穿插孔(704),所述穿插杆(703)靠近驱动缸四(24)一侧的上端面开设有齿牙,所述齿轮(702)与穿插杆(703)上的齿牙相啮合,所述穿插杆(703)的远离齿轮(70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限位杆一(31),所述横板(301)的下端面竖直安装有限位杆二(3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化锻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装置(2)包括设置在工作台(1)一侧的机架(201)、设置于机架(201)上方的传动链(202)、转动连接于机架(201)的从动轮(203)、驱动轮(204)、驱动电机(205),所述传动链(202)呈跑道形,所述从动轮(203)与驱动轮(204)分别设置于传动链(202)的两端,所述驱动电机(205)用于驱动轮(204),所述传动链(202)的两侧均设置有挡料板(206),两个所述挡料板(206)的上端面固定安装有固定架(207),所述固定架(207)的横截面呈几形,所述固定架(207)两边的内侧均固定安装有支板(208),所述固定架(207)的下端面通过短螺杆固定安装有隔板(209),所述隔板(209)大约平分两个支板(208)之间的距离,所述隔板(209)和支板(208)的长度大致相同,且均沿传动链(202)传输方向设置,所述隔板(209)和支板(208)的下端面均与传动链(202)的上端面有间隙且传动链(202)可转动,所述传输装置(2)上还设有感应装置(9),所述感应装置(9)包括固定安装在两个挡料板(206)上的安装架(901)、对称转动于安装架(901)的感应部(902),所述感应部(902)横截面呈圆形,所述感应部(902)的两端对称水平设置有感应杆(903),两个所述挡料板(206)上对称设置有限位架(904),所述限位架(904)横截面呈C形,所述限位架(904)位于固定架(20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松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飞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