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72223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动力学仿真系统,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其目的在于为解决现有的悬挂式单轨动力学仿真装置在研究轨道梁局部振动时仿真结果误差大的技术问题,通过提供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橡胶轮轮轨面接触力学模型,轨道梁底板与腹板等效面力施加方法以及车辆与轨道梁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构建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与轨道梁的耦合动力仿真系统,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悬挂式单轨车辆系统悬吊机构解耦并等效,现有的悬挂式单轨动力学模型仿真在研究轨道梁局部振动时仿真结果误差大,难以提取轨道梁动应力、动应变结果,无法准确评估轨道梁局部强度破坏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
本技术属于轨道交通
,涉及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
技术介绍
悬挂式单轨交通是一种新型的轨道交通系统,它具有爬坡能力强、曲线通过半径小,低成本,低噪声,建设周期短、占地面积少等优点,能满足短距离和中小客流量的运输任务。悬挂式单轨交通适用于大城市公共交通次干线和主干线的延伸线、连接线,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干线,机场、高铁、城际铁路站到市中心或景区的连接线以及大型自然旅游景区观光线和区内连接线等范围。与传统铁路桥梁、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相比,悬挂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断面小,轨道梁垂向和横向刚度较低,车辆导致的轨道梁变形大,以致车辆与轨道梁之间的耦合动力相互作用较强,车辆和轨道梁的振动量级可能出现超标,车辆和轨道梁的长期服役性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悬挂式单轨车辆与轨道梁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高速铁路车桥耦合振动的研究中,通常是将车辆系统离散由关键部件组成的多刚体系统,并基于达朗贝尔原理建立各部件之间的运动关系,桥梁系统通常看成欧拉梁或铁木辛柯梁,由于欧拉梁或铁木辛柯梁有较成熟的理论公式,因此传统的的车辆系统和桥梁系统可在任一编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梁(6)、设置在轨道梁(6)内的转向架(2),转向架(2)左、右两侧均分别通过导向轮面接触模型(21)、走行轮面接触模型(22)与轨道梁(6)的轨道梁腹板、轨道梁(6)的轨道梁底板连接;转向架(2)内设置有摇枕(3),摇枕(3)左、右两侧均分别通过二系悬挂横向弹簧‑阻尼模型(7)、二系悬挂垂向弹簧‑阻尼模型(8)与转向架(2)的转向腹板、转向底板连接;摇枕(3)底面连接有中心销(4),中心销(4)的另一端依次穿出转向架(2)、轨道梁(6)后与位于轨道梁(6)下方的车体(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梁(6)、设置在轨道梁(6)内的转向架(2),转向架(2)左、右两侧均分别通过导向轮面接触模型(21)、走行轮面接触模型(22)与轨道梁(6)的轨道梁腹板、轨道梁(6)的轨道梁底板连接;转向架(2)内设置有摇枕(3),摇枕(3)左、右两侧均分别通过二系悬挂横向弹簧-阻尼模型(7)、二系悬挂垂向弹簧-阻尼模型(8)与转向架(2)的转向腹板、转向底板连接;摇枕(3)底面连接有中心销(4),中心销(4)的另一端依次穿出转向架(2)、轨道梁(6)后与位于轨道梁(6)下方的车体(1)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悬吊机构模型(5),中心销(4)通过悬吊机构模型(5)与车体(1)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悬挂式单轨车辆耦合动力学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悬吊机构模型(5)包括呈“八”字形镜像设置的两组斜拉弹簧模型(51),左侧斜拉弹簧模型(51)的A点、C点分别与中心销(4)底部左侧、车体(1)顶部左侧连接,右侧斜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庆烈蔡成标朱胜阳翟婉明王明昃尹镪陈兆玮张嘉伟杨尚福徐翔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