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畅通无停留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1429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5: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畅通无停留立交桥,包括主干道、中央横跨道、斜跨大道和斜跨小道。本发明专利技术立交桥,二层设计,相对三层设计,对设计条件要求不高;相对现有的二层立交桥,可实现快速无停留通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畅通无停留立交桥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畅通无停留立交桥,属于道路桥梁领域。
技术介绍
立交桥全称为“立体交叉桥”,是指在两条以上的交叉道路交汇处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互不相扰的现代化桥梁,包括立体交叉工程中的下沉式隧道(因为隧道主体上方即会形成桥型结构)。由于建设成本较高,通常只在高速公路互通、城市干道或快速路之间的交汇处建设,主要作用是使各个方向的车辆不受路口上的红绿灯管制而快速通过。现有的两层式立交桥一层直通,一层为转盘式。当车流量大时,转盘式往往会出现车辆滞留现象。三层式立交桥太高,坡度长,对设计时的道路环境要求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一种畅通无停留立交桥,为二层十二个方向,畅通无停留。一种畅通无停留立交桥,包括主干道、中央横跨道3、斜跨大道和斜跨小道;所述的主干道包括东西走向的主干道Ⅰ1和南北走向的主干道Ⅱ2;主干道Ⅰ1和主干道Ⅱ2交叉;所述的中央横跨道3架设在主干道Ⅰ1中央,其车道走向与主干道Ⅰ1一致;所述的斜跨大道包括斜跨大道Ⅰ4和斜跨大道Ⅱ5,所述的斜跨大道Ⅰ4两端分别架设在主干道Ⅰ1的1a端和主干道Ⅱ2的2a端;所述的斜跨大道Ⅱ5两端分别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1b端和主干道Ⅱ2的2b端;所述的斜跨小道包括斜跨小道Ⅰ6和斜跨小道Ⅱ7;所述的斜跨小道Ⅰ6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2a端上,所述的斜跨小道Ⅱ7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2b端上。进一步,所述的主干道Ⅰ1为双向六车道,其中,1a端由西往东为a车道、b车道、c车道;所述的a车道为右转车道,右转至主干道Ⅱ2的2b端的a1车道;所述的b车道为直行道,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b1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1b端的b2车道;所述的c车道为左转道+直行道,其与斜跨大道Ⅰ4的一端连接,上行斜跨大道Ⅰ4即成左转道c1,左转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2a端的c4车道;斜跨大道Ⅰ4下方的c车道即为直行道c2,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c3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1b端的c5车道。进一步,所述的主干道Ⅰ1的1b端由东往西为d车道、e车道、f车道;所述的d车道为左转道+直行道,其与斜跨大道Ⅱ5的一端连接,上行斜跨大道Ⅰ4即成左转道d1,左转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2b端的d2车道;斜跨大道Ⅱ5下方的c车道即为直行道d3,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d4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Ⅰ1a端的d5车道;所述的e车道为直行道,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e1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Ⅰ1a端的e2车道;所述的f车道为右转车道,右转至主干道Ⅱ2的2b端的f1车道。进一步,所述的主干道Ⅱ2为双向六车道,其中,2a端由北向南为g车道、h车道、i车道;所述的g车道为右转车道,右转至主干道Ⅰ1的1a端的g1车道;所述的i车道为左转道+直行道,斜跨小道Ⅰ6的一端架设在该车道上;上行斜跨小道Ⅰ6,即成左转弯车道i1,下行后左转弯至主干道Ⅱ2的1b端的i2车道;斜跨小道Ⅰ6下方的i车道即为直行道i3,直行道延伸过路口后,转变为主干道Ⅱ2的2b端的i4直行道;所述的h车道为直行道,直行后左转至相邻的直行道i3,即可直行至i4直行道。进一步,所述的主干道Ⅱ2的2b端由北向南为j车道、k车道、m车道;所述的j车道为右转车道,右转至主干道Ⅰ1的1b端i2车道;所述的m车道为左转道+直行道,斜跨小道Ⅱ7的一端架设在该车道上;上行斜跨小道Ⅱ7,即成左转弯车道m1,下行后左转弯至主干道Ⅰ1a端的g1车道;斜跨小道Ⅱ7下方的m车道即为直行道m2,直行道延伸过路口后,转变为主干道Ⅱ2的2b端的m3直行道;所述的k车道为直行道,直行后左转至相邻的直行道m2,即可直行至m3直行道。进一步,所述的斜跨大道Ⅰ4的另一端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2a端的c4车道上。进一步,所述的斜跨大道Ⅱ5的另一端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2b端的d2车道上。进一步,所述的斜跨小道Ⅰ6的另一端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1b端的f1车道上。进一步,所述的斜跨小道Ⅱ7的另一端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2b端的a1车道上。本专利技术立交桥,二层设计,相对三层设计,对设计条件要求不高;相对现有的二层立交桥,可实现快速无停留通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道路走向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去掉中央横跨道、斜跨大道后的道路走向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2、3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畅通无停留立交桥,包括主干道、中央横跨道(3)、斜跨大道和斜跨小道;主干道包括东西走向的主干道Ⅰ(1)和南北走向的主干道Ⅱ(2);主干道Ⅰ(1)和主干道Ⅱ(2)交叉;中央横跨道(3)架设在主干道Ⅰ(1)中央,其车道走向与主干道Ⅰ(1)一致;斜跨大道包括斜跨大道Ⅰ(4)和斜跨大道Ⅱ(5),所述的斜跨大道Ⅰ(4)两端分别架设在主干道Ⅰ(1)的1a端和主干道Ⅱ(2)的2a端;所述的斜跨大道Ⅱ(5)两端分别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1b端和主干道Ⅱ(2)的2b端;斜跨小道包括斜跨小道Ⅰ(6)和斜跨小道Ⅱ(7);斜跨小道Ⅰ(6)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2a端上,所述的斜跨小道Ⅱ(7)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2b端上。本专利技术的主干道Ⅰ(1)为双向六车道,其中,1a端由西往东为a车道、b车道、c车道;a车道为右转车道,右转至主干道Ⅱ(2)的2b端的a1车道;b车道为直行道,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b1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1b端的b2车道;c车道为左转道+直行道,其与斜跨大道Ⅰ(4)的一端连接,上行斜跨大道Ⅰ(4)即成左转道c1,左转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2a端的c4车道;斜跨大道Ⅰ(4)下方的c车道即为直行道c2,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c3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1b端的c5车道。本专利技术的主干道Ⅰ(1)的1b端由东往西为d车道、e车道、f车道;d车道为左转道+直行道,其与斜跨大道Ⅱ(5)的一端连接,上行斜跨大道Ⅰ(4)即成左转道d1,左转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2b端的d2车道;斜跨大道Ⅱ(5)下方的c车道即为直行道d3,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d4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Ⅰ(1)a端的d5车道;e车道为直行道,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e1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Ⅰ(1)a端的e2车道;f车道为右转车道,右转至主干道Ⅱ(2)的2b端的f1车道。本专利技术的的主干道Ⅱ(2)为双向六车道,其中,2a端由北向南为g车道、h车道、i车道;g车道为右转车道,右转至主干道Ⅰ(1)的1a端的g1车道;i车道为左转道+直行道,斜跨小道Ⅰ(6)的一端架设在该车道上;上行斜跨小道Ⅰ(6),即成左转弯车道i1,下行后左转弯至主干道Ⅱ(2)的1b端的i2车道;斜跨小道Ⅰ(6)下方的i车道即为直行道i3,直行道延伸过路口后,转变为主干道Ⅱ(2)的2b端的i4直行道;h车道为直行道,直行后左转至相邻的直行道i3,即可直行至i4直行道。本专利技术的主干道Ⅱ(2)的2b端由北向南为j车道、k车道、m车道;j车道为右转车道,右转至主干道Ⅰ(1)的1b端i2车道;m车道为左转道+直行道,斜跨小道Ⅱ(7)的一端架设在该车道上;上行斜跨小道Ⅱ(7),即成左转弯车道m1,下行后左转弯至主干道Ⅰ(1)a端的g1车道;斜跨小道Ⅱ(7)下方的m车道即为直行道m2,直行道延伸过路口后,转变为主干道Ⅱ(2)的2b端的m3直行道;k车道为直行道,直行后左转至相邻的直行道m2,即可直行至m3直行道。本专利技术的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畅通无停留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干道、中央横跨道3、斜跨大道和斜跨小道;所述的主干道包括东西走向的主干道Ⅰ1和南北走向的主干道Ⅱ2;主干道Ⅰ1和主干道Ⅱ2交叉;所述的中央横跨道3架设在主干道Ⅰ1中央,其车道走向与主干道Ⅰ1一致;所述的斜跨大道包括斜跨大道Ⅰ4和斜跨大道Ⅱ5,所述的斜跨大道Ⅰ4两端分别架设在主干道Ⅰ1的1a端和主干道Ⅱ2的2a端;所述的斜跨大道Ⅱ5两端分别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1b端和主干道Ⅱ2的2b端;所述的斜跨小道包括斜跨小道Ⅰ6和斜跨小道Ⅱ7;所述的斜跨小道Ⅰ6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2a端上,所述的斜跨小道Ⅱ7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2b端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畅通无停留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干道、中央横跨道3、斜跨大道和斜跨小道;所述的主干道包括东西走向的主干道Ⅰ1和南北走向的主干道Ⅱ2;主干道Ⅰ1和主干道Ⅱ2交叉;所述的中央横跨道3架设在主干道Ⅰ1中央,其车道走向与主干道Ⅰ1一致;所述的斜跨大道包括斜跨大道Ⅰ4和斜跨大道Ⅱ5,所述的斜跨大道Ⅰ4两端分别架设在主干道Ⅰ1的1a端和主干道Ⅱ2的2a端;所述的斜跨大道Ⅱ5两端分别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1b端和主干道Ⅱ2的2b端;所述的斜跨小道包括斜跨小道Ⅰ6和斜跨小道Ⅱ7;所述的斜跨小道Ⅰ6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2a端上,所述的斜跨小道Ⅱ7架设在主干道Ⅱ2的2b端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畅通无停留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干道Ⅰ1为双向六车道,其中,1a端由西往东为a车道、b车道、c车道;所述的a车道为右转车道,右转至主干道Ⅱ2的2b端的a1车道;所述的b车道为直行道,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b1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1b端的b2车道;所述的c车道为左转道+直行道,其与斜跨大道Ⅰ4的一端连接,上行斜跨大道Ⅰ4即成左转道c1,左转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2a端的c4车道;斜跨大道Ⅰ4下方的c车道即为直行道c2,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c3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1b端的c5车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畅通无停留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干道Ⅰ1的1b端由东往西为d车道、e车道、f车道;所述的d车道为左转道+直行道,其与斜跨大道Ⅱ5的一端连接,上行斜跨大道Ⅰ4即成左转道d1,左转延伸至主干道Ⅱ2的2b端的d2车道;斜跨大道Ⅱ5下方的c车道即为直行道d3,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d4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Ⅰ1a端的d5车道;所述的e车道为直行道,直行上中央横跨道的e1车道后延伸至主干道Ⅰ1a端的e2车道;所述的f车道为右转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中林
申请(专利权)人:定远县中林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