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车身骨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7334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6: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下车身骨架结构,适用于新能源车辆,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包括:车身底板框架、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以及第四立柱。所述车身底板框架采用铝型材,其中所述车身底板框架还包括:第一横框、第一连接件、第一纵框、第二连接件、第二横框、第三连接件、第二纵框、以及第四连接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车身骨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骨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车辆的下车身骨架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相比传统燃油车更环保更节能,而且在全新的电气架构基础上更利于车辆的智能化与互联化。然而现阶段纯电动车技术本身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电池成本过高、整备质量偏重与续航里程偏低等难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整车轻量化是当前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目前行业内比较典型的新能源轻量化车身方案有宝马I3的碳纤维车身、特斯拉ModelS的铝合金车身。但以上新能源车身结构可拓展性不佳、不易模块化,不同的车型需要对车身骨架结构重新设计,整车成本偏高,不利于纯电动汽车的市场普及。针对目前纯电动汽车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的新能源铝合金车身骨架结构,可针对不同车型进行灵活的尺寸调整,不需要针对车型重新设计骨架结构,降低了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减少了制造成本,并解决了目前纯电动汽车成本偏高以及整车重量偏重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新能源车辆的下车身骨架结构,能够针对不同车型改变部分部件的尺寸,而不需要改变骨架结构及其余部件的尺寸及连接关系等等,很好地解决了目前新能源车辆的成本高、整车重量过大的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下车身骨架结构,适用于新能源车辆,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包括:车身底板框架,采用铝型材;其中所述车身底板框架包括:第一横框,所述第一横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框的一端连接,且该第一连接件与该第一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一纵框,所述第一纵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一纵框与该第一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连接件与该第一纵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横框,所述第二横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横框与该第二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三连接件与该第二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纵框,所述第一纵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纵框与该第三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以及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四连接件与该第二纵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该第四连接件与该第一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纵框的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第三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与所述第二纵框的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以及第四立柱,所述第四立柱与所述第二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进一步地,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还包括:左侧前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框上;右侧前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框上;左侧后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框上;右侧后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框上;前围板横梁,跨接该左侧前上纵梁后段与该右侧前上纵梁后段,所述前围板横梁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以及车身后横梁,跨接该左侧后上纵梁后段与该右侧后上纵梁后段,所述车身后横梁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还包括:座舱前横梁,跨接该第一立柱与该第四立柱,所述座舱前横梁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以及座舱后横梁,跨接该第二立柱与该第三立柱,所述座舱后横梁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进一步地,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还包括四个支管梁,所述四个支管梁分别跨接该第一立柱与该右侧前上纵梁后段、该第二立柱与该右侧后上纵梁后段、该第三立柱与该左侧后上纵梁后段以及该第四立柱与该左侧前上纵梁后段。进一步地,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还包括:左侧前下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框上;右侧前下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框上;左侧后下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框上;右侧后下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框上;左侧前舱支架,所述左侧前舱支架跨接该第一横框与该左侧前下纵梁后段;右侧前舱支架,所述右侧前舱支架跨接该第一横框与该右侧前下纵梁后段;左侧后舱支架,所述左侧后舱支架跨接该第二横框与该左侧后下纵梁后段;右侧后舱支架,所述右侧后舱支架跨接该第二横框与该右侧后下纵梁后段。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框的截面包括横向筋,以增加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头部位的承压力;所述第二横框的截面包括横向筋,以增加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尾部位的承压力。进一步地,所述横向筋的数量最小为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框的截面以及所述第二横框的截面分别包括三条横向筋以形成4胞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框的截面包括横向筋与纵向筋,以增加该新能源车辆的右侧车身的承压力和承载力;所述第二纵框的截面包括横向筋与纵向筋,以增加该新能源车辆的左侧车身的承压力和承载力。进一步地,所述横向筋的数量最小为3,所述纵向筋的数量最小为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框的截面包括两条纵向筋和六条横向筋以形成9胞结构;所述第二纵框的截面包括两条纵向筋和六条横向筋以形成9胞结构。本技术采用铝型材作为部分部件的选材,使得该些部件的尺寸可以根据车型的尺寸需求设置,同时具有轻量化的特点,减轻新能源整车重量;另一方面,其余部件具有统一尺寸可统一生产而无需针对不同车型定制,因此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同时采用在该车身底板框架的横框与纵框中设置横向筋和/或纵向筋,以增加铝型材在承重与抗压方面的性能以增加新能源车辆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更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实施例的下车身框架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底板框架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实施例的下车身框架俯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底板框架的横截面;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底板框架的横截面;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底板框架的横截面。为清楚起见,以下给出附图标记的简要说明:100下车身骨架结构;109第一立柱;110第二立柱;111第三立柱;112第四立柱;113左侧前上纵梁后段;114右侧前上纵梁后段;115左侧后上纵梁后段;116右侧后上纵梁后段;117前围板横梁;118车身后横梁;119、120、121、122支管梁;123右侧前下纵梁后段;124右侧后下纵梁后段;125左侧后下纵梁后段;126左侧前下纵梁后段;127右侧前舱支架;128右侧后舱支架;129左侧后舱支架;130左侧前舱支架;131座舱前横梁;132座舱后横梁;200底板框架;201第一横框;202第一连接件;203第一纵框;204第二连接件;205第二横框;206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车身骨架结构,适用于新能源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包括:车身底板框架,采用铝型材;其中所述车身底板框架包括:第一横框,所述第一横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框的一端连接,且该第一连接件与该第一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一纵框,所述第一纵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一纵框与该第一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连接件与该第一纵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横框,所述第二横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横框与该第二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三连接件与该第二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纵框,所述第一纵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纵框与该第三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以及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四连接件与该第二纵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该第四连接件与该第一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纵框的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第三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与所述第二纵框的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以及第四立柱,所述第四立柱与所述第二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身骨架结构,适用于新能源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包括:车身底板框架,采用铝型材;其中所述车身底板框架包括:第一横框,所述第一横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框的一端连接,且该第一连接件与该第一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一纵框,所述第一纵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一纵框与该第一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连接件与该第一纵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横框,所述第二横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横框与该第二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横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三连接件与该第二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二纵框,所述第一纵框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纵框与该第三连接件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以及第四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纵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四连接件与该第二纵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该第四连接件与该第一横框构成的角度小于180度;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一纵框的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与所述第一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第三立柱,所述第三立柱与所述第二纵框的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以及第四立柱,所述第四立柱与所述第二纵框的另一端连接,且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框架所在平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身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身骨架结构还包括:左侧前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框上;右侧前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框上;左侧后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框上;右侧后上纵梁后段,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框上;前围板横梁,跨接该左侧前上纵梁后段与该右侧前上纵梁后段,所述前围板横梁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以及车身后横梁,跨接该左侧后上纵梁后段与该右侧后上纵梁后段,所述车身后横梁的长度根据该新能源车辆的车型需求设置。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林徐焕新鲁连军于永涛
申请(专利权)人: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