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的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5230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7 0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主题是一种由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的总成,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冷却回路部分且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冷却回路部分,所述冷却回路部分形成流体冷却回路,每一壳体包括平的表面,所述平的表面包括各自的冷却回路部分开口并界定所述冷却回路部分的界面,所述第一冷却回路部分及所述第二冷却回路部分通过所述平的表面之间的表面对表面接触来实现流体连接,所述开口实质上彼此面对地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由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的总成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设备、尤其是用于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气设备的领域,且更准确地说涉及为了防止电气系统(例如与电力驱动系统中的马达连接的逆变器)的任何过热问题而使用的流体冷却回路、尤其是利用液体水的流体冷却回路。具体来说,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在并置的电气系统(包括例如逆变器在内)的壳体中的流体冷却回路部分之间的联接,尤其涉及一种由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的总成。
技术介绍
正如所已知,在电力驱动系统中,需要为某些电气系统、尤其是为电动机供电的逆变器及所述电动机提供冷却器件。为此,根据现有技术,在电力驱动系统中集成有流体冷却回路、尤其是利用液体水的流体冷却回路。根据已知的技术,一方面,水冷却回路包括用于使水在包围逆变器的壳体中循环的通道,然后管道将水一直输送到马达的底盘。通过使热的组件与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实行冷却所述热的组件的目的。然而,车辆中的可用体积减小(包括用于电力驱动系统的可用体积减小)且随着电气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逆变器的壳体触及马达的底盘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因而涉及到尤其是尽可能减小冷却回路的空间需求。因此本专利技术在使分别集成在两个壳体、尤其是电气系统所处的两个壳体中的冷却回路的两个部分实现流体连接的背景下实作。本专利技术尤其适合如上所述的其中一个壳体容纳逆变器且另一个壳体容纳电动机的情况。然而,也能用于其他情况。举例来说,其中一个壳体可包括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器,且另一个壳体容置逆变器。这些实例是以说明的方式给出而不能以限制性方式进行解释。根据现有技术,为了使集成在相邻的电气壳体中的两个冷却回路部分实现流体连接,需要两个附接部件。在实践中,在每一个壳体中,插入有孔口(通常被称为用语“管口”)或套管(通常被称为用语“插管”)以分别形成每一个冷却回路部分的流体入口或流体出口。从壳体(例如(举例来说)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器壳体或逆变器壳体)引出的这种管口或这种插管型的套管进入分别集成在第二壳体(例如(举例来说)逆变器壳体或电动机壳体)中的冷却回路部分的流体入口/出口。从一个壳体中的开口引出的所述各自的管口或插管插入另一壳体中的开口中以实现流体连接。在适用的情况下,一旦壳体被安装并邻接,便使用管道来连接从每一个壳体引出的所述管口或插管,尤其当所述管口或插管并不完全彼此面对地对齐时。使集成在邻接的电气壳体中的两个冷却回路部分实现流体连接的这些已知的器件具有各种缺陷。首先,泄漏风险高,这尤其在车辆的电力驱动系统的背景下非常不利。此外,这些已知的器件带来高的空间需求。这是因为已知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管口或插管在内)需要将所使用的管口或插管压入壳体中的每一者中达某一深度(通常为约30mm)以确保实现可接受的密封。另外,尽管这样压入达某一深度,然而仍可能会出现泄漏。最后,为了实现现有技术的已知的解决方案,绝对需要将进行流体连接的冷却回路部分的入口与出口完全对齐,所述冷却回路部分中的每一者集成在壳体中的每一者中。否则,便需要管道,从而存在使系统的大小进一步增大的缺陷。然而,在实践中,尤其在车辆中所使用的电气功能的数目越来越多,且专供壳体(例如逆变器的壳体)中所包含的电气系统使用的体积也越来越大。这尤其会造成逆变器的与将冷却的逆变器的部分对应的功率模块的体积发生改变并增大,且会造成集成在逆变器的壳体中的冷却回路部分的流体出口与集成在所使用的电动机的壳体中的冷却回路部分的流体入口之间的不对齐。本专利技术可通过以下方式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缺陷:经由表面对表面接触来实现集成在两个壳体中、尤其集成在包围电气系统的两个壳体中的回路部分的流体连接,并安装对实现流体连接的区域进行环绕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被压缩在这两个壳体之间。
技术实现思路
更准确地说,本专利技术包括一种由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的总成,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冷却回路部分且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冷却回路部分,所述冷却回路部分形成流体冷却回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中的每一个包括平的表面,所述平的表面包括各自的冷却回路部分开口并界定所述冷却回路部分的界面,所述第一冷却回路部分及所述第二冷却回路部分通过所述平的表面之间的表面对表面接触来实现流体连接,所述开口实质上彼此面对地设置。借助于本专利技术,在不存在任何管口、插管、或等效配置以及任何管道时,在确保最小空间需求的同时使集成在两个不同壳体中的两个流体冷却回路部分以密封方式实现流体连接。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开口中的一者形成相应的冷却回路部分的入口且所述开口中的另一者形成相应的冷却回路部分的出口,所述开口中的至少一者进一步包括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平的表面中且从所述开口延伸以使得当所述平的表面进行接触时,所述凹槽的周边也包围所述开口中的另一者,从而能够确保所述两个冷却回路部分实现流体连接,包括当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不对齐时所述两个冷却回路部分也能够实现流体连接。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凹槽包括面积介于50mm2与1600mm2之间的横截面。根据优选实施例,所述凹槽具有至少一个圆形边界部分以帮助流体流动。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者包括直流-直流电压转换器且所述两个壳体中的另一者包括逆变器。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者包括逆变器且所述两个壳体中的另一者包括电动机。根据一个实施例,进行表面对表面接触的所述表面中的每一者分别包括凹槽,所述凹槽被配置成使其各自的周边包围所述第一冷却回路部分的所述开口及所述第二冷却回路部分的所述开口。有利地,进行表面对表面接触的所述表面中的每一者具有小于6.3μm的粗糙度。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总成进一步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被配置成环绕所述开口且当所述平的表面进行表面对表面接触时被压缩在所述平的表面之间。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装置还具有容易实作的优点,因为当对这两个匹配的壳体进行组装时,根据需要对密封件进行定位并接着将这两个匹配的壳体置放在一起以压缩所述密封件即可。从而使这两个冷却回路部分自动实现流体连接。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回路部分与所述第二冷却回路部分被配置成只通过所述表面对表面接触来实现流体连接。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以下仅以举例方式给出的说明并参考以非限定性实例给出的附图,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其中对相似的物体赋予相同的参考符号且在附图中:图1示出用于使集成在邻接的壳体中的两个冷却回路部分实现流体连接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图。图2示出被压缩在两个相邻的壳体之间来实作本专利技术的O形环密封件。图3示出在集成在壳体中的冷却回路部分的流体入口或流体出口周围在所述壳体的一个表面上形成的凹槽的视图。图4示出具有凹槽的壳体,所述凹槽包括圆形部分,所述圆形部分被配置成优化流体从一个冷却回路向另一冷却回路的流动。应注意,各附图详细公开本专利技术是为了实作本专利技术,当然在适当的情况下所述附图能够有助于更好地界定本专利技术。[符号的说明]1:壳体/第一壳体2:壳体/第二壳体10:O形环密封件/密封件11:冷却回路部分开口/开口/流体出口/出口12:冷却回路部分开口/开口/流体入口/入口20、200:凹槽201:圆形边界部分F:流体冷却回路/冷却流体/流体/流体冷却回路部分INT:界面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给出的说明中,将在本专利技术应用于电动车辆或混合机动车辆的方面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阐述,但这并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由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冷却回路部分且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冷却回路部分,所述第一冷却回路部分及所述第二冷却回路部分形成流体冷却回路,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中的每一者包括平的表面,所述平的表面包括各自的冷却回路部分开口并界定所述冷却回路部分的界面,所述第一冷却回路部分及所述第二冷却回路部分通过所述平的表面之间的表面对表面接触来实现流体连接,所述开口彼此面对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8.02 FR 17574311.一种由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冷却回路部分且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冷却回路部分,所述第一冷却回路部分及所述第二冷却回路部分形成流体冷却回路,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中的每一者包括平的表面,所述平的表面包括各自的冷却回路部分开口并界定所述冷却回路部分的界面,所述第一冷却回路部分及所述第二冷却回路部分通过所述平的表面之间的表面对表面接触来实现流体连接,所述开口彼此面对地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中的一者形成相应的冷却回路部分的入口且所述开口中的另一者形成相应的冷却回路部分的出口,其中所述开口中的至少一者进一步包括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平的表面中且从所述开口延伸以使得当所述平的表面进行表面对表面接触时,所述凹槽的周边也包围所述开口中的另一者,从而能够确保所述两个冷却回路部分实现流体连接,包括当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不对齐时所述两个冷却回路部分也能够实现流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形成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面积介于50mm2与1600mm2之间的横截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格里央·普依赛巴斯丁·厄里菲力普·默西耶
申请(专利权)人:维洛西门子新能源汽车法国简式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法国,F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