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3840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6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保护车辆用电池的车身构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身构造包括:凹部(1a),其形成在车辆的货厢的后部底板(1);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其供给使车辆驱动的电力;以及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其向搭载于车辆的辅机供给电力,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通过固定于在凹部(1a)中形成的底座部而构成为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构造体,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在凹部(1a)内与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构造体的后端部与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的后端部(10a)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

Body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body structure capable of protecting vehicle batteries while restraining weight increase. The body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cludes: a concave part (1a), which is formed on the rear bottom plate (1) of the vehicle's cargo compartment; a driving power supply device (10), which supplies power to drive the vehicle; and an auxiliary electric power supply device (20), which supplies power to the auxiliary machine mounted on the vehicle, and an auxiliary electric power supply device (20) is formed as an auxiliary machine by fixing the base formed in the concave part (1a). With the power supply device structure, the driving power supply device (10) is arranged in the concave part (1a) and the auxiliary power supply device (20) in th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and the rear end of the auxiliary power supply device structure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and rear side of the vehicle compared with the rear end (10a) of the driving power supply device (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车身构造。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设置于车辆的货厢的轮胎托盘(tyrepan)内配置有车辆用电池(高电压的电池)的车身构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90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身构造中,为了在后部碰撞时保护车辆用电池(高电压的电池),需要提高包围车辆用电池的壳体或车架的强度、刚性,因此存在导致重量增加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解决所述的以往技术问题且能够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保护车辆用电池的车身构造。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包括:凹部,其形成在车辆货厢的底板上;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其供给使车辆驱动的电力;以及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其向搭载于车辆的辅机供给电力,所述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通过固定于在所述凹部形成的底座部而构成为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构造体,所述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所述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构造体的后端部与所述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的后端部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可在抑制重量增加的同时保护车辆用电池的车身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俯视图。图3的(a)是图2的A-A线剖视图,(b)是图2的B-B线剖视图。图4示出固定构架与端子的位置关系,(a)是后部碰撞前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后部碰撞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后部底板(底板)1a凹部1a1底面1b、1d底座部1c壁面(抵接面)1s侧壁2后侧车架10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a后端部11、12固定构架11a、11b构架部12a第1构架部12b、12c第2构架部20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a后端部20c前端21、22端子30排气装置31排气管32消音装置40辅机电力供给装置构造体40a后端部50冷却扇Q货厢S间隙V车辆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适当的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车辆能够用于以发动机(内燃机)及马达(省略图示)为驱动源的混合动力汽车、以马达(省略图示)为驱动源的电动汽车或燃料电池汽车等、设有使车辆驱动的高电压的电力供给装置的各种车辆。另外,车辆不限于四轮车,也能够用于三轮车、摩托车等其他车辆。另外,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铅直上下方向)。(第1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立体图。此外,图1表示从左斜后方观察车辆V时的车身后部的状态,用双点划线示出车辆V的外观。如图1所示,设有第1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车辆V构成为,包括:凹部1a,其形成于后部底板1(底板);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其供给使车辆V驱动(行驶)的电力;以及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其向搭载于车辆V的辅机(未图示)供给电力。并且,对于图1中示出的凹部1a来说,凹部1a的后端的图示被切掉省略,但在后端也与其他的周围同样地,形成有从底面立起的壁部。后部底板1构成车辆V的货厢Q的底面,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的一对后侧车架2、2之间。后侧车架2、2构成为在左右后轮的内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在后部底板1上以使凹面朝向上方的方式形成有凹部1a。该凹部1a是被称为轮胎托盘的部分。并且,虽未图示,但在凹部1a的前方例如在后侧车架2、2之间设置有后部横梁(rearcrossmember)。另外,凹部1a的形状在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矩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状等,只要能够将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和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并无特别限定。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具有向使车轮(例如前轮和/或后轮)驱动的电机供给电力的高电压(例如300伏特)的蓄电池(高电压电池)。该蓄电池将沿厚度方向排列有多个电池单元而成的电池模块在车辆前后方向或车宽方向上排列多组而构成。另外,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由所述蓄电池和PCU(动力控制单元)组合构成。PCU由逆变器、DC-DC转换器、进行电路通断的连接器等组合构成。例如,在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中,蓄电池配置在下侧,PCU配置在蓄电池的上侧。设置于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的蓄电池,例如是能够输出几百伏特高电压的构造,由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构成。并且,作为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不限定于高电压的蓄电池与PCU组合的构造,也可以仅由高电压的蓄电池构成。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例如是能够输出12伏特低电压的构造(低电压电池),由铅蓄电池等二次电池构成。另外,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与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相比小型且轻量。并且,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作为辅机向发动机起动时的起动马达(cellmotor)、空调设备、灯具(头灯、刹车灯、车室灯、仪表板类)等供给电力。在后部底板1的凹部1a内,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和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在图1中,在右侧配置有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在左侧配置有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但可以与之相反。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利用固定构架11固定于后部底板1。固定构架11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一对构架部11a、11b构成。一对构架部11a、11b在前后方向上分离且相互平行地配置。另外,构架部11a、11b具有延伸至左右后侧车架2、2上表面的长度,借助螺栓等固定在后侧车架2、2的上表面。构架部11a、11b位于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的上部,以悬吊状态固定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在俯视观察时呈长方形,以长边侧朝向车宽方向而短边侧朝向前后方向、前后方向纵长的方式配置。另外,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的后端部20a与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的后端部10a相比,位于车辆V(参照图1)的前后方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换言之,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与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的后端部10a相比向后方突出。另外,在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的上表面20b,以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一对端子(终端)21、22。例如、一方(前侧)的端子21为正极,另一方(后侧)的端子22为负极。另外,端子21、22位于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的上表面20b的靠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侧的角部。前侧的端子21位于构架部11a与构架部11b之间。后侧的端子22位于构架部11b的后侧。由此,构架部11a、11b与端子21、2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错开配置。另外,端子21相对于构架部11a向后方远离,端子22相对于构架部11b向后方远离。另外,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的前端20c与构成凹部1a的侧壁的壁面1c(抵接面)抵接。并且,不限定于前端20c与壁面1c点接触的构造,也可以在壁面1c上形成与前端20c抵接的面,使面与面相互抵接。图3的(a)是图2的A-A线剖视图,(b)是图2的B-B线剖视图。并且,省略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10的内部及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凹部,其形成在车辆的货厢的底板,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其供给使车辆驱动的电力;以及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其向搭载于车辆的辅机供给电力,所述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通过固定于在所述凹部中形成的底座部而构成为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构造体,所述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所述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构造体的后端部与所述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的后端部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8.09 JP 2017-1546961.一种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凹部,其形成在车辆的货厢的底板,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其供给使车辆驱动的电力;以及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其向搭载于车辆的辅机供给电力,所述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通过固定于在所述凹部中形成的底座部而构成为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构造体,所述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所述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构造体的后端部与所述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的后端部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利用安装于所述底板的固定构架悬吊支承,在所述驱动用电力供给装置与所述凹部的底面之间形成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构架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的一对构架部,所述辅机用电力供给装置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的一对端子,所述一对端子中的前侧的端子位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隆安井健高桥康一稻垣贤次早田裕树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