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器和制冷/热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38641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0 0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换热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器和制冷/热泵系统。该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以及设置在筒体内的第一过滤板,筒体的顶部插设有进液管和排气管、底部插设有排液管和排油管;进液管的出口和排气管的进口均位于第一过滤板的上方;排液管和排油管的进口均位于第一过滤板的下方、且排液管的进口高于排油管的进口,排油管和排气管的出口均与回油管连通,排油管上设有流量调节阀,回油管位于排油管的下方。该系统包括气冷器、压缩机、喷射器、膨胀阀、蒸发器和气液分离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气液分离效果稳定,不仅能避免油循环量增大时润滑油进入蒸发器而降低换热效率,而且还能避免油循环减小时润滑油不足以及液体工质进入压缩机发生液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液分离器和制冷/热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
,具体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和制冷/热泵系统。
技术介绍
二氧化碳制冷/热泵系统运行时,由于系统内的润滑油与二氧化碳无法完全互溶,润滑油会随着二氧化碳在系统内循环,因此喷射器排出的混合流体需经过气液分离器分离后才能回到压缩机吸气口。从而气液分离器的分离效果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换热效率和稳定性。现有的气液分离器通常包括筒体和设置在在筒体上的进气管、排气管和排液管,排气管上开设有出油孔。系统稳定运行时,气液分离器可通过排气管上的出油孔将润滑油送回到压缩机。但是,当油循环量增大时,部分润滑油会随二氧化碳液体进入蒸发器,导致蒸发器换热效率降低;当油循环量减小时,部分二氧化碳液体又会随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排气管的出油孔进入压缩机,这会导致压缩机因润滑油不足排气温度上升,甚至还会造成液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气液分离效果稳定的气液分离器、以提高冷/热泵系统的换热效率和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液分离器,该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筒体内的第一过滤板,所述筒体的顶部插设有进液管和排气管、底部插设有排液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筒体内的第一过滤板,所述筒体的顶部插设有进液管和排气管、底部插设有排液管和排油管;所述进液管的出口和所述排气管的进口均位于所述第一过滤板的上方;所述排液管和所述排油管的进口均位于所述第一过滤板的下方、且所述排液管的进口高于所述排油管的进口,所述排油管和所述排气管的出口均与回油管连通,所述排油管上设有流量调节阀,所述回油管位于所述排油管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筒体内的第一过滤板,所述筒体的顶部插设有进液管和排气管、底部插设有排液管和排油管;所述进液管的出口和所述排气管的进口均位于所述第一过滤板的上方;所述排液管和所述排油管的进口均位于所述第一过滤板的下方、且所述排液管的进口高于所述排油管的进口,所述排油管和所述排气管的出口均与回油管连通,所述排油管上设有流量调节阀,所述回油管位于所述排油管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板的上方设有第二过滤板,所述进液管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二过滤板与所述第一过滤板之间,所述排气管的进口位于所述第一过滤板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板的下方设有第三过滤板,所述第三过滤板的过滤孔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过滤板的过滤孔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的进口向上弯曲。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顶部插设有检测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碧涵郭嘉陈六彪周远王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