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分离容器及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27196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分离容器,包括筒体,筒体的中轴线水平设置,筒体上设有连通于筒体内部的进气口及出气口,出气口的中轴线垂直于筒体的中轴线,且出气口的中轴线在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投影点与进气口的中轴线在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筒体的分离长度。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卧式分离容器的制冷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卧式分离容器及制冷系统,能够防止液击现象的产生,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分离容器及制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制冷
,尤其涉及一种卧式分离容器及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当前,在传统的制冷循环系统中,通常会在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设置分离容器,从而实现在制冷循环过程中能够利用分离容器分离制冷剂液体经节流后产生的闪发蒸汽,以及分离蒸发器回汽中夹带的制冷剂液滴,进而达到避免制冷剂液滴或闪发蒸汽进入压缩机内时可能对压缩机造成损坏的目的。但是,由于现有的分离容器的进气口与回气口的位置设计不够合理,因此容易导致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当蒸发器内的蒸汽进入分离容器后,气流会高速地直接通过出气口进入压缩机内,从而造成液击现象,严重影响压缩机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分离容器及制冷系统,能够避免液击现象的产生,有效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行,减少经济损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分离容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筒体内部的进气口及回气口,所述回气口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中轴线,且所述回气口的中轴线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点,所述进气口的中轴线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点,且所述第一投影点至所述第二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筒体的分离长度,所述筒体的分离长度大于或等于处于分离状态的液滴在所述筒体内的实际分离长度;其中,所述实际分离长度为所述处于分离状态的液滴自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筒体内部时,所述液滴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点至所述液滴以分离速度运行至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时与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接触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分离速度为竖直分离速度Ut以及水平分离速度Uh的合速度,其中,所述竖直分离速度所述水平分离速度其中,h为所述进气口至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距离,其单位为m;L为所述第一投影点至所述第二投影点之间的距离,其单位为m;f为修正值;CD为阻力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ρv为蒸发气体密度,其单位为kg/m3;ρL为制冷剂液体密度,其单位为kg/m3;d为制冷剂液滴的直径,其单位为m。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卧式分离容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出液口,各所述出液口均设置在所述筒体远离所述回气口的一侧,且各所述出液口内均设置有防涡板。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涡板包括顶板及设于所述顶板的下端面的多块分隔板,且相邻的两块所述分隔板之间成预设夹角设置。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卧式分离容器还包括集油管,所述集油管设置在所述筒体远离所述回气口的一侧,且所述集油管与所述出液口间隔设置。第二方面,本技术还公开了另一种卧式分离容器,其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筒体内部的两进气口及一设置在两所述进气口之间的回气口,且两所述进气口相对所述回气口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两个所述进气口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筒体的分离长度,且所述分离长度大于或等于处于分离状态的液滴在所述筒体内的实际分离长度;其中,当处于分离状态的两液滴分别自两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筒体时,其中一所述液滴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点至其中一所述液滴以分离速度运行至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时与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接触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另一所述液滴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点至另一所述液滴以所述分离速度运行至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时与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接触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实际分离长度为所述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距离之和。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两所述进气口分别用于连接第一进气管及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及所述第二进气管均为直管或弯管;当所述第一进气管及所述第二进气管均为直管时,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中轴线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筒体的分离长度;当所述第一进气管及第二进气管均为弯管时,所述第一进气管伸入所述筒体内部的一端具有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管伸入所述筒体内部的一端具有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至所述第二出气口的距离为所述筒体的分离长度。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管包括第一水平部及与所述第一水平部固接的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二进气管包括第二水平部及与所述第二水平部固接的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及所述第二竖直部均位于所述筒体的外部,所述第一水平部及所述第二水平部均位于所述筒体内部,所述第一水平部具有所述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水平部具有所述第二出气口,且所述第一出气口的出口方向与所述第二出气口的出口方向反向设置。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分离速度为竖直分离速度Ut以及水平分离速度Uh的合速度,其中,所述竖直分离速度所述水平分离速度其中,h为任一所述进气口至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距离,其单位为m;L为两个所述进气口之间的距离,其单位为m;f为修正值;CD为阻力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ρv为蒸发气体密度,其单位为kg/m3;ρL为制冷剂液体密度,其单位为kg/m3;d为制冷剂液滴的直径,其单位为m。第三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卧式分离容器或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另一种卧式分离容器。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卧式分离容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出液口,各所述出液口均设置在所述筒体远离所述回气口的一侧,且各所述出液口内均设置有防涡板。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涡板包括顶板及设于所述顶板的下端面的多块分隔板,且相邻的两块所述分隔板之间成预设夹角设置。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卧式分离容器还包括集油管,所述集油管设置在所述筒体远离所述回气口的一侧,且所述集油管与所述出液口间隔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卧式分离容器及制冷系统,通过设置回气口的中轴线在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投影点与进气口的中轴线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筒体的实际分离长度,或者,设置两个进气口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筒体的实际分离长度,从而实现自进气口进入分离容器内的蒸汽中含有的制冷剂液滴与气体的有效分离,进而有效确保自回气口进入压缩机内的蒸汽中不含有或基本不含有制冷剂液滴,有效解决了压缩机的液击现象,保证压缩机的正常运行,减少经济损失。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卧式分离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卧式分离容器的防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一种卧式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分离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筒体内部的进气口及回气口,所述回气口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中轴线,且所述回气口的中轴线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点,所述进气口的中轴线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点,且所述第一投影点至所述第二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筒体的分离长度,所述筒体的分离长度大于或等于处于分离状态的液滴在所述筒体内的实际分离长度;其中,所述实际分离长度为所述处于分离状态的液滴自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筒体内部时,所述液滴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点至所述液滴以分离速度运行至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时与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接触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分离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筒体内部的进气口及回气口,所述回气口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筒体的中轴线,且所述回气口的中轴线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点,所述进气口的中轴线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点,且所述第一投影点至所述第二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筒体的分离长度,所述筒体的分离长度大于或等于处于分离状态的液滴在所述筒体内的实际分离长度;其中,所述实际分离长度为所述处于分离状态的液滴自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筒体内部时,所述液滴在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点至所述液滴以分离速度运行至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时与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接触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分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速度为竖直分离速度Ut以及水平分离速度Uh的合速度,其中,所述竖直分离速度所述水平分离速度其中,h为所述进气口至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所在平面的距离,其单位为m;L为所述第一投影点至所述第二投影点之间的距离,其单位为m;f为修正值;CD为阻力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ρv为蒸发气体密度,其单位为kg/m3;ρL为制冷剂液体密度,其单位为kg/m3;d为制冷剂液滴的直径,其单位为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分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分离容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出液口,各所述出液口均设置在所述筒体远离所述回气口的一侧,且各所述出液口内均设置有防涡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分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涡板包括顶板及设于所述顶板的下端面的多块分隔板,且相邻的两块所述分隔板之间成预设夹角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分离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分离容器还包括集油管,所述集油管设置在所述筒体远离所述回气口的一侧,且所述集油管与所述出液口间隔设置。6.一种卧式分离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中轴线水平设置,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连通于所述筒体内部的两进气口及一设置在两所述进气口之间的回气口,两所述进气口相对所述回气口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两个所述进气口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筒体的分离长度,且所述分离长度大于或等于处于分离状态的液滴在所述筒体内的实际分离长度;其中,当处于分离状态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宪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粤联水产制冷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