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头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21683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3 0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头组件,所述接头组件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弹性元件,第一接头上设置有插接头;第二接头上设置有插接槽,插接头可旋转配合在插接槽内并通过旋转相对插接槽在卡接位置与非卡接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三接头与第二接头可拆卸地连接;弹性元件设置在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之间,其中第二接头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三接头上设置有第二容纳腔,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连通,弹性元件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弹性元件的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且弹性元件的一端抵靠在插接头上,弹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靠在第二容纳腔的远离第一容纳腔的内壁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接头组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连接可靠。

Connector modu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joint assembly,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joint, a second joint, a third joint and an elastic element, and a socket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joint; a socket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joint, and the socket can be rotated to fit in the socket and can be switched between the clamping position and the non-clamping position by rotating the relative socket; and a third joint and a second joint are switched between the clamping position and the non-clamping position. The joint can be detachably connected; the elastic element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second joint and the third joint, in which the first accommodation cavity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joint, the second accommodation cavity is arranged on the third joint, the first accommodation cavity and the second accommodation cavity are connected, part of the elastic element is arranged in the first accommodation cavity, another part of the elastic element is arranged in the second accommodation cavity, and one of the elastic element is arranged in the second accommodation cavity. The end is anchored on the socket,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elastic element is anchored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second accommodation chamber far from the first accommodation chamber.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assembly and reliable conn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头组件
本技术涉及连接头
,尤其是涉及一种接头组件。
技术介绍
传统的接头设计较复杂,使用不便,不方便装配、维修,且连接处有时容易出现松动的问题,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接头组件,所述接头组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连接可靠。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接头组件,包括: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上设置有插接头;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头可旋转配合在所述插接槽内,所述插接头通过旋转相对所述插接槽在卡接位置与非卡接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三接头,所述第三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可拆卸地连接;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接头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三接头上设置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弹性元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插接头上,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朝向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上。根据本技术的接头组件,通过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弹性元件的相互配合,可使得接头使用方便、连接可靠,只需通过插接头的旋转操作即可完成接头的连接和断开,同时装配和维修十分简单。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接头组件,所述插接头包括: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间隔开,且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宽度均不大于所述插接槽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插接部本体和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从所述插接部本体的自由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接头的轴线的方向延伸。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接头组件,所述插接槽为长圆形槽,且所述插接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接头的长度。进一步地,所述卡接部具有第一止挡配合面,所述插接槽的与所述第一容纳腔邻接的邻接面构造为第二止挡配合面,所述第一止挡配合面和所述第二止挡配合面止挡配合。可选地,所述卡接部的朝向所述第二接头的端部设置有导向面。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接头组件,所述第二接头的朝向所述第三接头的壳体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第三接头的朝向所述第二接头的壳体内周面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配合。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接头组件,所述第二接头的长度与所述插接槽的深度和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深度之和相同。进一步地,所述插接槽的深度与所述插接部本体的长度相同。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接头组件,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接头组件装配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接头组件的爆炸图;图3是插接头插入配合到插接槽之前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插接头在插入配合到插接槽的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的配合示意图。附图标记:接头组件100,第一接头1,插接头11,第一插接部111,第二插接部112,插接部本体113,卡接部114,第一止挡配合面1141,导向面1142,第二接头2,插接槽21,第二止挡配合面211,第一容纳腔22,第三接头3,第二容纳腔31,内壁311,弹性元件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接头组件100。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接头组件100包括: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第三接头3和弹性元件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如图2所示,第一接头1上可以设置有插接头11,第二接头2上可以设置有插接槽21,插接头11可旋转配合在插接槽21内,且插接头11通过旋转相对插接槽21在卡接位置与非卡接位置(如图4中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切换,也就是说,在需要安装接头组件100时,将插接头11旋转至非卡接位置,并将插接头11插进插接槽21内,随后将插接头11旋转90°,使插接头11与插接槽21卡接配合,此时插接头11处于卡接位置,从而实现第一接头1与第二接头2的连接;在需要拆卸接头组件100时,旋转插接头11,使其由卡接位置旋转至非卡接位置,再将插接头11从插接槽21中取出,进而将第一接头1与第二接头2分离,操作方便,拆装和维修简单。第三接头3与第二接头2可拆卸地连接,弹性元件4可设置在第二接头2和第三接头3之间,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二接头2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容纳腔22,第三接头3上设置有第二容纳腔31,第一容纳腔22和第二容纳腔31连通,弹性元件4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容纳腔22内,弹性元件4的另一部分设置在第二容纳腔31内,且弹性元件4的一端抵靠在插接头11上,弹性元件4的另一端抵靠在第二容纳腔31的朝向第一容纳腔22的内壁311上(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插接头11旋转配合在插接槽21内时,插接头11可对弹性元件4施加压力,并使弹性元件4抵靠在第二容纳腔31的朝向第一容纳腔22的内壁311上,从而利用弹性元件4的弹性复位力使插接头11与插接槽21紧密配合,进而保证接头(如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和第三接头3)之间的连接牢靠。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接头组件100,通过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第三接头3和弹性元件4的相互配合,可使得接头使用方便、连接可靠,只需通过插接头11的旋转操作即可完成接头的连接和断开,同时装配和维修十分简单。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插接头11可以包括:第一插接部111和第二插接部112,第一插接部111和第二插接部112间隔开,且第一插接部111的宽度和第二插接部112的宽度均不大于插接槽21的宽度,即第一插接部111的宽度和第二插接部112的宽度可以小于插接槽21的宽度,也可以与插接槽21的宽度相同,由此,在将插接头11插入到插接槽21的过程中,可以顺利通过插接槽21,从而避免在插接头11插入插接槽21的过程中,插接槽21对插接头11造成损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插接部111和第二插接部112的宽度指的是卡接部114的两个平的侧面之间的距离,插接槽21的宽度指的是插接槽21的两个平的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上设置有插接头;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头可旋转配合在所述插接槽内,所述插接头通过旋转相对所述插接槽在卡接位置与非卡接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三接头,所述第三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可拆卸地连接;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接头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三接头上设置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弹性元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插接头上,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朝向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上设置有插接头;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头可旋转配合在所述插接槽内,所述插接头通过旋转相对所述插接槽在卡接位置与非卡接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三接头,所述第三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可拆卸地连接;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第三接头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接头上设置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三接头上设置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所述弹性元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且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抵靠在所述插接头上,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容纳腔的朝向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头包括: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间隔开,且所述第一插接部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插接部的宽度均不大于所述插接槽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中的每一个均包括:插接部本体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雯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