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稀混配器、掺稀管柱及采油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0307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1 08: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掺稀混配器、掺稀管柱及采油设备,通过在掺稀混配器壳体的侧壁上设置多个用于掺稀油的通孔,多个通孔沿竖直方向等间距分布在壳体的侧壁上,位于同一高度的通孔沿壳体的周向均匀分布,这样,在掺稀油时可以使得油套环空中的掺稀油均匀的流入掺稀混配器中,使得原油与掺稀油在掺稀混配器中充分混合,提高了掺稀效率,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掺稀混配器、掺稀管柱及采油设备
本技术涉及石油开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掺稀混配器、掺稀管柱及采油设备。
技术介绍
原油储层位于地下较深的位置,储层处一般具有较高的压力和温度,因此原油在储层时能够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在开采过程中,原油从储层沿油管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使得原油粘度增大,流动性变差,严重时会造成卡堵,影响正常生产。由于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原油的粘度变化较大,为保证开采的顺利进行,需要采用掺稀油降粘的方式来进行成产作业,以防止卡堵的产生。现有技术中的掺稀油方法一般为射孔法,即将射孔枪放入油管内的预定位置对油管进行射孔作业,经射孔枪射孔后油管的表面会形成若干通孔,使得油管与油套环空连接。这样就可以将掺稀油从外部注入油套环空孔,使得其与油管内的原油混合,降低原油的粘度。但是,由于油管深埋地下,采用上述方法的加工精度不易控制,从而导致射孔后油管表面的通孔大小和密度分布不均匀,易造成掺稀油时油液混合不均匀、掺稀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掺稀混配器、掺稀管柱及采油设备,本技术能够使掺稀油与原油充分混合,掺稀效率高,能够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本技术提供一种掺稀混配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面设有原油入口,所述壳体的顶面设有混合油出口,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用于供掺稀油通过的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竖直方向等间距分布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通孔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均匀分布。如上所述的掺稀混配器,可选的,所述通孔垂直于所述侧壁。如上所述的掺稀混配器,可选的,位于所述壳体上部的所述通孔与所述侧壁呈一定夹角,且所述通孔向上倾斜;位于所述壳体中部的所述通孔垂直于所述侧壁;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的所述通孔与所述侧壁呈一定夹角,且所述通孔向下倾斜。如上所述的掺稀混配器,可选的,所述通孔内设有单向阀。如上所述的掺稀混配器,可选的,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搅拌装置。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掺稀管柱,包括套管、油管和封隔器,所述套管与油管之间形成油套环空,所述封隔器设置在所述油套环空中,所述油管竖直穿过所述封隔器,所述油管包括第一油管段和第二油管段,所述第一油管段和第二油管段之间设有如上任一所述的掺稀混配器,所述掺稀混配器位于所述封隔器的上方。如上所述的掺稀管柱,可选的,所述掺稀混配器与所述油管通过连接件相连,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掺稀混配器和油管内,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均设有固定帽,所述固定帽与所述连接轴可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帽与所述连接轴内均设有液体通道,且所述液体通道的直径小于所述掺稀混配器和所述油管的内径。如上所述的掺稀管柱,可选的,所述连接轴的两端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固定相连,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固定帽固定相连。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采油设备,包括采油树和如上任一所述的掺稀管柱,所述采油树与所述掺稀管柱相连,且所述采油树位于所述掺稀管柱的上方。如上所述的采油设备,可选的,所述采油树上设有掺稀油管道,所述掺稀油管道的第一端连接掺稀油设备,所述掺稀油管道的第二端连接油套环空。本技术提供的掺稀混配器、掺稀管柱及采油设备,通过在掺稀混配器壳体的侧壁上设置多个用于掺稀油的通孔,多个通孔沿竖直方向等间距分布在壳体的侧壁上,位于同一高度的通孔沿壳体的周向均匀分布,这样,在掺稀油时可以使得油套环空中的掺稀油均匀的流入掺稀混配器中,使得原油与掺稀油在掺稀混配器中充分混合,提高了掺稀效率,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掺稀混配器的结构简图;图2为图1的内部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掺稀管柱的结构简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掺稀混配器和油管的连接结构图;图5为图4中连接件的结构简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采油设备的结构简图。附图标记:100-掺稀混配器;110-壳体;120-通孔;130-搅拌装置;131-固定架;132-叶轮轴;133-叶轮片;200-套管;300-油管;310-第一油管段;320-第二油管段;400-封隔器;500-连接件;510-连接轴;520-固定帽;530-轴承;600-采油树;610-掺稀油管道;611-掺稀油入口;612-计量器;613-单向阀;614-节流器;620-生产管道;630-压力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油气通常先从储层流入井底,随后从井底上升到井口,再从井口流入集油站,在经过分离脱水处理后,油气流入输油气总站并转输出矿区。石油开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次采油通常依靠岩石膨胀、边水驱动、重力、天然气膨胀等天然能量进行开采,该阶段主要利用天然能量使油藏中的石油通过油管自行举升至井外;然而,随着原油及天然气的不断产出,油层岩石及地层中流体的体积逐渐扩展,弹性能量逐渐释放,该阶段石油的采收率平均仅为15-20%。二次采油主要是通过注水、注气等方式来提高油层的压力,从而在油井停喷后能够使油井继续产油。其中,注水开采是通过专门的注入井将水注入油藏以保持或恢复油层压力,从而使油藏形成较强的驱动力以提高油藏的开采速度和采收率;注气开采主要是利用注入气体的降粘、膨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掺稀混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面设有原油入口,所述壳体的顶面设有混合油出口,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用于供掺稀油通过的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竖直方向等间距分布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通孔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均匀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掺稀混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面设有原油入口,所述壳体的顶面设有混合油出口,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用于供掺稀油通过的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竖直方向等间距分布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位于同一高度的所述通孔沿所述壳体的周向均匀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掺稀混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垂直于所述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掺稀混配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壳体上部的所述通孔与所述侧壁呈一定夹角,且所述通孔向上倾斜;位于所述壳体中部的所述通孔垂直于所述侧壁;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的所述通孔与所述侧壁呈一定夹角,且所述通孔向下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掺稀混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内设有单向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掺稀混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有搅拌装置。6.一种掺稀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油管和封隔器,所述套管与油管之间形成油套环空,所述封隔器设置在所述油套环空中,所述油管竖直穿过所述封隔器,所述油管包括第一油管段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华钟平强杨国和彭洋段云江雷晓贤曲其森蒋亚坤林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