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铆合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32250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9 19: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铆合模具,包括第一铆合装置和/或第二铆合装置,通过进料机将待铆接的工件送入下模座的支撑板上,通过铆钉进料装置将铆钉依次经铆钉出料通道、铆钉进料通道到达第一定位槽和/或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和/或第二滑动组件在第一驱动缸和/或第二驱动缸的驱动下带动铆钉移动至所述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并经所述第一导向通孔和/第二导向通孔达到待铆接工件的铆接孔中,最后上模座带动铆接冲头向下运动,从而完成铆接工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整个过程只需单人操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An Automatic Riveting Die

The utility model proposes an automatic riveting di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riveting device and/or a second riveting device. The workpiece to be riveted is fed into the support plate of the lower die base by a feeder. The rivet is sequentially passed through the rivet discharge channel, the rivet feed channel to the first and/or second positioning slots, the first sliding component and/or the second sliding component through the rivet feed device. Driven by the first driving cylinder and/or the second driving cylinder, the rivet moves to the first through hole and/or the second through hole, and reaches the riveting hole of the workpiece to be riveted through the first guiding through hole and/or the second guiding through hole. Finally, the upper die base drives the riveting punch to move downward to complete the riveting work.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utility model only needs single operation,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working efficiency, but also greatly saves the human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铆合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铆合模具。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现有的铆合模具,通常需要人工将铆钉放入工件的铆接孔内,然后再将工件放入冲头下方,才能完成铆接工作,生产效率低下;对于需要多次铆接的工件,往往需要多为工人,造成人员成本的浪费。此外,分开的工序延长了加工时间,人工操作还可能造成少放、漏放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铆合模具。本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种自动铆合模具,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铆合冲头;所述下模座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工作板以及铆钉进料装置;所述工作板上设置有工件通道,所述工件通道上方横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铆合装置,所述第一铆合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设置有第一滑动组件,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块以及第一镶件,所述第一镶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的下表面且随所述第一滑块移动;所述第一镶件一侧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导向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导向通孔相连通,且与所述铆合冲头相对应;所述铆钉进料装置包括振动盘以及铆钉出料通道,所述铆钉出料通道与所述第一定位槽之间通过铆钉进料通道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块连接有第一驱动缸,所述第一驱动缸驱动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缸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驱动缸的活塞杆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滑块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内还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进程。优选的,所述支撑块上还设置有第二铆合装置,所述第二铆合装置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且不同于所述第一铆合装置的一侧;所述铆钉进料通道包括第一铆钉进料通道和第二铆钉进料通道,所述第一铆钉进料通道与所述第一定位槽相连接,所述第二铆钉进料通道与所述第二铆合装置相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铆合装置包括第二固定板和第二滑动组件;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包括第二滑块和第二镶件,所述第二镶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下表面,且能够随所述第二滑块移动;所述第二镶件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铆合装置与所述第二定位槽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滑块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有第二驱动缸。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滑槽内还设置有第二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滑动进程。优选的,所述第二滑槽内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二导向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导向通孔相连通。优选的,本自动铆合模具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自动铆合模具的工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铆合模具,通过进料机将待铆接的工件送入下模座的支撑板上,通过铆钉进料装置将铆钉依次经铆钉出料通道、铆钉进料通道到达第一定位槽和/或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和/或第二滑动组件在第一驱动缸和/或第二驱动缸的驱动下带动铆钉移动至所述第一通孔和/或第二通孔,并经所述第一导向通孔和/第二导向通孔达到待铆接工件的铆接孔中,最后上模座带动铆接冲头向下运动,从而完成铆接工作。本技术的整个过程只需单人操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下模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做具体说明。在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自动铆合模具,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上模座10和下模座20,以及铆钉进料装置21,在所述机架1的前端设置有进料机2,所述进料机2用于运送待铆接的工件,所述机架1的一侧还设有控制装置3,所述控制装置3用于控制自动铆合模具的自动工作。所述上模座10上设置有铆合冲头100;所述进料机2将工件运送至预定位置,所述铆钉进料装置21将铆钉运送至工件的铆钉孔内,所述铆合冲头100向下运动,与下模座20相配合,从而完成铆接工作。请结合图2至图4。所述下模座20包括底座200,所述底座200上设置有工作板210,所述工作板210上设置有工件通道211,待铆接的工件由所述进料机2运送而来并沿所述工件通道211按照预设的方式移动;所述工件通道211上方横跨有支撑板212,所述支撑板212上设置有第一铆合装置和第二铆合装置,所述第一铆合装置和第二铆合装置用于与所述铆钉进料装置21相连接,并将铆钉运送至待铆接工件的铆接孔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铆合装置和所述第二铆合装置通过铆钉进料通道214与所述铆钉进料装置21连接,具体地,所述铆钉进料装置21包括振动盘210,以及铆钉出料通道210-1,放入振动盘210内的铆钉,在铆钉出料装置21开始工作后,沿着所述铆钉出料通道210-1依次向所述铆钉进料通道214移动,所述铆钉进料通道214包括第一铆钉进料通道214-1和第二铆钉进料通道214-2,其中,所述第一铆钉进料通道214-1与所述第一铆合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铆钉进料通道214-2与所述第二铆合装置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铆合装置与所述第二铆合装置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不同侧,且沿待铆接工件移动的方向的前后设置,如图3和图4所示,设定进料机所在方向为前,待铆接工件的移动方向为后,则所述第一铆合装置设在后,而所述第二铆合装置设置在前;从而使得当工件分别完成两侧的铆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铆接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220,所述第一固定板220上开设有第一滑槽221,所述第一滑槽内设置有第一滑动组件,所述第一滑动组件能够带动铆钉进入待铆接工件的铆接孔内;具体地,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块222和第一镶件223,所述第一滑块222的背面开设有安装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铆合模具,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铆合冲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工作板以及铆钉进料装置;所述工作板上设置有工件通道,所述工件通道上方横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铆合装置,所述第一铆合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设置有第一滑动组件,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块以及第一镶件,所述第一镶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的下表面且随所述第一滑块移动;所述第一镶件一侧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导向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导向通孔相连通,且与所述铆合冲头相对应;所述铆钉进料装置包括振动盘以及铆钉出料通道,所述铆钉出料通道与所述第一定位槽之间通过铆钉进料通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铆合模具,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上设置有铆合冲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工作板以及铆钉进料装置;所述工作板上设置有工件通道,所述工件通道上方横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铆合装置,所述第一铆合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设置有第一滑动组件,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第一滑块以及第一镶件,所述第一镶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的下表面且随所述第一滑块移动;所述第一镶件一侧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第一导向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导向通孔相连通,且与所述铆合冲头相对应;所述铆钉进料装置包括振动盘以及铆钉出料通道,所述铆钉出料通道与所述第一定位槽之间通过铆钉进料通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铆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有第一驱动缸,所述第一驱动缸驱动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铆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缸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一驱动缸的活塞杆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滑块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铆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内还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滑块的滑动进程。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子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泰精密冲压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