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5357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及汽车。其中,该壳体结构包括:包括:相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其中,上壳体上设置有向壳体内凹陷的多个第一连接柱,且各第一连接柱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下壳体上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向壳体内凹陷的多个第二连接柱,且各第二连接柱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各第一连接孔与各第二连接孔相配合以将PCBA板与上壳体、下壳体螺栓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上、下壳体上设置向内凹陷的连接柱,并在连接柱上开设连接孔,实现上壳体、PCBA板及下壳体的紧固,即在压紧控制器壳体的同时,也加强了对PCBA板的固定,避免了PCBA板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振动,延长了车身控制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控制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车身控制器一般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安装在上、下壳体之间的PCBA板,现有技术中,控制器的安装孔设置在产品两侧,每侧各两个安装孔,通过将螺钉紧固于上下壳体上的四个安装孔及PCBA板上对应的安装孔后实现对控制器外壳及PCBA板的固定,由于壳体上除四个角之外的区域与PCBA板之间还存在间隙,这样在安装时,由于外力的作用很容易引起PCBA板的振动,从而影响控制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车身控制器中壳体对PCBA板固定不牢靠的问题。一个方面,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包括:相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其中,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向壳体内凹陷的多个第一连接柱,且各所述第一连接柱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下壳体上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向壳体内凹陷的多个第二连接柱,且各所述第二连接柱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各所述第一连接孔与各所述第二连接孔相配合以将PCBA板与所述上壳体、所述下壳体螺栓固定。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中,所述上壳体外壁上与各所述第一连接柱对应处设置有向壳体内凹陷的多个第一凹设部,各所述第一连接孔连通于各所述第一凹设部底部的安装孔。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中,各所述第一连接柱的外壁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件;各所述第二连接柱的外壁设置有若干第二加强件。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中,各所述第一加强件沿所述第一连接柱外壁的周向均匀分布;各所述第二加强件沿所述第二连接柱外壁的周向均匀分布。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中,其中部分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上壳体的内侧壁上;其中部分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下壳体的内侧壁上。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中,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二底座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方的第二支撑体。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中,所述第二底座呈棱台状结构,并且,所述棱台状结构至少有一个侧面为曲面。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中,所述上壳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压合件,所述第一压合件用于从顶部压紧待安装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PCBA板;和/或所述下壳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压合件,所述第二压合件用于从底部压紧所述PCBA板。进一步地,上述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中,所述第一压合件包括:相连接的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底板;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顶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用以与所述第一侧板形成一卡设部,以将所述上壳体内侧壁的第二凸出部卡接于所述卡设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通过在上、下壳体上设置向内凹陷的连接柱,并在连接柱上开设连接孔,实现上壳体、PCBA板及下壳体的紧固,即在压紧控制器壳体的同时,也加强了对PCBA板的固定,避免了PCBA板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振动,延长了车身控制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在上壳体上设置第一压合件,在下壳体上设置第二压合件,能在PCBA板的四周从上、下两个方向对其进行压合,能有效降低外力作用下PCBA板整体的振动幅度,可以避免由于PCBA板振动引起其上焊接器件产生的虚焊等不良现象,进一步延长了PCBA板的使用寿命;尤其是,通过在下壳体上设置定位件,在PCBA板上设置于定位件相配合的定位槽,二者之间设置有预留间隙,可以实现对PCBA板在下壳体上的安装位置进行精确定位,提高了安装效率,节约了安装时间。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所述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安装有PCBA板。由于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的汽车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控制器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控制器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控制器的正视图;图8为图7中的M-M剖视图;图9为图7中的L-L剖视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控制器下壳体与PCBA板的装配图;图11为图10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控制器下壳体与PCBA板的装配图的局部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阅图1至图8,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包括:相连接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其中,上壳体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压合件11,各第一压合件11用于从顶部压紧待安装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的PCBA板8;和/或下壳体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压合件21,各第二压合件21用于从底部压紧PCBA板8。具体而言,上壳体1与下壳体2可以通过卡扣连接。上壳体1可以为底部开口的盒体结构,盒体的顶部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用以盖设PCBA板上各模块的栅格。上壳体1的四周设置有多个卡扣3和一个接插件插头5。下壳体2可以为顶部开口的盒体结构,盒体的底部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用以放置PCBA板上各模块的栅格。下壳体2上与上壳体1对应处设置有多个卡槽4和一个接插件插口6。PCBA板8安装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其可以由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印刷电路板焊接上各种元器件而制成,本实施例对其不做任何限定。例如PCBA板8可以采用光电隔离电路,PCBA板8上的插座、外接插头的位置处设有插孔和安装孔,电器盒、保险丝通过插孔与插座插接连接;继电器可以对称安装在PCBA板8上,PCBA板8中部可以设置MCU、直流斩波器和智能功率管,MCU的控制模块与输出继电器的输出端相连接。第一压合件11与第二压合件21可以对应设置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的内侧壁上,也可以其他方式设置,例如错位设置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内侧壁的适当位置。使用时,第一压合件11从顶部压紧PCBA板8板,第二压合件21从底部压紧PCBA板8。当然,也可以只在上壳体1上设置第一压合件11或只在下壳体2上设置第二压合件21。以上压合方式均能实现对PCBA板8的紧固,能有效防止PCBA板8在受到外力后振幅过大。第一压合件11和第二压合件12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意一种能够从顶部和底部对PCBA板8进行紧固的结构。上述显然可以得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车身控制器壳体,通过在上壳体上设置第一压合件,在下壳体上设置第二压合件,能在PCBA板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其中,所述上壳体(1)上设置有向壳体内凹陷的多个第一连接柱(12),且各所述第一连接柱(1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21);所述下壳体(2)上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向壳体内凹陷的多个第二连接柱(22),且各所述第二连接柱(2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21);各所述第一连接孔(121)与各所述第二连接孔(221)相配合以将PCBA板(8)与所述上壳体(1)、所述下壳体(2)螺栓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连接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其中,所述上壳体(1)上设置有向壳体内凹陷的多个第一连接柱(12),且各所述第一连接柱(1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21);所述下壳体(2)上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向壳体内凹陷的多个第二连接柱(22),且各所述第二连接柱(2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21);各所述第一连接孔(121)与各所述第二连接孔(221)相配合以将PCBA板(8)与所述上壳体(1)、所述下壳体(2)螺栓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外壁上与各所述第一连接柱(12)对应处设置有向壳体内凹陷的多个第一凹设部(c),各所述第一连接孔(121)连通于各所述第一凹设部(c)底部的安装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连接柱(12)的外壁设置有若干第一加强件(122);各所述第二连接柱(22)的外壁设置有若干第二加强件(22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加强件(122)沿所述第一连接柱(12)外壁的周向均匀分布;各所述第二加强件(222)沿所述第二连接柱(22)外壁的周向均匀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控制器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部分所述第一加强件(12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上壳体(1)的内侧壁上;其中部分所述第二加强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王俊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