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速器连接组件及自动变速器。所述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相连接的延伸臂,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其上的第一穿孔套设于所述旋转轴外。所述延伸臂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换挡软轴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与换挡臂相连接。通过换挡软轴与换挡臂之间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能够使换挡软轴总成在较大布置半径下实现对变速器换挡臂的推拉操作,从而增大了软轴的工作半径、提高了传递效率,减小了换挡力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及自动变速器
本技术涉及变速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及自动变速器。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自动变速器1’的换挡摇臂位于变速器底部,因此换挡软轴2’工作半径较小,导致换挡时换挡力效率降低,换挡时需要较大的换挡力,且易产生阻尼感、挡位错乱、跛行信号等严重故障。因此,如何设计换挡软轴和换挡摇臂的连接结构以提高换挡力的传递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及自动变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变速器换挡软轴工作半径较小、换挡时换挡力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相连接的延伸臂;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用于使变速器的旋转轴穿过。所述延伸臂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用于与换挡软轴相连接,并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在的带动下所述换挡软轴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换挡臂相连接并带动所述换挡臂转动。进一步地,所述延伸臂包括第一延伸臂和第二延伸臂,所述第一连接头位于所述第一延伸臂上,所述第二连接头位于所述第二延伸臂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伸臂和所述第二延伸臂延伸臂均为弯折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到所述第一连接头的距离与所述旋转轴到所述第二连接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旋转中心、所述第二连接头的中心、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换挡臂的连接中心及所述换挡臂的旋转中心顺次连接后形成的图形为平行四边形。进一步地,所述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与所述旋转轴穿过所述第一穿孔的一端相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连接件限位。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缓冲套、滑动轴承和锁紧件;所述滑动轴承套设于所述旋转轴上,且所述缓冲套套设于所述滑动轴承上;所述锁紧件与所述旋转轴的端部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平垫;所述平垫套设于所述旋转轴上,并位于所述滑动轴承和所述锁紧件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球形接头。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变速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设置于变速器壳体上,通过在变速器壳体上增设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用来连接换挡软轴和变速器换挡臂,从而起到承上启下、增大软轴工作半径的作用。所述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相连接的延伸臂,所述主体上开设有第一穿孔,变速器的旋转轴穿过所述第一穿孔,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套设于所述旋转轴外并能够绕所述旋转轴转动。所述延伸臂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与换挡软轴相连接,使得所述换挡软轴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二连接头相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换挡臂相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换挡臂转动,从而完成从换挡软轴到换挡臂的整个传动过程。此过程中,通过换挡软轴与换挡臂之间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能够使换挡软轴总成在较大布置半径下实现对变速器换挡臂的推拉操作,从而增大了软轴的工作半径、提高了传递效率,减小了挡力效率降低、换挡阻力大、阻尼感,并减少了挡位错乱、跛行信号、P挡坡道溜坡等严重故障的发生。本技术提供的自动变速器,包括所述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由于所述自动变速器包括所述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因而所述自动变速器也具有换挡力效率高、换挡阻力小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现有技术中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的结构及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与旋转轴连接结构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和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变速器,2’-换挡软轴,1-变速器,2-换挡软轴,3-第一连接件,4-主体,41-第一穿孔,5-延伸臂,51-第一连接头,52-第二连接头,53-第一延伸臂,54-第二延伸臂,6-第二连接件,7-旋转轴,8-换挡臂,9-限位机构,91-缓冲套,92-滑动轴承,93-锁紧件,94-平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及自动变速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如图2至图5所示,包括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6。所述第一连接件3包括主体4和与所述主体4相连接的延伸臂5;所述主体4上设置有第一穿孔41,所述第一穿孔41用于使变速器1的旋转轴7穿过,且所述第一连接件3能够绕所述旋转轴7转动。所述延伸臂5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头51和第二连接头52;所述第一连接头51用于与换挡软轴2相连接,并使所述第一连接件3在的带动下所述换挡软轴2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头52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6的另一端用于与换挡臂8相连接并带动所述换挡臂8转动。本技术提供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设置于变速器1壳体上,通过在变速器1壳体上增设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用来连接换挡软轴2和变速器换挡臂8,从而起到承上启下、增大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相连接的延伸臂;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用于使变速器的旋转轴穿过;所述延伸臂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用于与换挡软轴相连接,并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在的带动下所述换挡软轴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换挡臂相连接并带动所述换挡臂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相连接的延伸臂;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用于使变速器的旋转轴穿过;所述延伸臂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第一连接头用于与换挡软轴相连接,并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在的带动下所述换挡软轴转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头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换挡臂相连接并带动所述换挡臂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臂包括第一延伸臂和第二延伸臂,所述第一连接头位于所述第一延伸臂上,所述第二连接头位于所述第二延伸臂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臂和所述第二延伸臂延伸臂均为弯折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到所述第一连接头的距离与所述旋转轴到所述第二连接头的距离相等。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换挡连接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强,李盖华,吴显琪,汤小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