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用叠合楼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44874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4: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用叠合楼板,包括叠合板、横梁框架和立柱,所述横梁框架的转角处设置立柱,所述立柱和横梁框架构成一单元区域,所述立柱朝所述单元区域一侧凸出设置,所述单元区域内设置矩形的叠合板,与所述立柱相邻的叠合板的其中一侧边与所述立柱的凸出部分相抵,与所述叠合板的其中一侧边相邻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立柱的凸出部分不相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叠合板种类和模具数量,加大模具循环使用率,减少模具摊销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构件生产效率,有利于构件标准化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用叠合楼板
本技术涉及叠合板
,具体是涉及一种通用叠合楼板。
技术介绍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指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构件预制工厂生产完成,然后通过相应的运输方式运到施工现场组装起来,逐渐成为一种具备使用功能的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式。预制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型的建筑形式,具有受气候环境影响小、有利于绿色施工、可以提高施工效率等多项优点,因此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叠合板是目前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构件。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在预制构件厂制作的预制板,既是楼板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后续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层的永久性模板。因此,构件厂生产的预制板是否符合要求,直接关系到整块楼板质量的好坏。现有的叠合板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构件工厂化生产因运输(水平垂直)限制,构件尺寸不能过大,所以对于大跨度楼板而言,一般会考虑受力特点对其进行分块预制,一般叠合板都为矩形,但矩形尺寸会不相同;其次,楼板作为一种分隔承重构件,无可避免会与柱子凸显部分接触,这就使得部分叠合板不是规范的矩形,有缺角现象,为异性叠合板;第三,我国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现在还处于技术引进和学习的阶段,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叠合板的尺寸大小是无限制的。综上所述,现有的叠合板的缺陷是:(1)叠合板尺寸差异较大,模具种类繁多,成本价格高;(2)一块叠合板对应一个模具,模具无法充分循环利用,降低了工作效率;(3)叠合板种类过多,很容易造成堆场混乱,不利于吊装运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通用叠合楼板,可以有效减少叠合板种类和模具数量,加大模具循环使用率,减少模具摊销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构件生产效率,有利于构件标准化推广。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通用叠合楼板,包括叠合板、横梁框架和立柱,所述横梁框架的转角处设置立柱,所述立柱和横梁框架构成一单元区域,所述立柱朝所述单元区域一侧凸出设置,所述单元区域内设置矩形的叠合板,与所述立柱相邻的叠合板的其中一侧边与所述立柱的凸出部分相抵,与所述叠合板的其中一侧边相邻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立柱的凸出部分不相抵。较佳的,所述立柱的凸出部分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与所述立柱相邻的叠合板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邻,所述叠合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立柱的凸出部分的第一侧面相抵,所述叠合板的第二侧边与所述横梁框架的侧边相抵,所述立柱的凸出部分的第二侧面与所述叠合板不相抵。较佳的,所述叠合楼板由一定模数尺寸的所述叠合板拼接而成。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1)本技术采用一定模数宽度的标准的叠合板,取消了叠合板预留缺口的形式,使得每一块叠合板都是规范的矩形结构,采用若干统一尺寸的叠合板拼接布满整个布置区域的方式,可有效减少叠合板的种类和数量,使得模具可循环利用,以此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2)叠合板的种类的减少,有利于减少堆场的压力,便于查找和吊装;3)本技术采用的布置施工方式最终有助于叠合板的标准化推广,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原某项目局部叠合楼板的平面布置图;图2为本申请通用叠合楼板实施例一的平面布置图;图3为本申请通用叠合楼板实施例二的平面布置图。附图中,1、叠合板;11、第一侧边;12、第二侧边;2、横梁框架;21、单元区域;3、立柱;31、第一侧面;32、第二侧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作具体阐述。请结合图2,示出了一种通用叠合楼板,包括若干叠合板1、横梁框架2和若干立柱3。其中,横梁框架2和立柱3围成一单元区域21,在该单元区域21内布置矩形的叠合板1。横梁框架2的转角处设置立柱3,本实施例中,横梁框架2的形状为矩形,即立柱3位于横梁框架2的四个角上,而且,立柱3朝单元区域21一侧凸出设置,该立柱3的凸出部分包括第一侧面31和第二侧面32。与立柱3相邻的叠合板1包括第一侧边11和第二侧边12,第一侧边11和第二侧边12相邻。在单元区域21内布置叠合板1时,将与立柱3相邻的叠合板1的第一侧边11与立柱3的凸出部分的第一侧面31相抵,叠合板1的第二侧边12与横梁框架2的侧边相抵,而立柱3的凸出部分的第二侧面32与叠合板1不相抵,即立柱3的第二侧面32与叠合板1之间空出了间隙。或者,如图3所示,在单元区域21内布置叠合板1时,将与立柱3相邻的叠合板1的第二侧边12与立柱3的凸出部分的第二侧面32相抵,叠合板1的第一侧边11与横梁框架2的侧边相抵,而立柱3的凸出部分的第一侧面31与叠合板1不相抵,即立柱3的第一侧面31与叠合板1之间空出了间隙。其他与立柱3不相邻的叠合板1相互拼接,该叠合楼板由一定模数尺寸的叠合板1拼接而成,采用此种标准、没有缺口的叠合板1拼接,可减少叠合板1的种类和模具的数量,使得模具循环利用率提高,生产简单,生产效率提高,而且叠合板1种类的减少,有利于减少堆场的压力,便于查找和吊装,有助于预制构件标准化的推广。以下,以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描述之结构、工艺、选材仅用以说明实施方式的可行性,并无限制本技术保护范围之意图。图1为原某项目局部叠合楼板的平面布置图,其中,该单元区域21的形状为矩形,该单元区域21的空间大小尺寸为A*B=7800mm*8100mm,该横梁框架2的中心轴到侧边的距离为c=100mm,该单元区域21外的横梁框架2的四个角上设有四根立柱3,四根立柱3凸出部分的尺寸均为a*b=200mm*200mm,铺设叠合板1时,叠合板1与立柱3有接触,叠合板1上留有缺口,因此该单元区域21内共有6种叠合板1,分别是叠合板1DBS-1、DBS-2、DBS-3、DBS-4、DBS-5、DBS-6,其中,叠合板1DBS-1、DBS-3、DBS-4、DBS-6的形状不规则,叠合板1DBS-2为2400mm*3830mm、叠合板1DBS-5为2400mm*3860mm的规则叠合板1。虽然在该单元区域21内铺满了叠合板1,但是由于叠合板1的种类繁多,使得模具的数量也增多,造成模具不能循环利用,降低了模具循环利用率,最终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不利于预制构件标准化的推广。由此,进行了改进,图2为本申请通用叠合楼板实施例一的平面布置图,该布置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首先根据建筑平面分布图,明确单元区域21的空间大小尺寸A*B=7800mm*8100mm,横梁框架2的中心轴到侧边的距离为c=100mm;S2:再根据建筑平面分布图,明确立柱3的分布情况,以及立柱3凸出部分的尺寸a*b,由测量得知,横梁框架2的四个角上设有四根立柱3,四根立柱3凸出部分的尺寸均为200mm*200mm;S3:选定立柱3的凸出部分的第一侧面31与叠合板1相抵、第二侧面32与叠合板1不相抵,重新确定布置区域,并确定其空间大小尺寸C*D=7200mm*7890mm,其中D=d1+d2,d1=3930mm,d2=3960mm;S4:以300mm为模数宽度,规定叠合板1宽度方向上的尺寸L1=2400mm(如900mm、1200mm、1500mm、1800mm、2100mm、24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用叠合楼板,包括叠合板(1)、横梁框架(2)和立柱(3),所述横梁框架(2)的转角处设置立柱(3),所述立柱(3)和横梁框架(2)构成一单元区域(21),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朝所述单元区域(21)一侧凸出设置,所述单元区域(21)内设置矩形的叠合板(1),与所述立柱(3)相邻的叠合板(1)的其中一侧边与所述立柱(3)的凸出部分相抵,与所述叠合板(1)的其中一侧边相邻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立柱(3)的凸出部分不相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用叠合楼板,包括叠合板(1)、横梁框架(2)和立柱(3),所述横梁框架(2)的转角处设置立柱(3),所述立柱(3)和横梁框架(2)构成一单元区域(21),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朝所述单元区域(21)一侧凸出设置,所述单元区域(21)内设置矩形的叠合板(1),与所述立柱(3)相邻的叠合板(1)的其中一侧边与所述立柱(3)的凸出部分相抵,与所述叠合板(1)的其中一侧边相邻的另一侧边与所述立柱(3)的凸出部分不相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用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义刘铁何喜陈静周林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普利凯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