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楼板及其预制施工方法,其包括若干预制楼板主体部以及浇筑于预制楼板主体部上表面的现浇混凝土叠合层;各预制楼板主体部的上表面设有等间距排布的若干通长凹槽;通长凹槽沿预制楼板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各通长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凸起部;于所述凸起部内设置第三钢筋;于预制楼板主体部内设有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由沿所述预制楼板长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一长向钢筋和沿短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一短向钢筋组成,第一长向钢筋及第三钢筋均为预应力钢筋,于现浇混凝土叠合层内设有第二钢筋网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楼板具有预制施工简单,造价便宜,便于布设预埋管线,支设时不需安装下部支撑架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I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为了满足楼板叠合面技制楼板的有效粘结,往往在预制楼板中预匕造价高,二是预制楼板呈平面形状,在施匕高度很小,使得预制楼板为了能够承受施时,因楼板内需要埋设电线管线及给水管1浇混凝土叠合层来解决,如此亦将使得楼制叠合楼板造价偏高。堤供一种新的预制叠合楼板及其预制施工-种施工简单,造价便宜,便于布设预埋管案为:一种预制叠合楼板,其包括若干预制的现浇混凝土叠合层;其中,各预制楼板主:所述通长凹槽沿预制楼板主体部的长度方本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楼板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钢筋网片由沿所述预制楼板长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二长向钢筋和沿短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二短向钢筋组成,其中,第二长向钢筋放置在第二短向钢筋之上。本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楼板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若干预制楼板主体部呈并排放置,第一短向钢筋的外露部分向上弯折并交叉,并在彼此交叉处绑扎一根沿长向布置的第四钢筋,所述第四钢筋为构造钢筋,其长度同第一长向钢筋。本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楼板还可为: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的预制施工方法如下: A.在长线预应力张拉平台上沿第一长向钢筋延伸方向铺设密肋钢模板并在内表面涂刷混凝土托膜剂,所述密肋钢模板由厚度为Imm至2_的钢板压制而成,其凹凸形状同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上表面,所述钢模板内表面压制有凸起的花纹; B.根据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的设计要求,进行所述第三钢筋及第一长向钢筋的配置和张拉,其中,所述第三钢筋在下,第一长向钢筋在上; C.在所述张拉完成的第一长向钢筋的下侧绑扎沿预制楼板主体部短向布置的第一短向钢筋; D.支设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的四周的端部模板,然后浇筑所述预制楼板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初凝强度后,拆除所述端部模板; E.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达到设计要求的预应力钢筋放张强度时,对所述第三钢筋及第一长向钢筋进行放张,并进行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之间钢筋的切割; F.将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及其下部的密肋钢模板一同吊起,经翻转后,使所述密肋钢模板底面朝上,预制楼板主体部底面向下,然后去除密肋钢模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楼板施工简单、造价便宜,且上表面的所述通长凹槽,均能够有效增大预制楼板与所述现浇混凝土叠合层的粘结面积,而下凹花纹亦能提高彼此的粘结效果O2.所述凹槽内还可以用于埋设沿预制叠合板长向布设的管线,避免为埋设管线而加大现浇混凝土叠合层的厚度。3.所述楼板因带有凹槽,在不影响楼板的抗剪及抗弯性能的同时,能有效减轻预制楼板自重。4.本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楼板使用了预应力钢筋,使得楼板受力性能更佳,并能有效约束裂缝的产生,同时预应力钢筋强度较普通钢筋高数倍,亦可以有效减少钢筋用量。5.本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楼板可以通过预应力长线张拉平台进行大规模预制,生产效率很高,同时所使用的密肋钢模板生产成本低廉、彼此之间可以根据预制楼板尺寸进行重叠拼接,模板刚度较大,拆模后亦能维持原状,可以反复周转使用,另外损坏的钢模板还可以回收利用。6.本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楼板受力性能较好,在较薄的情况下仍能有较大的承载能力,故在施工阶段该预制楼板两端搁置在预制叠合梁预制构件上后,下部不需再设置支撑架,有利于层高较高建筑的施工。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预制叠合楼板的剖视图。图2是图1中的预制楼板主体部的剖视图。图3是图1中的预制楼板主体部的预制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预制叠合楼板,其由若干预制楼板主体部I以及浇筑于预制楼板主体部I上表面的现浇混凝土叠合层2组成。其中,各预制楼板主体部I的上表面设有等间距排布若干的通长凹槽11,该等通长凹槽11沿预制楼板主体部I的长度方向延伸。进一步的,所述通长凹槽11的横截面呈梯形结构。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I的底面为平面结构。各通长凹槽1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凸起部16 ;于所述凸起部16内设置有沿预制楼板主体部I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三钢筋17,第三钢筋17为预应力钢筋。于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I内设有第一钢筋网片12。所述第一钢筋网片11由沿长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一长向钢筋13和沿短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一短向钢筋14组成,其中,第一长向钢筋13放置在第一短向钢筋14之下,所述第一长向钢筋13亦为预应力钢筋,所述第一长向钢筋13和第一短向钢筋14均伸出预制楼板主体部I的外边缘。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11的上表面进一步压制有下凹的花纹15。所述若干预制楼板主体部I呈并排放置,第一短向钢筋14的外露部分向上弯折并交叉,并在彼此交叉处绑扎一根沿长向布置的第四钢筋3,所述第四钢筋3为构造钢筋,其长度同第一长向钢筋13。于所述现浇混凝土叠合层2内亦设有第二钢筋网片21。所述第二钢筋网片21由沿长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二长向钢筋22和沿短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二短向钢筋23组成,其中,第二长向钢筋22放置在第二短向钢筋23之上。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I的预制施工方法如下: A.在长线预应力张拉平台上沿第一长向钢筋延伸方向铺设密肋钢模板4并在内表面涂刷混凝土脱膜剂,所述密肋钢模板4由厚度为Imm至2mm的钢板压制而成,其凹凸形状同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I上表面,所述钢模板4内表面压制有凸起的花纹; B.根据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I的设计要求,进行所述第三钢筋17及第一长向钢筋13的配置和张拉,其中,所述第三钢筋17在下,第一长向钢筋13在上; C.在所述张拉完成的第一长向钢筋13的下侧绑扎沿预制楼板主体部短向布置的第一短向钢筋14 ; D.支设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I的四周的端部模板5,然后浇筑所述预制楼板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初凝强度后,拆除所述端部模板5 ; E.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I达到设计要求的第三钢筋17、第一长向钢筋13放张强度时,对所述第三钢筋17及第一长向钢筋13进行放张,并进行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I之间钢筋的切割; F.将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I及其下部的密肋钢模板4一同吊起,经翻转后,使所述密肋钢模板4底面朝上,预制楼板主体部I底面向下,然后去除密肋钢模板4。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创作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创作,凡在本创作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创作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制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预制楼板主体部以及浇筑于预制楼板主体部上表面的现浇混凝土叠合层;其中,各预制楼板主体部的上表面设有等间距排布的若干通长凹槽;所述通长凹槽沿预制楼板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各通长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凸起部;于所述凸起部内设置有沿预制楼板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三钢筋;于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内设有第一钢筋网片,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由沿所述预制楼板长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一长向钢筋和沿短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一短向钢筋组成,其中,所述第一长向钢筋及第三钢筋均为预应力钢筋,于所述现浇混凝土叠合层内设有第二钢筋网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预制楼板主体部以及浇筑于预制楼板主体部上表面的现浇混凝土叠合层;其中,各预制楼板主体部的上表面设有等间距排布的若干通长凹槽;所述通长凹槽沿预制楼板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延伸;各通长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凸起部;于所述凸起部内设置有沿预制楼板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三钢筋;于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内设有第一钢筋网片,所述第一钢筋网片由沿所述预制楼板长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一长向钢筋和沿短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一短向钢筋组成,其中,所述第一长向钢筋及第三钢筋均为预应力钢筋,于所述现浇混凝土叠合层内设有第二钢筋网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的底面为平面结构;所述通长凹槽的横截面呈梯形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长向钢筋放置在第一短向钢筋之下,所述第一长向钢筋和第一短向钢筋均伸出预制楼板主体部的外边缘。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楼板主体部的上表面压制有下凹的花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钢筋网片由沿所述预制楼板长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二长向钢筋和沿短向等间距布置的第二短向钢筋组成,其中,第二长向钢筋放置在第二短向钢筋之上。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景平,
申请(专利权)人: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