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三荣专利>正文

格子梁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73089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7:12
一种格子梁模具,包含两个第一侧板、两个第二侧板,及一个盖板。各侧板包括两个侧壁及多个连接壁,各侧壁具有一垂直侧边、一斜接侧边及一笔直侧边,每一第一侧板或每一第二侧板的两侧壁是以垂直侧边相连接,而所述连接壁则分别延伸自每一第一侧板或每一第二侧板的各侧壁的斜接侧边及笔直侧边,借此将两个第一侧板放置于一对角线的位置处,两个第二侧板则倒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两侧且位于另一对角线的位置处,使得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能利用彼此位于各斜接侧边的连接壁相互并接锁固而构成一四边形体,能提供拆装便利、省时的功效。(*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格子梁模具
技术介绍
参阅图1所示,为中国台湾公告第M311722号「组合式格子梁模具的改良结构」新型专利案,该案所揭示的格子梁模具包含两相对设置的第一墙板11、两相对设置的第二墙板12、一上盖13、两支撑杆14,及多个螺栓15。所述第一墙板11与第二墙板12均为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板体,且均具有两个分别位于两相反纵向侧边的连接部111、121,每一第一墙板11的连接部111埋设有多个螺帽112,而每一第二墙板12的连接部121设有多个穿孔122,当所述第一墙板11的连接部111与所述第二墙板12的连接部121相并接后,所述螺栓15分别穿过所述穿孔122而锁入相对应的螺帽112,并将所述第一墙板11与所述第二墙板12锁固结合,而呈中空槽体状。另外,该上盖13包括一面板131,及多个突出的圆管132,该面板131可封闭于已完成组合的所述第一墙板11与所述第二墙板12所形成的上开口。每一支撑杆14具有一杆体141,及两螺接在该杆体141两端的螺杆142,其中一支撑杆14组装于相对设置的所述 第一墙板11间,而另一支撑杆14则组装于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墙板12间,如此能使组合后的所述第一墙板11与所述第二墙板12即使在承受较大的灌浆压力时也不会变形。上述格子梁模具,由于所述第一墙板11与第二墙板12均为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板体,装设时是利用螺栓15锁设于第一墙板11与第二墙板12的侧缘,但因所述第一墙板11与第二墙板12皆为片状结构,每一片以直立的状态相互靠置再配合螺栓15锁制固定,其结构强度较为薄弱,于实际灌浆使用后较容易造成毁损。因此,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能建造出另一种结构强度佳且能够提高重复使用次数的格子梁模具,以改善以往格子梁模具在制造及使用上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拆装便利、省时,且压力承受度高的格子梁模具。本技术格子梁模具,包含有:两个第一侧板、两个第二侧板,及一个盖板组件。每一个第一侧板包括有两个侧壁,及多个连接壁,各该侧壁具有一个垂直侧边、一个斜接侧边,及一个笔直侧边,各该第一侧板的两侧壁分别位于相对应的该垂直侧边两侧,而所述连接壁则分别延伸自每一个第一侧板的各该侧壁的斜接侧边及笔直侧边。每一个第二侧板包括有两个侧壁,及多个连接壁,各该侧壁具有一个垂直侧边、一个斜接侧边,及一个笔直侧边,各该第二侧板的两侧壁分别位于相对应的该垂直侧边两侧,而所述连接壁则分别延伸自每一个第二侧板的各该侧壁的斜接侧边及笔直侧边;所述第一侧板放置于一条对角线位置处,所述第二侧板则倒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两侧且位另一条对角线位置处,使所述第一、二侧板能借彼此位于各该斜接侧边的连接壁相并接,而共同界定出一个容置空间。该盖板组件盖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上,以遮盖该容置空间。本技术的格子梁模具,还包括有多个用以锁设于任两相邻的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彼此相并接的所述连接壁上的锁合组件。本技术的格子梁模具,每一个锁合组件包括一个螺栓,及一个与该螺栓相配合螺锁的螺帽,各该第一侧板与各该第二侧板位于各该斜接侧边的连接壁上皆设有多个用以供所述螺栓贯穿的定位孔。本技术的格子梁模具,各该第一侧板位于各该斜接侧边的连接壁上皆设有至少一个卡接孔,各该第二侧板位于各该斜接侧边的连接壁上皆设有至少一个用以与该卡接孔相对接的凸接部。本技术的格子梁模具,各该第一侧板位于各该斜接侧边的连接壁上皆设有至少一个凸接部,各该第二侧板位于各该斜接侧边的连接壁上皆设有至少一个用以与该凸接部相对接的卡接孔。本技术的格子梁模具,每一个第一侧板的两侧壁,以及每一个第二侧板的两侧壁皆为彼此相独立,各该第一侧板及各该第二侧板所属的两侧壁于垂直侧边上的连接壁彼此相触靠且使另一些锁合组件的所述螺栓贯穿相对准的定位孔并配合所述螺帽螺锁固定。本技术的格子梁模具,该盖板组件包括一个基座、多个间隔设置于该基座顶面的筒体、多个侧壁体,及多个分别盖设于所述筒体上的顶盖,所述筒体呈中空且两端为开放状,所述筒体并具有一个朝着与轴向相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缺口,所述侧壁体分别可脱离地组合于所述筒体的缺口处。本技术的格 子梁模具,每一个侧壁体具有一个伸置于所述筒体内而与所述筒体内表面相接触的止挡部,及一个与该止挡部相连接而用以封闭该缺口的封闭部。本技术的格子梁模具,每一个侧壁体的止挡部具有一个第一表面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每一个止挡部的第一表面设有多个呈纵向排列的勾出孔,每一个止挡部的第二表面上间隔设有两个间隔位于该封闭部的限位槽,所述筒体内表面于邻近该缺口处则对应设有两条能分别用以嵌设于各该限位槽内的凸条。本技术的格子梁模具,该基座底面凸设有多个卡掣凸块,每一个第一侧板与每一个第二侧板于所属的两个侧壁连接处的顶缘与底缘皆设有一个用以供所述卡掣凸块嵌置的开孔。本技术的格子梁模具,还包括有多个锁固组件,而每一个侧壁体的止挡部的第一表面于邻近底缘处凸设有一个定位片,每一个定位片上设有一个定位孔,该基座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各该笔直侧边的连接壁上,各该锁固组件贯穿所述定位片的定位孔并与相对应的所述连接壁相锁接。本技术的格子梁模具,所述筒体内表面间隔凸设有多个补强肋,每一个补强肋底缘朝所述筒体内部凸出有一个固定片,每一个固定片上设有一个用以供所述锁固组件贯穿并进而锁固于该基座的固定孔。本技术的格子梁模具,还包括有多个锁结组件,每一个锁结组件包括一个螺栓,及一个与该螺栓相配合的螺帽,该盖板组件的基座上设有多个穿孔,每一个第一侧板与每一个第二侧板于所属的两侧壁连接处的顶缘与底缘分别设有一个开孔,该盖板组件的基座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位于各该笔直侧边的连接壁上,每一锁结组件的螺栓则贯穿相对应的所述穿孔及所述开孔并配合所述锁结组件的螺帽螺锁而固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将两第一侧板放置于一对角线的位置处,两第二侧板则倒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两侧且位于另一对角线的位置处,使得所述第一、二侧板能借彼此位于各斜接侧边的连接壁相互并接锁固而构成一四边形体,不但拆装便利,且压力承受度高并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中国台湾公告第M311722号「组合式格子梁模具的改良结构」新型专利案;图2是一剖面图,辅助说明图1 ;图3是一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技术格子梁模具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图4是一局部立体分解图,辅助说明图3中的所述侧板;图5是一组合剖视图,说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态样;图6是一使用状态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实际装设在一模板结构中,且进行灌浆后的态样;图7是一剖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顶盖、所述侧壁体的脱模作业;图8是一剖视图,辅助说明图7,进一步显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第一侧板由所述混凝土层下方脱模拆除;图9是一剖视图,辅助说明图8,显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所述第一、二侧板已完成脱模; 图10是一剖视图,辅助说明图9,显示格子梁模具拆离该模板结构后的态样;图11是一剖视图,说明本技术格子梁模具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图12是一局部分解图,说明本技术格子梁模具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及图13是一组合剖视图,辅助说明图1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格子梁模具,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两个第一侧板,每一个第一侧板包括有两个侧壁,及多个连接壁,各该侧壁具有一个垂直侧边、一个斜接侧边,及一个笔直侧边,各该第一侧板的两侧壁分别位于相对应的该垂直侧边两侧,而所述连接壁则分别延伸自每一个第一侧板的各该侧壁的斜接侧边及笔直侧边;两个第二侧板,每一个第二侧板包括有两个侧壁,及多个连接壁,各该侧壁具有一个垂直侧边、一个斜接侧边,及一个笔直侧边,各该第二侧板的两侧壁分别位于相对应的该垂直侧边两侧,而所述连接壁则分别延伸自每一个第二侧板的各该侧壁的斜接侧边及笔直侧边;所述第一侧板放置于一条对角线位置处,所述第二侧板则倒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两侧且位于另一条对角线位置处,使所述第一、二侧板能借彼此位于各该斜接侧边的连接壁相并接,而共同界定出一个容置空间;及一个盖板组件,盖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上,以遮盖该容置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三荣
申请(专利权)人:林三荣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