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机输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5451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3 0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机输送结构,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且框架的内部靠近两侧的位置处纵向固定有立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齿轮和齿轮条带动底板上升下降,齿轮和齿轮条之间通过啮合连接,确保上下移动时的稳定性,避免底板在上下运动时出现晃动导致货物倒塌的问题,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安全防护,提高工作效率,设置了重量传感器,通过重量传感器可以对荷载重量进行监测,一方面杜绝了安全隐患,解决了超负荷运载容易产生安全事故的问题,另一方便增加了提升机输送结构的整体使用寿命,避免超负荷运载导致提升机输送结构的摩擦系数和负荷增加,从而对使用寿命造成一定影响。

A Conveying Structure of Hois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nveying structure of a hoist,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a control panel is installed on one side of the frame, and a column is longitudinally fix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frame near both sides.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convenient use. The bottom plate is driven up and down by gears and racks, and the stability of moving up and down is guaranteed by meshing connection between gears and racks. The problem of goods collapse caused by the sloshing of the bottom plate when moving up and down is avoided, the labor intensity is reduced, the safety protection is increased, the work efficiency is improved, and the weight sensor is installed. Overweight sensor can monitor the load weight. On the one hand, it eliminates the hidden danger of safety and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overload transportation is prone to safety accidents. On the other hand, it increases the overall service life of the hoist conveyor structure, avoids the increase of friction coefficient and load of the hoist conveyor structure caused by overload transportation, thus affecting the service life to a certain ext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机输送结构
本技术涉及提升机输送结构
,具体为一种提升机输送结构。
技术介绍
提升机是通过改变势能进行运输的大型机械设备,如矿井提升机、过坝提升机等,广义地说,电梯、天车、卷扬、稳车、吊车、启闭机等均可称为提升机,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提升机输送结构都是采用动力机械拖动柔性件钢丝绳及所运输的货物上下运动完成运输过程,这样的方式在提升的时候无法保证稳定性,且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会造成损耗,从而增加了不安全因素,现设计一款提升机输送机构,可以确保上升的稳定性,降低损耗,提高了安全防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提升机输送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所述提升机输送结构,结构结简洁、制作容易、造价低、使用、调节方便,利于推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升机输送结构,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的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且框架的内部靠近两侧的位置处纵向固定有立柱,所述框架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缓冲装置,且框架的内部设置有底板,所述框架的上表面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一侧连接有齿轮条,所述底板的上方设置有承载板,且底板与承载板之间连接有重量传感器,所述底板的上方靠近承载板的一侧位置处固定有背板,所述背板的一侧固定有齿轮条,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重量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面板上相对应重量传感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块、第二活动杆、第一连接块、第一活动杆、第一活动块、弹簧、第二活动块、导柱、缓冲板、减震器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缓冲装置的外部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一侧固定有导柱,且固定块的上方设置有缓冲板,所述固定块与缓冲板之间连接有减震器,所述导柱的外部套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活动块,且弹簧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一活动块,所述缓冲板的下表面相对应第二活动块的位置处固定有第二连接块,且缓冲板的下表面相对应第一活动块的位置处固定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一活动块之间连接有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二连接块与第二活动块之间连接有第二活动杆。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活动杆与第二连接块和第二活动块之间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伺服电机与齿轮之间连接有轴承,所述齿轮与齿轮条之间通过啮合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齿轮条共设置有两个,且齿轮条与背板之间通过焊接固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面板的内部设置有蜂鸣器,蜂鸣器的输入端与重量传感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机输送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齿轮和齿轮条带动底板上升下降,齿轮和齿轮条之间通过啮合连接,确保上下移动时的稳定性,避免底板在上下运动时出现晃动导致货物倒塌的问题,降低了劳动强度,增加了安全防护,提高工作效率,设置了重量传感器,通过重量传感器可以对荷载重量进行监测,一方面杜绝了安全隐患,解决了超负荷运载容易产生安全事故的问题,另一方便增加了提升机输送结构的整体使用寿命,避免超负荷运载导致提升机输送结构的摩擦系数和负荷增加,从而对使用寿命造成一定影响,设置了缓冲装置,底板在下降时会对地面造成一定的冲击,通过缓冲装置可以有效的缓解底板与地面接触时的力度,确保了货物的安全,降低了噪音,增加了底板和地面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框架;2、立柱;3、承载板;4、重量传感器;5、底板;6、导向圈;7、缓冲装置;71、固定块;72、第二活动杆;73、第一连接块;74、第一活动杆;75、第一活动块;76、弹簧;77、第二活动块;78、导柱;79、缓冲板;710、减震器;711、第二连接块;8、控制面板;9、齿轮;10、伺服电机;11、齿轮条;12、背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参照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提升机输送结构,包括框架1,框架1的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8,且框架1的内部靠近两侧的位置处纵向固定有立柱2,框架1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缓冲装置7,且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底板5,框架1的上表面安装有伺服电机10,伺服电机10的一侧连接有齿轮条11,底板5的上方设置有承载板3,且底板5与承载板3之间连接有重量传感器4,底板5的上方靠近承载板3的一侧位置处固定有背板12,背板12的一侧固定有齿轮条11,伺服电机10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8的输出端电性连接,重量传感器4的输出端与控制面板8上相对应重量传感器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为了可以对底板下降的速度起到缓冲作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缓冲装置7包括固定块71、第二活动杆72、第一连接块73、第一活动杆74、第一活动块75、弹簧76、第二活动块77、导柱78、缓冲板79、减震器710和第二连接块711,缓冲装置7的外部设置有固定块71,固定块71的一侧固定有导柱78,且固定块71的上方设置有缓冲板79,固定块71与缓冲板79之间连接有减震器710,导柱78的外部套有弹簧76,弹簧76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活动块77,且弹簧76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一活动块75,缓冲板79的下表面相对应第二活动块77的位置处固定有第二连接块711,且缓冲板79的下表面相对应第一活动块75的位置处固定有第一连接块73,第一连接块73与第一活动块75之间连接有第一活动杆74,第二连接块711与第二活动块77之间连接有第二活动杆72。为了使第二活动杆72受到力的作用后可以带动第二活动块77进行移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活动杆72与第二连接块711和第二活动块77之间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为了通过伺服电机10可以带动齿轮条11进行纵向移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伺服电机10与齿轮9之间连接有轴承,齿轮9与齿轮条11之间通过啮合连接。为了使齿轮条11可以牢固的固定在背板12的一侧,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齿轮条11共设置有两个,且齿轮条11与背板12之间通过焊接固定。为了起到报警作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控制面板8的内部设置有蜂鸣器,蜂鸣器的输入端与重量传感器4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本技术的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将货物放置在承载板3上,承载板3的下方设置有重量传感器4,重量传感器4会对货物的重量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的结果传递给控制面板8,控制面板8的内部设置有蜂鸣器,蜂鸣器的输入端与重量传感器4的输出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升机输送结构,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8),且框架(1)的内部靠近两侧的位置处纵向固定有立柱(2),所述框架(1)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缓冲装置(7),且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底板(5),所述框架(1)的上表面安装有伺服电机(10),所述伺服电机(10)的一侧连接有齿轮条(11),所述底板(5)的上方设置有承载板(3),且底板(5)与承载板(3)之间连接有重量传感器(4),所述底板(5)的上方靠近承载板(3)的一侧位置处固定有背板(12),所述背板(12)的一侧固定有齿轮条(11),所述伺服电机(10)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8)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重量传感器(4)的输出端与控制面板(8)上相对应重量传感器(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机输送结构,包括框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的一侧安装有控制面板(8),且框架(1)的内部靠近两侧的位置处纵向固定有立柱(2),所述框架(1)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缓冲装置(7),且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底板(5),所述框架(1)的上表面安装有伺服电机(10),所述伺服电机(10)的一侧连接有齿轮条(11),所述底板(5)的上方设置有承载板(3),且底板(5)与承载板(3)之间连接有重量传感器(4),所述底板(5)的上方靠近承载板(3)的一侧位置处固定有背板(12),所述背板(12)的一侧固定有齿轮条(11),所述伺服电机(10)的输入端与控制面板(8)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重量传感器(4)的输出端与控制面板(8)上相对应重量传感器(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机输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7)包括固定块(71)、第二活动杆(72)、第一连接块(73)、第一活动杆(74)、第一活动块(75)、弹簧(76)、第二活动块(77)、导柱(78)、缓冲板(79)、减震器(710)和第二连接块(711),所述缓冲装置(7)的外部设置有固定块(71),所述固定块(71)的一侧固定有导柱(78),且固定块(71)的上方设置有缓冲板(7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凯华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凯谱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