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结构加强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65362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结构加强板,包括: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第三凸起部、加强筋;本体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凸起部,且第一凸起部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凸起部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凸起部,且第二凸起部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凸起部右侧设置有第三凸起部,且第三凸起部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第三凸起部的右侧设置有第四凸起部,且第四凸起部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第四凸起部的右侧设置有第五凸起部,且第五凸起部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一种新结构加强板的改进,具有吸能缓冲空间加大、提高前立柱强度、避免车门下坠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结构加强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新结构加强板。
技术介绍
汽车前立柱是左前方和右前方连接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对于汽车而言,立柱除了支撑作用,也起到门框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驾驶者通过前柱处的视线,双目重叠角总计为5~6度,从驾驶者的舒适性看,重叠角越小越好。汽车的前立柱不但是车体骨架的承载部分,也是车门与车体骨架的连接载体,但是,在汽车正面碰撞实验与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前立柱的自身强度不够,吸能缓冲空间有限,导致门框变形严重,使车门向车后位移量过大,导致车门无法打开,严重影响到车内乘员的生命安全,此外前立柱上部用于车门铰链的安装,由于前立柱的自身强度不够,前立柱变形,导致车门下坠或闭合不严现象。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吸能缓冲空间加大、提高前立柱强度、避免车门下坠的新型结构加强板,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结构加强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由于前立柱的自身强度不够,吸能缓冲空间有限,导致门框变形严重,同时前立柱的自身强度不够,导致车与车架门的连接下坠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结构加强板,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新结构加强板,包括: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第五凸起部、凹槽、本体、第一矩形凸起、第六凸起部、第二矩形凸起、翅边、加强筋;所述本体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凸起部,且第一凸起部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凸起部,且第二凸起部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凸起部右侧设置有第三凸起部,且第三凸起部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三凸起部的右侧设置有第四凸起部,且第四凸起部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四凸起部的右侧设置有第五凸起部,且第五凸起部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五凸起部的右侧设置有第六凸起部,且第六凸起部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及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第五凸起部之间设置有凹槽,且凹槽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底侧设置有加强筋,且加强筋通过焊接方式与本体相连接;所述第六凸起部的右端上方设置有第一矩形凸起,且第一矩形凸起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矩形凸起的下方设置有第二矩形凸起,且第二矩形凸起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本体的下侧设置有翅边,且翅边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新结构加强板所述本体呈等腰梯形状,且本体的上下两侧通过一体式结构设置有翻边,本体下侧的翻边一侧通过一体式设置有翅边。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新结构加强板所述加强筋呈冂形状,且加强筋的两端通过焊接方式与本体两侧设置的翻边相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新结构加强板所述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及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第五凸起部的底侧均设置有加强筋,且加强筋的长度与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及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第五凸起部的长度相吻合。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新结构加强板所述凹槽设置有多根,且凹槽的长度从左往右依次递增式设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新结构加强板所述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及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第五凸起部均为矩形凸起,且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及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第五凸起部的大小从左往右依次递增式设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新结构加强板所述第三凸起部的顶端面下方设置有安装孔,且第三凸起部的顶端面上方开设有通孔。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专利技术一种新结构加强板,通过本体呈等腰梯形状,且本体的上下两侧通过一体式结构设置有翻边,本体下侧的翻边一侧通过一体式设置有翅边的设置,加大了本体的支撑性能,同时通过本体上下两侧的翻边可以加大本体的刚性。2、本专利技术一种新结构加强板,通过加强筋呈冂形状,且加强筋的两端通过焊接方式与本体两侧设置的翻边相连接,通过加强筋可以有效的防止本体变形,加大了本体的支撑性能,同时,也增加了本体自身的强度,避免车门因本体的强度不够引起下坠的现象。3、本专利技术一种新结构加强板,通过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及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第五凸起部的底侧均设置有加强筋,且加强筋的长度与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及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第五凸起部的长度相吻合的设置,增加了本体的吸能空间,及时传递分散能量。4、本专利技术通过对一种新结构加强板的改进,具有吸能缓冲空间加大、提高前立柱强度、避免车门下坠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专利技术在
技术介绍
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底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凸起部1、第二凸起部2、第三凸起部3、第四凸起部4、第五凸起部5、凹槽6、本体7、第一矩形凸起8、第六凸起部9、第二矩形凸起10、翅边11、加强筋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1至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结构加强板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一种新结构加强板,包括:第一凸起部1、第二凸起部2、第三凸起部3、第四凸起部4、第五凸起部5、凹槽6、本体7、第一矩形凸起8、第六凸起部9、第二矩形凸起10、翅边11、加强筋12;本体7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且第一凸起部1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凸起部1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凸起部2,且第二凸起部2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凸起部2右侧设置有第三凸起部3,且第三凸起部3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第三凸起部3的右侧设置有第四凸起部4,且第四凸起部4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第四凸起部4的右侧设置有第五凸起部5,且第五凸起部5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第五凸起部5的右侧设置有第六凸起部9,且第六凸起部9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凸起部1与第二凸起部2及第三凸起部3、第四凸起部4、第五凸起部5之间设置有凹槽6,且凹槽6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第一凸起部1的底侧设置有加强筋12,且加强筋12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结构加强板,包括:第一凸起部(1)、第二凸起部(2)、第三凸起部(3)、第四凸起部(4)、第五凸起部(5)、凹槽(6)、本体(7)、第一矩形凸起(8)、第六凸起部(9)、第二矩形凸起(10)、翅边(11)、加强筋(12);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7)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且第一凸起部(1)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凸起部(1)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凸起部(2),且第二凸起部(2)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凸起部(2)右侧设置有第三凸起部(3),且第三凸起部(3)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三凸起部(3)的右侧设置有第四凸起部(4),且第四凸起部(4)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四凸起部(4)的右侧设置有第五凸起部(5),且第五凸起部(5)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五凸起部(5)的右侧设置有第六凸起部(9),且第六凸起部(9)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凸起部(1)与第二凸起部(2)及第三凸起部(3)、第四凸起部(4)、第五凸起部(5)之间设置有凹槽(6),且凹槽(6)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凸起部(1)的底侧设置有加强筋(12),且加强筋(12)通过焊接方式与本体(7)相连接;所述第六凸起部(9)的右端上方设置有第一矩形凸起(8),且第一矩形凸起(8)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矩形凸起(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矩形凸起(10),且第二矩形凸起(10)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本体(7)的下侧设置有翅边(11),且翅边(11)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结构加强板,包括:第一凸起部(1)、第二凸起部(2)、第三凸起部(3)、第四凸起部(4)、第五凸起部(5)、凹槽(6)、本体(7)、第一矩形凸起(8)、第六凸起部(9)、第二矩形凸起(10)、翅边(11)、加强筋(12);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7)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且第一凸起部(1)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凸起部(1)的右侧设置有第二凸起部(2),且第二凸起部(2)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凸起部(2)右侧设置有第三凸起部(3),且第三凸起部(3)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三凸起部(3)的右侧设置有第四凸起部(4),且第四凸起部(4)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四凸起部(4)的右侧设置有第五凸起部(5),且第五凸起部(5)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五凸起部(5)的右侧设置有第六凸起部(9),且第六凸起部(9)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凸起部(1)与第二凸起部(2)及第三凸起部(3)、第四凸起部(4)、第五凸起部(5)之间设置有凹槽(6),且凹槽(6)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凸起部(1)的底侧设置有加强筋(12),且加强筋(12)通过焊接方式与本体(7)相连接;所述第六凸起部(9)的右端上方设置有第一矩形凸起(8),且第一矩形凸起(8)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矩形凸起(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矩形凸起(10),且第二矩形凸起(10)与本体(7)为一体式结构;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一温旭涛廖金林
申请(专利权)人:十堰市寅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