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1645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业机器人,包括包括第一轴体、第二轴体、第一马达、第二马达、电缆、保护罩和紧固件;保护罩包括第一收容体和第二收容体,第二马达及电缆收容于第二收容体的内部,第二收容体的内部设有电路板,电路板上设有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第一变压器、第一二极管、第二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一MOS管、第三电容、第一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二MOS管、第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第三二极管、第二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电压输入端与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业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业机器人。
技术介绍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工业自动化装备。其即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工业生产制造的各种作业需求,也可接受人类指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进行工业生产各项作业要求。成本上,工业机器人能替代越来越昂贵的劳动力,在投入成本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以更加精确的操作,实现低误差率,从而降低生产的废品率和产品成本。时间上,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缩短产品生产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实现时间高效利用。总之,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确实为工业生产带来更加快速、便利以及充满智慧的生产方式。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供电电路部分使用的元器件较多,电路结构复杂,硬件成本较高,不方便维护。另外,由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供电电路部分缺少相应的电路保护功能,例如:防止信号干扰功能,造成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的工业机器人。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工业机器人,包括第一轴体、第二轴体、第一马达、第二马达、电缆、保护罩和紧固件,所述第二轴体与所述第一轴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一轴体的内部,所述第二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二轴体的内部,所述电缆与所述第二马达连接,所述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位于所述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的连接处,所述保护罩分别与所述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连接,并遮盖所述第一马达、第二马达和电缆;所述保护罩包括第一收容体和第二收容体,所述第二收容体和第一收容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马达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体的内部,所述第二马达和电缆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体的内部,所述第二收容体的内部设有电路板,所述电缆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电源模块;所述第一收容体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的边缘延伸出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围成收容所述第一马达的收容空间;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紧固件将所述保护罩和第一轴体固定连接,所述紧固件包括头部和杆部,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头部的直径;所述保护罩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一收容体的内部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孔相对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头部的直径;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收容体自所述底板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二收容体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收容体的第一圆弧部、远离所述第一收容体的第二圆弧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圆弧部和第二圆弧部的连接部;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第一变压器、第一二极管、第二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一MOS管、第三电容、第一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二MOS管、第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第三二极管、第二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另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电压输出端和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另一端和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容值为360pF。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工业机器人中,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第四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型号为S-202T。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工业机器人中,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电容值为450pF。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工业机器人中,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阻值为35kΩ。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工业机器人中,所述第一MOS管为N沟道MOS管。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工业机器人中,所述第二MOS管为N沟道MOS管。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工业机器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设有第一轴体、第二轴体、第一马达、第二马达、电缆、保护罩和紧固件,保护罩包括第一收容体和第二收容体,第二收容体的内部设有电路板,电路板上设有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第一变压器、第一二极管、第二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一MOS管、第三电容、第一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二MOS管、第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第三二极管、第二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该电源模块相对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供电电路部分,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由于节省了一些元器件,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另外,第三电容用于防止第一MOS管与第一脉冲宽度调制电路之间的干扰,因此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工业机器人一个实施例中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所述实施例中工业机器人的部分结构分解图;图3为图2中保护罩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图;图4为所述实施例中电源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工业机器人实施例中,该工业机器人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2为本实施例中工业机器人的部分结构分解图。本实施例中,该工业机器人包括第一轴体1、第二轴体2、第一马达3、第二马达4、电缆5、保护罩6和紧固件7,图3为图2中保护罩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业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轴体、第二轴体、第一马达、第二马达、电缆、保护罩和紧固件,所述第二轴体与所述第一轴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一轴体的内部,所述第二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二轴体的内部,所述电缆与所述第二马达连接,所述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位于所述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的连接处,所述保护罩分别与所述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连接,并遮盖所述第一马达、第二马达和电缆;所述保护罩包括第一收容体和第二收容体,所述第二收容体和第一收容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马达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体的内部,所述第二马达和电缆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体的内部,所述第二收容体的内部设有电路板,所述电缆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电源模块;所述第一收容体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的边缘延伸出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围成收容所述第一马达的收容空间;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紧固件将所述保护罩和第一轴体固定连接,所述紧固件包括头部和杆部,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头部的直径;所述保护罩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一收容体的内部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孔相对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头部的直径;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收容体自所述底板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二收容体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收容体的第一圆弧部、远离所述第一收容体的第二圆弧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圆弧部和第二圆弧部的连接部;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第一变压器、第一二极管、第二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一MOS管、第三电容、第一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二MOS管、第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第三二极管、第二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另一端和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电压输出端和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的另一端和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容值为360pF。...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业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轴体、第二轴体、第一马达、第二马达、电缆、保护罩和紧固件,所述第二轴体与所述第一轴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一轴体的内部,所述第二马达设置于所述第二轴体的内部,所述电缆与所述第二马达连接,所述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位于所述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的连接处,所述保护罩分别与所述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连接,并遮盖所述第一马达、第二马达和电缆;所述保护罩包括第一收容体和第二收容体,所述第二收容体和第一收容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马达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体的内部,所述第二马达和电缆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体的内部,所述第二收容体的内部设有电路板,所述电缆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电源模块;所述第一收容体包括底板以及从所述底板的边缘延伸出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所述底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围成收容所述第一马达的收容空间;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紧固件将所述保护罩和第一轴体固定连接,所述紧固件包括头部和杆部,所述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头部的直径;所述保护罩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一收容体的内部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孔相对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头部的直径;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收容体自所述底板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的方向凹陷,所述第二收容体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收容体的第一圆弧部、远离所述第一收容体的第二圆弧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圆弧部和第二圆弧部的连接部;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第一变压器、第一二极管、第二变压器、第一电容、第一MOS管、第三电容、第一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二MOS管、第二脉冲宽度调制电路、第三二极管、第二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丹阳黄浩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市越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