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73158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相邻的两纱团的头端和尾端,尾端纱线拔出距离纱团15~25cm处,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纱团内圈中;步骤2:在尾端纱线距纱团5~15cm左右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将尾端纱线与头端纱线放于一侧呈并行状态;步骤3:将头端纱线分为A股和B股,将其中B股再次对半分开形成C股和D股,将C股纱线和D股纱线分别从尾端纱线两侧穿过并重新合为一股,将合为一股的纱线旋转并从环中下侧往上穿入并拉紧;步骤4:将步骤3中合为一股的纱线的末端多余的纱线割断使其与头端纱线的A股对齐,此时打结已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将两个纱团的头尾端连接起来,且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分散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打结方法领域,特别是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玻纤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整托包装的玻璃纤维合股无捻粗纱每个纱团之间各自独立无连接的包装方式,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前一纱团使用完之后需要停机来连接下一个纱团才能继续生产,极大影响玻纤纱的使用效率,已无法满足自动化高效率生产的需要。将两个纱团首尾相连可适用于连续生产的需要,但由于玻纤纱的特性,普通方式打结会出现结头大、无法自动分散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相邻的两纱团的头端和尾端,尾端纱线拔出距离纱团15~25cm处,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纱团内圈中并剩余5~15cm在外;步骤2:在尾端纱线距纱团5~15cm左右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将尾端纱线与头端纱线放于一侧呈并行状态;步骤3:将头端纱线分为A股和B股,将其中B股再次对半分开形成C股和D股,将C股纱线和D股纱线分别从尾端纱线两侧穿过并重新合为一股,将合为一股的纱线旋转并从环中下侧往上穿入并拉紧;步骤4:将步骤3中合为一股的纱线的末端多余的纱线割断使其与头端纱线的A股对齐,此时打结已完成;步骤5:最后将头端分开的A股和B股纱线合在一起,放置在头端纱团与尾端纱团相连接的地方压住。具体地,所述的A股和B股各占头端纱线的二分之一。具体地,步骤1中将纱线拔出纱团20cm,且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纱团内圈中并剩余10cm在外。具体地,所述的步骤2中在尾端纱线距纱团10cm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方法能将玻璃纤维合股无捻粗纱纱团之间连接,使前一纱团用完之后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纱团,且不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步骤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将头端分为两股的示意图;图4为步骤3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头端,2-尾端,3-A股,4-B股,5-C股,6-D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1~4所示,实施例1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相邻的两纱团的头端1和尾端2,尾端2纱线拔出距离纱团15~25cm处,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2纱团内圈中并剩余5~15cm在外;步骤2:在尾端2纱线距纱团5~15cm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将尾端2纱线与头端1纱线放于一侧呈并行状态;步骤3:将头端1纱线分为A股3和B股4,将其中B股4再次对半分开形成C股5和D股6,将C股5纱线和D股6纱线分别从尾端2纱线两侧穿过并重新合为一股,将合为一股的纱线旋转并从环中下侧往上穿入并拉紧;步骤4:将步骤3中合为一股的纱线的末端多余的纱线割断使其与头端1纱线的A股3对齐,此时打结已完成;步骤5:最后将头端1分开的A股3和B股4纱线合在一起,放置在头端1纱团与尾端2纱团相连接的地方压住。进一步地,所述的A股3和B股4各占头端1纱线的二分之一。实施例2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相邻的两纱团的头端1和尾端2,尾端2纱线拔出距离纱团15~25cm处,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2纱团内圈中并剩余5~15cm在外;步骤2:在尾端2纱线距纱团5~15cm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将尾端2纱线与头端1纱线放于一侧呈并行状态;步骤3:将头端1纱线分为A股3和B股4,将其中B股4再次对半分开形成C股5和D股6,将C股5纱线和D股6纱线分别从尾端2纱线两侧穿过并重新合为一股,将合为一股的纱线旋转并从环中下侧往上穿入并拉紧;步骤4:将步骤3中合为一股的纱线的末端多余的纱线割断使其与头端1纱线的A股3对齐,此时打结已完成;步骤5:最后将头端1分开的A股3和B股4纱线合在一起,放置在头端1纱团与尾端2纱团相连接的地方压住。进一步地,所述的A股3和B股4各占头端1纱线的二分之一。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1中将纱线拔出纱团15cm,且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2纱团内圈中并剩余5cm在外。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2中在尾端2纱线距纱团5cm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实施例3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相邻的两纱团的头端1和尾端2,尾端2纱线拔出距离纱团15~25cm处,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2纱团内圈中并剩余5~15cm在外;步骤2:在尾端2纱线距纱团5~15cm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将尾端2纱线与头端1纱线放于一侧呈并行状态;步骤3:将头端1纱线分为A股3和B股4,将其中B股4再次对半分开形成C股5和D股6,将C股5纱线和D股6纱线分别从尾端2纱线两侧穿过并重新合为一股,将合为一股的纱线旋转并从环中下侧往上穿入并拉紧;步骤4:将步骤3中合为一股的纱线的末端多余的纱线割断使其与头端1纱线的A股3对齐,此时打结已完成;步骤5:最后将头端1分开的A股3和B股4纱线合在一起,放置在头端1纱团与尾端2纱团相连接的地方压住。进一步地,所述的A股3和B股4各占头端1纱线的二分之一。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1中将纱线拔出纱团25cm,且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2纱团内圈中并剩余15cm在外。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2中在尾端2纱线距纱团15cm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实施例4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相邻的两纱团的头端1和尾端2,尾端2纱线拔出距离纱团15~25cm处,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2纱团内圈中并剩余5~15cm在外;步骤2:在尾端2纱线距纱团5~15cm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将尾端2纱线与头端1纱线放于一侧呈并行状态;步骤3:将头端1纱线分为A股3和B股4,将其中B股4再次对半分开形成C股5和D股6,将C股5纱线和D股6纱线分别从尾端2纱线两侧穿过并重新合为一股,将合为一股的纱线旋转并从环中下侧往上穿入并拉紧;步骤4:将步骤3中合为一股的纱线的末端多余的纱线割断使其与头端1纱线的A股3对齐,此时打结已完成;步骤5:最后将头端1分开的A股3和B股4纱线合在一起,放置在头端1纱团与尾端2纱团相连接的地方压住。进一步地,所述的A股3和B股4各占头端1纱线的二分之一。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1中将纱线拔出纱团20cm,且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2纱团内圈中并剩余10cm在外。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2中在尾端2纱线距纱团10cm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本专利技术适用于玻璃纤维合股无捻粗纱纱团之间连接,通过这种连接方式能将独立的纱团连接起来,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在前一纱团使用完成后不需要停机更换纱团,能通过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方式让一个纱团使用完成后衔接到另一个纱团,且能在衔接后自动分散开。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专利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所述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改动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相邻的两纱团的头端(1)和尾端(2),尾端(2)纱线拔出距离纱团15~25cm处,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2)纱团内圈中并剩余5~15cm在外;步骤2:在尾端(2)纱线距纱团5~15cm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将尾端(2)纱线与头端(1)纱线放于一侧呈并行状态;步骤3:将头端(1)纱线分为A股(3)和B股(4),将其中B股(4)再次对半分开形成C股(5)和D股(6),将C股(5)纱线和D股(6)纱线分别从尾端(2)纱线两侧穿过并重新合为一股,将合为一股的纱线旋转并从环中下侧往上穿入并拉紧;步骤4:将步骤3中合为一股的纱线的末端多余的纱线割断使其与头端(1)纱线的A股(3)对齐,此时打结已完成;步骤5:最后将头端(1)分开的A股(3)和B股(4)纱线合在一起,放置在头端(1)纱团与尾端(2)纱团相连接的地方压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纤纱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相邻的两纱团的头端(1)和尾端(2),尾端(2)纱线拔出距离纱团15~25cm处,手工缠绕数圈后,将其放入尾端(2)纱团内圈中并剩余5~15cm在外;步骤2:在尾端(2)纱线距纱团5~15cm处确立第一结点位置,将尾端(2)纱线与头端(1)纱线放于一侧呈并行状态;步骤3:将头端(1)纱线分为A股(3)和B股(4),将其中B股(4)再次对半分开形成C股(5)和D股(6),将C股(5)纱线和D股(6)纱线分别从尾端(2)纱线两侧穿过并重新合为一股,将合为一股的纱线旋转并从环中下侧往上穿入并拉紧;步骤4:将步骤3中合为一股的纱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耀华杜家奎曾明泽白兰兴晏峻魏冬罗美中
申请(专利权)人:巨石集团成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