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纱线打结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96772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4 2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纱线打结方法,将二号纱线架在一号纱线的上侧;沿着二号纱线的长度方向进行切割;将一号纱线置于二号纱线上切割部和二号纱线下切割部之间;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架在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的上侧;使一号纱线架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的上侧;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穿过环孔;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绕过二号纱线;拉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将二号纱线上切割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和一号纱线尾端合并为一股组合纱线;将一号纱线对半分开;将组合纱线的一端穿过开口;将组合纱线的一端穿过内圈;将组合纱线的一端拉紧。本发明专利技术打结方法使得纱团之间首尾相连,满足连续生产需要,且连接的结头会自动分散开,不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和成品品质。

A method of yarn kno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yarn knot method, which takes No. two yarn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first yarn; cuts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No. two yarn; puts No. 1 yarn between the top of two yarn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No. two yarn; makes the lower part of the No. two yarns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cutting section on the No. two yarn; so that the first yarn is made. The rack is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two yarn; make the No. two yarn lower cutting section through the ring hole; make the No. two yarn lower cutting section bypassing the No. two yarn; pull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No. two yarn; combine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No. two yarn, the lower part of the No. two yarn and the end of the No. 1 yarn into a combined yarn; half of the yarn will be half divided. One end of the combined yarn passes through the opening; one end of the composite yarn passes through the inner ring; and one end of the combined yarn is pulled tightly. The binding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enables the first and the end of the yarn to be connec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continuous production, and the knot head of the connection will be automatically dispersed, without affecting the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finished pro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纱线打结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纱线打结方法,尤其适用于玻璃纤维合股无捻粗纱纱团之间连接。
技术介绍
目前,整托包装的玻璃纤维合股无捻粗纱每个纱团之间采用各自独立无连接的包装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前一纱团使用完之后需要停机来连接下一个纱团才能继续生产,极大影响玻璃纤维纱的使用效率,已无法满足自动化高效率生产的需要。将两个纱团首尾相连可适用于连续生产的需要,但由于玻璃纤维纱的特性,普通方式打结会出现结头大、无法自动分散开的问题。有鉴于此,在公开号为CN105970706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纤维绳快速连接件及连接方法,连接件包括螺栓紧固件、弹性紧固件、滑动键、连接体,连接体为筒状体,内壁中部位置设有内圆台阶,内圆台阶的直径与纤维绳的外径相等,连接体的一端设有内螺纹,内螺纹连接螺旋紧固件的外螺纹,连接体的另一端设有与纤维绳套的编制股数等量的孔;用于生产索具,插编一个纤维绳套,弹性紧固件先被拉紧,并随纤维绳套的压紧,摩擦力逐渐放大。上述对比文件存在结头大、无法自动分散开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的纱线打结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纱线打结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将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所述一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一号纱线头端和一号纱线尾端,所述二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二号纱线头端和二号纱线尾端,所述纱线打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将二号纱线架在一号纱线的上侧,使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呈交叉状态,并从二号纱线尾端开始在二号纱线上量取一段;第二步:沿着二号纱线的长度方向,对在二号纱线上量取的一段进行切割,形成二号纱线上切割部和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第三步:将一号纱线置于二号纱线上切割部和二号纱线下切割部之间,使二号纱线上切割部架在一号纱线的上侧,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架在一号纱线的下侧,并形成环孔;第四步:拉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架在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的上侧,确定第一结点位置;第五步:拉动一号纱线尾端,并使一号纱线架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的上侧;第六步:拉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绕过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第七步:拉动绕过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的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穿过环孔;第八步:拉动穿过环孔的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绕过二号纱线;第九步:拉动绕过二号纱线的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沿着二号纱线上切割部进行旋转,同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架在一号纱线的上侧,确定第一结点;第十步:沿着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的长度方向,拉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第十一步:将二号纱线上切割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和一号纱线尾端拉紧合并为一股组合纱线;第十二步:沿着组合纱线的长度方向,拉动一号纱线头端;第十三步:将一号纱线分开,形成开口;第十四步:将组合纱线的一端穿过开口,同时一号纱线与组合纱线形成内圈;第十五步:将穿过开口的组合纱线的一端穿过内圈;第十六步:将组合纱线的一端拉紧,并使组合纱线的一端与一号纱线头端齐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步中,在二号纱线上量取一段的距离为20cm以上,优选为30cm以上;以方便打结且结头不会松开散乱即可,若小于20cm则不易操作也会导致结头松散开。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步中,二号纱线上切割部和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的长度相等,且均为10cm以上,优选为20cm以上;以方便打结且结头不会松开散乱即可,若小于10cm则不易操作也会导致结头松散开。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步中,在二号纱线的端面沿着二号纱线的长度方向,对二号纱线进行对半切割。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步中,第一结点在第一结点位置上,二号纱线尾端与第一结点位置之间的距离为10cm以上,优选为20cm以上;以方便打结且结头不会松开散乱即可,若小于10cm则不易操作也会导致结头松散开。进一步地,所述第十三步中,开口靠近一号纱线头端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步中,优选为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呈十字架交叉状态。进一步地,所述第十三步中,优选为将一号纱线对半分开,且所述的对半并不做严格要求,约一半即可。进一步地,所述一号纱线表示从一号纱团引出的纱线,二号纱线表示从二号纱团引出的纱线。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使得纱团之间首尾相连,满足连续生产需要,且连接的结头会自动分散开,不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和成品品质,适用于工业化实际生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示意图。图中:A-一号纱线、B-二号纱线、A1-一号纱线头端、A2-一号纱线尾端、A3-组合纱线、A4-开口、A5-内圈、B1-二号纱线头端、B2-二号纱线尾端、B21-二号纱线上切割部、B22-二号纱线下切割部、B3-环孔、B4-第一结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16所示,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若用引用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实施例中的纱线打结方法,用于将一号纱线A和二号纱线B打结,一号纱线A的两端分别为一号纱线头端A1和一号纱线尾端A2,二号纱线B的两端分别为二号纱线头端B1和二号纱线尾端B2,所述的纱线打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将二号纱线B架在一号纱线A的上侧,使一号纱线A和二号纱线B呈十字架交叉状态,并从二号纱线尾端B2开始在二号纱线B上量取一段的距离为20cm以上,本实施例为30cm(如图1所示);第二步:沿着二号纱线B的长度方向,对在二号纱线B上量取的一段进行切割,形成二号纱线上切割部B21和二号纱线下切割部B22;二号纱线上切割部B21和二号纱线下切割部B22的长度相等为10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纱线打结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将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所述一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一号纱线头端和一号纱线尾端,所述二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二号纱线头端和二号纱线尾端,所述纱线打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将二号纱线架在一号纱线的上侧,使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呈交叉状态,并从二号纱线尾端开始在二号纱线上量取一段;第二步:沿着二号纱线的长度方向,对在二号纱线上量取的一段进行切割,形成二号纱线上切割部和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第三步:将一号纱线置于二号纱线上切割部和二号纱线下切割部之间,使二号纱线上切割部架在一号纱线的上侧,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架在一号纱线的下侧,并形成环孔;第四步:拉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架在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的上侧,确定第一结点位置;第五步:拉动一号纱线尾端,并使一号纱线架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的上侧;第六步:拉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绕过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第七步:拉动绕过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的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穿过环孔;第八步:拉动穿过环孔的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绕过二号纱线;第九步:拉动绕过二号纱线的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沿着二号纱线上切割部进行旋转,同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架在一号纱线的上侧,确定第一结点;第十步:沿着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的长度方向,拉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第十一步:将二号纱线上切割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和一号纱线尾端拉紧合并为一股组合纱线;第十二步:沿着组合纱线的长度方向,拉动一号纱线头端;第十三步:将一号纱线分开,形成开口;第十四步:将组合纱线的一端穿过开口,同时一号纱线与组合纱线形成内圈;第十五步:将穿过开口的组合纱线的一端穿过内圈;第十六步:将组合纱线的一端拉紧,并使组合纱线的一端与一号纱线头端齐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纱线打结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将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所述一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一号纱线头端和一号纱线尾端,所述二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二号纱线头端和二号纱线尾端,所述纱线打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将二号纱线架在一号纱线的上侧,使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呈交叉状态,并从二号纱线尾端开始在二号纱线上量取一段;第二步:沿着二号纱线的长度方向,对在二号纱线上量取的一段进行切割,形成二号纱线上切割部和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第三步:将一号纱线置于二号纱线上切割部和二号纱线下切割部之间,使二号纱线上切割部架在一号纱线的上侧,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架在一号纱线的下侧,并形成环孔;第四步:拉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架在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的上侧,确定第一结点位置;第五步:拉动一号纱线尾端,并使一号纱线架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的上侧;第六步:拉动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绕过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第七步:拉动绕过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的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穿过环孔;第八步:拉动穿过环孔的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绕过二号纱线;第九步:拉动绕过二号纱线的二号纱线下切割部,并使二号纱线沿着二号纱线上切割部进行旋转,同时使二号纱线下切割部架在一号纱线的上侧,确定第一结点;第十步:沿着二号纱线上切割部的长度方向,拉动二号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建春马明锋
申请(专利权)人:巨石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