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纱线打结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9676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4 2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纱线打结方法,适用于纱线之间的连接。包括如下步骤:从一号纱线尾端开始在一号纱线上量取一段;将一号纱线架在二号纱线的上侧;在一号纱线上有第一结点位置;使二号纱线头端以一号纱线为中心轴旋转;将一号纱线头端穿过开口;使一号纱线头端与二号纱线头端齐平,此时确定第一结点;将二号纱线尾端置于二号纱线的下侧,并旋转形成拉环;将合并后的一号纱线头端与二号纱线头端一起从拉环的下侧向上穿入并拉紧,此时确定第二结点;将第一结点和第二结点放置在二号纱线尾端的内圈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纱线打结方法使得纱团之间首尾相连,满足连续生产需要,且连接的结头会自动分散开,不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和成品品质。

A method of yarn kno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yarn tying method, which is suitable for connection between yarns. Include the following steps: take one of the first yarns from the end of the first yarn; put the number one yarn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No. two yarn; have the first node position on the No. 1 yarn; make the No. 1 yarn at the head end of the No. 1 yarn at the center axis; pass the first end of the first yarn to the opening; make the first end of the first yarn and the number two yarn. At this point, the first node is determined; the end of the No. two yarn is placed on the lower side of the No. two yarn and rotates to form a pull ring; the first end of the combined yarn and the head end of the No. two yarn are put up and tightened up with the head end of the two yarn together to determine the second node at this time; the first and second nodes are placed in the number two yarn. In the inner ring of the tail end. The yarn knot method makes the yarn group first and the tail connected, meets the continuous production needs, and the connection head will automatically disperse, without affecting the product performanc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finished pro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纱线打结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纱线打结方法,适用于纱线之间的连接,尤其适用于玻璃纤维合股无捻粗纱纱团之间的连接。
技术介绍
目前,整托包装的玻璃纤维合股无捻粗纱每个纱团之间采用各自独立无连接的包装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前一纱团使用完之后需要停机来连接下一个纱团才能继续生产,极大影响玻璃纤维纱的使用效率,已无法满足自动化高效率生产的需要。将两个纱团首尾相连可满足连续生产的需要,但由于玻璃纤维纱线的特性,普通方式打结会出现结头大、无法自动分散开的问题,不利于工业化实际生产。有鉴于此,在公开号为CN105179596A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三套多锁结及打结方法,专利技术的方案为:先打一个单结,在未拉紧的单结内,将套杆顺一侧绳的方向穿入其中,让另一侧绳线顺原向合围套杆,绕套杆360°,判断并记忆其旋向,或将顺套杆一侧绳线反向绕套杆360°;再将顺套杆后背向的绳条向外拉出成一绳圈,按所记忆的旋向,转动所拉的绳圈180°再折转90°~180°回穿挂在套杆上,上述对比文件公开的打结方法存在结头大、无法自动分散开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操作简便、利于工业化使用的纱线打结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纱线打结方法,其特点在于:用于将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所述一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一号纱线尾端和一号纱线头端,所述二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二号纱线尾端和二号纱线头端,所述纱线打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从一号纱线尾端开始在一号纱线上量取一段;第二步:将一号纱线架在二号纱线的上侧,此时一号纱线与二号纱线呈交叉状态;第三步:在一号纱线上有第一结点位置;第四步:使二号纱线头端以一号纱线为中心轴旋转,与此同时将一号纱线对半分开,形成开口;第五步:将一号纱线头端穿过开口,同时将一号纱线头端与二号纱线头端拉紧合并在一起;第六步:使一号纱线头端与二号纱线头端齐平,此时确定第一结点,第一结点在第一结点位置上;第七步:将二号纱线尾端置于二号纱线的下侧,并旋转形成拉环;第八步:将合并后的一号纱线头端与二号纱线头端一起从拉环的下侧向上穿入并拉紧,此时确定第二结点;第九步:将第一结点和第二结点放置在二号纱线尾端的内圈中,所述第一步到第九步依次完成,第一步到第九步为一个完整的打结过程。该方法可以使前一纱团用完之后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纱团,且不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步中,从一号纱线尾端开始在一号纱线上量取一段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cm,具体以手工打结可操作为准。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步中,第一结点位置与一号纱线尾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cm。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步中,旋转的角度为180°。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步中,沿着一号纱线的长度方向将一号纱线从中间的位置对半分开,形成开口,所述开口位于一号纱线尾端的一侧。所述沿着一号纱线长度方向将一号纱线从中间的位置对半分开,所述的对半大约为纱线的一半即可,并不做严格要求。进一步地,所述一号纱线表示从一号纱团引出的纱线,二号纱线表示从二号纱团引出的纱线;一号纱线尾端表示从一号纱团引出的纱线靠近一号纱团的一端,一号纱线头端表示从一号纱团引出的纱线切断的一端;二号纱线尾端表示从二号纱团引出的纱线靠近二号纱团的一端,二号纱线头端表示从二号纱团引出的纱线切断的一端。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使得纱团之间首尾相连,满足连续生产需要,且连接的结头会自动分散开,不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和成品品质。有利于工业化连续生产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号纱线与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号纱线与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号纱线与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号纱线与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号纱线与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号纱线与二号纱线打结过程的示意图。标号说明:B-一号纱线、A-二号纱线、B1-一号纱线尾端、B2-一号纱线头端、B3-开口、B4-第一结点、A1-二号纱线尾端、A2-二号纱线头端、A3-拉环、A4-第二结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6所示,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若用引用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纱线打结方法,用于将一号纱线B和二号纱线A打结,一号纱线B的两端分别为一号纱线尾端B1和一号纱线头端B2,二号纱线A的两端分别为二号纱线尾端A1和二号纱线头端A2,本实施例中的纱线打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从一号纱线尾端B1开始在一号纱线B上量取一段;作为优选从一号纱线尾端B1开始在一号纱线B上量取一段的距离为10cm或10cm以上,具体是指从一号纱团拉出的一号纱线尾端B1与一号纱团之间的距离,以便于手工打结操作为宜。实际操作中一般远大于10CM(如图1所示);第二步:将一号纱线B架在二号纱线A的上侧,此时一号纱线B与二号纱线A呈交叉状态(如图1所示);第三步:在一号纱线B上有第一结点位置;作为优选第一结点B4位置与一号纱线尾端B1之间的距离为0cm及以上,当第一结点B4位置挨着一号纱团时,第一结点B4位置与一号纱线尾端B1之间的距离为0cm(如图2所示);第四步:使二号纱线头端A2以一号纱线B为中心轴旋转180°,与此同时将一号纱线B对半分开,形成开口B3(如图3所示);第五步:将一号纱线头端B2穿过开口B3,同时将一号纱线头端B2与二号纱线头端A2拉紧合并在一起(如图4所示);第六步:使一号纱线头端B2与二号纱线头端A2齐平,此时确定第一结点B4,第一结点B4在第一结点位置上(如图4所示);第七步:将二号纱线尾端A1置于二号纱线A的下侧,并旋转形成拉环A3(如图5所示);第八步:将合并后的一号纱线头端B2与二号纱线头端A2一起从拉环A3的下侧向上穿入并拉紧,此时确定第二结点A4(如图6所示);第九步:将第一结点B4和第二结点A4放置在二号纱线尾端A1的内圈中,第一步到第九步依次完成,第一步到第九步为一个完整的打结过程。本实施例中的第四步,作为优选沿着一号纱线B的长度方向将一号纱线B从中间位置对半分开,形成开口B3,开口B3位于一号纱线尾端B1的一侧。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专利技术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专利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纱线打结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将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所述一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一号纱线尾端和一号纱线头端,所述二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二号纱线尾端和二号纱线头端,所述纱线打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从一号纱线尾端开始在一号纱线上量取一段;第二步:将一号纱线架在二号纱线的上侧,此时一号纱线与二号纱线呈交叉状态;第三步:在一号纱线上有第一结点位置;第四步:使二号纱线头端以一号纱线为中心轴旋转,与此同时将一号纱线对半分开,形成开口;第五步:将一号纱线头端穿过开口,同时将一号纱线头端与二号纱线头端拉紧合并在一起;第六步:使一号纱线头端与二号纱线头端齐平,此时确定第一结点,第一结点在第一结点位置上;第七步:将二号纱线尾端置于二号纱线的下侧,并旋转形成拉环;第八步:将合并后的一号纱线头端与二号纱线头端一起从拉环的下侧向上穿入并拉紧,此时确定第二结点;第九步:将第一结点和第二结点放置在二号纱线尾端的内圈中,所述第一步到第九步依次完成,第一步到第九步为一个完整的打结过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纱线打结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将一号纱线和二号纱线打结,所述一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一号纱线尾端和一号纱线头端,所述二号纱线的两端分别为二号纱线尾端和二号纱线头端,所述纱线打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从一号纱线尾端开始在一号纱线上量取一段;第二步:将一号纱线架在二号纱线的上侧,此时一号纱线与二号纱线呈交叉状态;第三步:在一号纱线上有第一结点位置;第四步:使二号纱线头端以一号纱线为中心轴旋转,与此同时将一号纱线对半分开,形成开口;第五步:将一号纱线头端穿过开口,同时将一号纱线头端与二号纱线头端拉紧合并在一起;第六步:使一号纱线头端与二号纱线头端齐平,此时确定第一结点,第一结点在第一结点位置上;第七步:将二号纱线尾端置于二号纱线的下侧,并旋转形成拉环;第八步:将合并后的一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建春马明锋
申请(专利权)人:巨石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