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电源装置及电动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2942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车辆用电源装置的高度且防止电气设备的沾水的车辆用电源装置及具备车辆用电源装置的电动车辆。车辆用电源装置(1)具备:蓄电池壳体(2);蓄电池(3),其配设于蓄电池壳体(2)内;第一电气设备(4),其配设于蓄电池壳体(2)内且至少与蓄电池(3)连接;以及蓄电池冷却回路,其通过使制冷剂在配管中流通而至少对蓄电池(3)进行冷却。第一电气设备(4)的下表面位于比蓄电池(3)的上表面低且比在配管中流通的制冷剂积存于蓄电池壳体(2)内的状态下的制冷剂的液面(SF)高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电源装置及电动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于电动机动车、混合动力机动车等电动车辆的车辆用电源装置及具备该车辆用电源装置的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在日本国特开2015-107728号公报中公开有在基台的上表面配置蓄电池、与蓄电池连接的接线板等电气设备且使制冷剂(冷却液)在配管中流通来对蓄电池进行冷却的结构(车辆用电源装置)。另外,在日本国特开2015-107728号公报中公开有将包括蓄电池及电气设备的车辆用电源装置配置于底板的下方的情况。然而,在车辆用电源装置中,有时将蓄电池及电气设备收纳于同一壳体(蓄电池壳体)。在这样的结构中,配管的一部分配设于蓄电池壳体内。因此,假设在维护时作业者弄错作业顺序而在排出制冷剂之前将配管分解了的情况下,配管内的制冷剂被错误地向蓄电池壳体内放出,制冷剂积存于蓄电池壳体内,由此存在蓄电池壳体内的电气设备沾水而电气设备中产生不良情况的可能性。另外,若仅考虑防止电气设备的沾水而将电气设备配置于壳体内,则存在车辆用电源装置的高度增加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车辆的车室空间有时减少而不优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车辆用电源装置的高度且防止电气设备的沾水的车辆用电源装置及具备车辆用电源装置的电动车辆。(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涉及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配设于底板的下方,具备:蓄电池壳体;蓄电池,其配设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第一电气设备,其配设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且至少与所述蓄电池连接;以及蓄电池冷却回路,其通过使制冷剂在配管中流通而至少对所述蓄电池进行冷却,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蓄电池的上表面低且比在所述配管中流通的所述制冷剂积存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的状态下的所述制冷剂的液面高的位置。(2)在上述车辆用电源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辆用电源装置具备第二电气设备,该第二电气设备配设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且至少与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二电气设备以实施了防水处理的状态配设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下表面与所述蓄电池壳体的底部的间隙。(3)在上述车辆用电源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池冷却回路构成为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蓄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气设备顺次流通。(4)在上述车辆用电源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蓄电池冷却回路具备:主流路,其使所述制冷剂向所述蓄电池及所述第二电气设备这两方流通;迂回流路,其在比所述蓄电池及所述第二电气设备靠所述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从所述主流路分支,使所述制冷剂与向所述蓄电池流通相比优先地向所述第二电气设备流通;以及切换阀,其将所述制冷剂的流动向所述主流路及所述迂回流路中的任一方切换。(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案的电动车辆具备:上述车辆用电源装置;以及配设于所述车辆用电源装置的上方的底板,所述底板中的配设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上方的部位构成乘客的放脚空间。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上述(1)的结构,即便蓄电池冷却回路的配管内的制冷剂被错误地向蓄电池壳体内放出而积存于蓄电池壳体内,第一电气设备也位于比积存于蓄电池壳体内的制冷剂的液面高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第一电气设备的沾水。另外,通过使第一电气设备的下表面位于比蓄电池的上表面低的位置,从而与将第一电气设备载置于蓄电池的上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车辆用电源装置的高度。因此,能够将车辆用电源装置的高度抑制得低且防止第一电气设备的沾水。根据上述(2)的结构,第一电气设备与蓄电池壳体的底部的间隙被有效利用于第二电气设备的配置。因此,即便配设于蓄电池壳体内的电气设备的数量增加,也能够抑制车辆用电源装置的大型化。另外,第二电气设备被实施了防水处理,因此即便第二电气设备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比积存于蓄电池壳体内的制冷剂的液面低的位置,也能够防止第二电气设备中产生不良情况。根据上述(3)的结构,能够与第二电气设备相比优先地对蓄电池进行冷却。尤其是在蓄电池的耐热性比第二电气设备差的情况(蓄电池的管理温度比第二电气设备低的情况)下,能够不受第二电气设备的温度的影响而可靠地对耐热性差的蓄电池进行冷却。根据上述(4)的结构,能够选择性地对蓄电池进行冷却。例如在蓄电池及第二电气设备进行动作的状态下,在蓄电池的温度受到周围的环境(例如寒冷地区)等影响而低的情况下,使蓄电池冷却回路的制冷剂向迂回流路流通,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对第二电气设备进行冷却。另外,也能够将蓄电池加热到适当的温度。另一方面,在蓄电池的温度高的情况下,使蓄电池冷却回路的制冷剂向主流路流通,由此能够对蓄电池及第二电气设备这两方进行冷却。根据上述(5)的结构,将位于在车辆用电源装置中高度位置被抑制得低的第一电气设备的上方的底板的部位作为乘客的放脚空间而有效利用,由此能够抑制放脚空间上的车室空间的高度尺寸的减少。即,能够抑制底板上的车室空间的减少(尤其是车室空间的高度尺寸的减少)。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电源装置的电动车辆的简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2的沿着III-III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2的沿着IV-IV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4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搭载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电源装置1的车辆V(电动车辆V)是由行驶用马达(旋转电机)101驱动的电动机动车。但是,车辆V也可以是例如通过发动机(内燃机)及行驶用马达101的并用来驱动的混合动力机动车等。在图1-图4中,箭头FR表示车辆V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V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V的左侧方。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电源装置1配设在形成车室的地板面的车辆V的底板110的下方。车辆用电源装置1具备蓄电池壳体2、蓄电池3、接线板(第一电气设备)4及蓄电池冷却回路5。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电源装置1还具备DC-DC转换器(第二电气设备)6。另外,车辆用电源装置1还具备充电器7。在蓄电池壳体2内除了配设有蓄电池3、接线板4以外,还配设有蓄电池冷却回路5的一部分(例如图2所示的配管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池壳体2内还配设有DC-DC转换器6。蓄电池壳体2的具体结构可以是任意结构。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体2具备底部板11和罩12。底部板11主要构成蓄电池壳体2的底部。在底部板11上搭载有蓄电池3、接线板4、DC-DC转换器6。底部板11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单纯的板形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有底的箱形状。罩12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有底的箱形状,主要构成蓄电池壳体2的上部和侧部。在构成蓄电池壳体2的上部的罩12的部位形成有与在底部板11上配设的蓄电池3、接线板4等各部件的高度对应的凹凸。底部板11与罩12的对合部分经由沿着底部板11的周缘部分延伸的环状的密封构件13而密封。蓄电池3例如可以为一个,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多个。如图1-图3所示,多个蓄电池3包括配设于蓄电池壳体2的后部(位于车辆V的后方侧的部位)的后部蓄电池3A和配设于蓄电池壳体2的前部(位于车辆V的前方侧的部位)的前部蓄电池3B。后部蓄电池3A与前部蓄电池3B在车辆V的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设。具体而言,后部蓄电池3A配设于车辆V的后部座位111的下方。另外,前部蓄电池3B配设于车辆V的前部座位112的下方。后部蓄电池3A例如可以配设于蓄电池壳体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配设于底板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电源装置具备:蓄电池壳体;蓄电池,其配设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第一电气设备,其配设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且至少与所述蓄电池连接;以及蓄电池冷却回路,其通过使制冷剂在配管中流通而至少对所述蓄电池进行冷却,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蓄电池的上表面低且比在所述配管中流通的所述制冷剂积存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的状态下的所述制冷剂的液面高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31 JP 2017-1085091.一种车辆用电源装置,其配设于底板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电源装置具备:蓄电池壳体;蓄电池,其配设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第一电气设备,其配设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且至少与所述蓄电池连接;以及蓄电池冷却回路,其通过使制冷剂在配管中流通而至少对所述蓄电池进行冷却,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蓄电池的上表面低且比在所述配管中流通的所述制冷剂积存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的状态下的所述制冷剂的液面高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电源装置,其中,所述车辆用电源装置具备第二电气设备,该第二电气设备配设于所述蓄电池壳体内且至少与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二电气设备以实施了防水处理的状态配设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的下表面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洋辅吉井正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