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8196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安全设计领域,提供一种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作为新增零部件,设置在纵梁与上边梁之间的位置,能够增加错位角交汇处(折弯上翘位置)纵梁的抗弯强度,抑制纵梁前部出现上下折弯现象,能够实现纵梁前段有效地压溃变形,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安全设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汽车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有以下三类设计:即纵梁前段和中段比较平直的类型,以及前段平直中段为驯鹿角类型,上述两者设计比较有利于纵梁前段及中段充分压溃变形吸收碰撞能量,而第三种类型的车型其纵梁前部与中部出现上下错位(存在角度),纵梁前部出现折弯上翘的现象,容易导致纵梁在角度交汇处出现折弯,从而不能够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因此需要在碰撞安全性能上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在碰撞过程中可以有效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减少由于纵梁整体上翘而导致的前围板出现大变形的风险。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设置在纵梁前部,并与上边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装置构造为中空的盒状结构,并具有朝向纵梁前部敞开的开口,通过开口边缘固定到所述纵梁前部,所述盒状结构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电控安装支架的螺栓连接孔。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盒状结构设置有翻边,在翻边位置分别与纵梁前部和上边梁点焊固定。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盒状结构整体成六面体结构。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盒状结构具有三角状的型腔体结构,其宽度b、高度h、上部长度I1、下部长度I2满足:b≥50mm,h≥60mm,I1≥30mm,I2≥100mm。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盒状结构为钣金件,料厚为1.2mm以上,材料屈服强度为280MPa以上。由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支撑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增加的盒状支撑结构来增加角交汇处纵梁的抗弯强度,增加其抗弯效果,从而能够有效抑制纵梁前部出现上下折弯现象,能够实现纵梁前段有效地压溃变形,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解决纵梁前部上下错位情况下的碰撞安全性能,能够实现纵梁前段及中段的压溃变形,避免出现折弯上翘现象,能够使得纵梁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减少前围板的变形量,增加乘员舱的刚性,进而提高乘员舱的安全性,有效保护乘员安全。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技术主题的一部分。另外,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所有组合都被视为本公开的技术主题的一部分。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技术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技术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技术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附图说明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的安装整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结构中去除电控安装支架后的整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的安装位置局部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的几何尺寸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如下。在本公开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各方面,附图中示出了许多说明的实施例。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必定意在包括本技术的所有方面。应当理解,上面介绍的多种构思和实施例,以及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那些构思和实施方式可以以很多方式中任意一种来实施,这是因为本技术所公开的构思和实施例并不限于任何实施方式。另外,本技术公开的一些方面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本技术公开的其他方面的任何适当组合来使用。结合图1-图5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公开,提出一种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5,作为新增零部件,设置在在纵梁1与上边梁2之间的位置,能够增加错位角交汇处(折弯上翘位置)纵梁的抗弯强度,抑制纵梁前部出现上下折弯现象,能够实现纵梁前段有效地压溃变形,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由于车身纵梁前部存在上下错位情况,属于非常规车身纵梁,容易导致纵梁在角交汇处出现折弯,从而不能够很好地吸收碰撞能量。通常的设计目标是纵梁前部要充分吸收碰撞能量,通过的方式为纵梁前段压溃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当纵梁前部在角交汇处出现折弯,而这种折弯直接改变碰撞力传递,导致碰撞力向上,从而加大纵梁中后段的上翘现象,进而整个纵梁只能通过折弯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而折弯变形吸收的碰撞能量相对于压溃变形来说,其吸收的碰撞能量较小,从而导致前围板的变形量大为增加,而碰撞安全设计的目标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前围板的变形量,增加整个乘员舱的刚性,进而才能保护乘员舱内部乘员的安全性。结合图2-图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前述支撑装置5,设置在纵梁1的前部,并与上边梁2固定连接,如图4、5,支撑装置5构造为中空的盒状结构,并具有朝向纵梁1前部敞开的开口,通过开口边缘固定到所述纵梁前部,盒状结构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电控安装支架4的螺栓连接孔52。由此,解决纵梁前部上下错位情况下的碰撞安全性能问题,能够实现纵梁前段及中段的压溃变形,避免出现折弯上翘现象,能够使得纵梁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减少前围板的变形量,增加乘员舱的刚性,进而提高乘员舱的安全性,有效保护乘员安全。图1中,标号3表示汽车前围板。优选地,如图4,盒状结构设置有翻边51,在翻边位置分别与纵梁前部和上边梁点焊固定,能够增加角交汇处纵梁的抗弯强度。图中,标号6表示焊点。在一些例子中,支撑装置5的盒状结构整体成六面体结构。在另一些例子中,如图4,盒状结构具有“◤”三角状的型腔体结构,并且其有宽度b、高度h、上下长度l1和l2的要求,增加其抗弯效果,从而能够有效抑制纵梁前部出现上下折弯现象,能够实现纵梁前段有效地压溃变形,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支撑装置5可以是通过多个面板焊接连接而成的盒状结构,朝向纵梁1前部敞开。在一些例子中,点焊焊接时,盒状结构位于纵梁前段的位置没有完全焊接在一起,也不需要全部焊接在一起。在一些具体的例子中,宽度b、高度h、上部长度I1、下部长度I2满足:b≥50mm,h≥60mm,I1≥30mm,I2≥100mm。在具体的实施例,我们可以将盒状结构做成钣金件,料厚为1.2mm以上,材料屈服强度为280MPa以上,实现有效的压溃变形和吸能。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支撑装置通过盒状支撑结构来增加角交汇处纵梁的抗弯强度,增加其抗弯效果,从而能够有效抑制纵梁前部出现上下折弯现象,能够实现纵梁前段有效地压溃变形,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解决纵梁前部上下错位情况下的碰撞安全性能,能够实现纵梁前段及中段的压溃变形,避免出现折弯上翘现象,能够使得纵梁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减少前围板的变形量,增加乘员舱的刚性,进而提高乘员舱的安全性,有效保护乘员安全。同时,本技术既能解决纵梁折弯上翘的安全问题,还能为新能源汽车电控安装支架提供安装点,简单易行,不额外增加其他工艺,实施方便。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所属
中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设置在纵梁前部,并与上边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装置构造为中空的盒状结构,并具有朝向纵梁前部敞开的开口,通过开口边缘固定到所述纵梁前部,所述盒状结构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电控安装支架的螺栓连接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设置在纵梁前部,并与上边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装置构造为中空的盒状结构,并具有朝向纵梁前部敞开的开口,通过开口边缘固定到所述纵梁前部,所述盒状结构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电控安装支架的螺栓连接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制纵梁前部上下折弯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状结构设置有翻边,在翻边位置分别与纵梁前部和上边梁点焊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制纵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海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敏安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