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6209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该铺面结构自顶层向下依次为由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的排水沥青面层、具有渗水功能的第一粘结层、由水泥稳定碎石构成的第一透水基层、由级配碎石构成的第二透水基层,以及土基,所述排水沥青面层为单层或多层结构,所述第一粘结层、第一透水基层和第二透水基层的总厚度与所述排水沥青面层的厚度之比为20~65:8~15,所述第一透水基层和第二透水基层的厚度比为2~7:3~7,所述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的两侧各设有一条排水沟。该铺面结构能够迅速排离路面表面的积水,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进一步保障行车安全,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
本技术属于道路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
技术介绍
在城市建设中,许多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公园等都倾向于采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石板材或水泥彩砖等不透水材料进行铺装,从而形成了封闭地表。封闭地表虽然可以改善交通、道路状况和美化环境,但也对城市生态和气候环境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封闭地表造成的不透水路面不仅缺乏对地表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而且雨后路面水分快速蒸发,空气湿度大,使人感到闷热难耐,而后又异常干燥,从而产生气象学上的城市“热岛效应”。封闭地表还会造成地下水不会通过雨水进行有效补充,造成地下水位过低,城市水资源缺乏。然而,建立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不仅可以有效的排走路面的积水,进一步加大行车安全,同时也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和气候环境,使水资源得到有效补充。因此,建立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是城市道路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以减少路面积水,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进一步保障行车安全。(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其自顶层向下依次为由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的排水沥青面层、具有渗水功能的第一粘结层、由水泥稳定碎石构成的第一透水基层、由级配碎石构成的第二透水基层,以及土基,所述排水沥青面层为单层或多层结构,所述第一粘结层、第一透水基层和第二透水基层的总厚度与所述排水沥青面层的厚度之比为20~65:8~15,所述第一透水基层和第二透水基层的厚度比为2~7:3~7,所述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的两侧各设有一条排水沟。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述的排水沥青混合料、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等以及下述的所有材料均为现有的材料,本技术是将现有的材料合理应用于不同的道路层,但未对现有材料做出改进。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沥青面层包括排水沥青上面层和排水沥青下面层。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沥青上面层和排水沥青下面层之间设有具有渗水功能的第二粘结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粘结层由橡胶改性乳化沥青构成,所述橡胶改性乳化沥青的洒布面积为所述第一透水基层总面积的30%~45%;和/或,所述第二粘结层由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SBS改性乳化沥青以及橡胶改性乳化沥青中的任一种构成,且洒布量为0.1~0.15L/m2。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沥青上面层和排水沥青下面层的厚度比为3~5:6~8。优选的,所述排水沥青上面层和排水沥青下面层的厚度分别为3~5cm和6~8cm。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沥青上面层由PAC-13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和/或,所述排水沥青下面层由PAC-20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沥青上面层的空隙率为17%~23%,渗水系数为3600~6000ml/min,排水沥青上面层的公称最大粒径为9.5mm或13.2mm;和/或,所述排水沥青下面层的空隙率为18%~24%,渗水系数为3600~6200ml/min,排水沥青下面层的公称最大粒径为16mm或19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水基层的空隙率为17%~25%,厚度为10~32cm,公称最大粒径为19mm、26.5mm或31.5mm中的任一种。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水基层的空隙率为18%~22%,厚度为15~32cm,公称最大粒径为26.5mm或31.5mm。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水基层与土基之间设有由土工布构成的反滤层,所述土工布的单位面积质量为200~600g/m2。(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由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的排水沥青面层,并与由水泥稳定碎石构成的第一透水基层和由级配碎石构成的第二透水基层相结合,不仅能够迅速排离路面表面的积水,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进一步保障行车安全,而且能够增大雨天行车的能见度和路面的抗滑性能,同时也具有相当的结构强度,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2、本技术对铺面结构中各层次的结构关系、厚度比或厚度进行了合理设置,在满足路面承载需要的同时,更好地节约了耗材,节省了铺面结构的建设成本,在新型铺面道路结构的建设上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应用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排水沥青上面层;2、第二粘结层;3、排水沥青下面层;4、第一粘结层;5、第一透水基层;6、第二透水基层;7、反滤层;8、土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层”的含义是两层或两层以上;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述的排水沥青混合料、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等以及下述的所有材料均为现有的材料,本技术是将现有的材料合理应用于不同的道路层,但未对现有材料做出改进。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其自顶层向下依次为由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的排水沥青面层、具有渗水功能的第一粘结层4、由水泥稳定碎石构成的第一透水基层5、由级配碎石构成的第二透水基层6、由土工布构成的反滤层7,以及土基8,第一粘结层4、第一透水基层5和第二透水基层6的总厚度与排水沥青面层的厚度之比为4:1,第一透水基层5和第二透水基层6的厚度比为10:9,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的两侧各设有一条排水沟。排水沥青面层包括排水沥青上面层1和排水沥青下面层3,排水沥青上面层1和排水沥青下面层3之间设有具有渗水功能的第二粘结层2。排水沥青上面层1的公称最大粒径为9.5mm,由PAC-13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厚度为4cm,空隙率为21%,渗水系数为5620ml/min;第二粘结层2由橡胶沥青构成,且橡胶沥青的洒布量为0.15L/m2;排水沥青下面层3的公称最大粒径为16mm,由PAC-20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厚度为6cm,空隙率为22%,渗水系数为5940ml/min。第一粘结层4由橡胶改性乳化沥青构成,橡胶改性乳化沥青的洒布面积为第一透水基层5总面积的40%。第一透水基层5的空隙率为20%,厚度为20cm,公称最大粒径为26.5mm。第二透水基层6的空隙率为18%,厚度为18cm,公称最大粒径为31.5mm。构成反滤层7的土工布的单位面积质量为200~600g/m2,排水沟的宽度为30cm,排水沟设置在铺面结构横断面标高较低处。工作中,本实施例铺面结构表面的雨水,一部分渗透到排水沥青下面层3下方,并经渗流流入深层的土基8,再渗入地下,另一部分通过路面横坡排入铺面结构两侧的排水沟。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通过设置由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的排水沥青面层,并与由水泥稳定碎石构成的第一透水基层和由级配碎石构成的第二透水基层相结合,不仅能够迅速排离路面表面的积水,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进一步保障行车安全,而且能够增大雨天行车的能见度和路面的抗滑性能,同时也具有相当的结构强度,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本实施例的铺面结构对各层次的结构关系、厚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自顶层向下依次为由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的排水沥青面层、具有渗水功能的第一粘结层、由水泥稳定碎石构成的第一透水基层、由级配碎石构成的第二透水基层,以及土基,所述排水沥青面层为单层或多层结构,所述第一粘结层、第一透水基层和第二透水基层的总厚度与所述排水沥青面层的厚度之比为20~65:8~15,所述第一透水基层和第二透水基层的厚度比为2~7:3~7,所述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的两侧各设有一条排水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自顶层向下依次为由排水沥青混合料构成的排水沥青面层、具有渗水功能的第一粘结层、由水泥稳定碎石构成的第一透水基层、由级配碎石构成的第二透水基层,以及土基,所述排水沥青面层为单层或多层结构,所述第一粘结层、第一透水基层和第二透水基层的总厚度与所述排水沥青面层的厚度之比为20~65:8~15,所述第一透水基层和第二透水基层的厚度比为2~7:3~7,所述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的两侧各设有一条排水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沥青面层包括排水沥青上面层和排水沥青下面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沥青上面层和排水沥青下面层之间设有具有渗水功能的第二粘结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结层由橡胶改性乳化沥青构成,所述橡胶改性乳化沥青的洒布面积为所述第一透水基层总面积的30%~45%;和/或,所述第二粘结层由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SBS改性乳化沥青以及橡胶改性乳化沥青中的任一种构成,且洒布量为0.1~0.15L/m2。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透性沥青混合料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沥青上面层和排水沥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东伟丁润铎许斌张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