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621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路面结构。该路面结构自底部向上依次设有路基、复合层、具有渗水功能的粘结层、由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构成的面层,路面结构两侧各设有一条暗沟,暗沟位于所述路基和粘结层之间,且底部延伸至路基内部,顶部覆盖有具有渗水功能的盖板,盖板位于所述粘结层下方并与粘结层相贴合;复合层卡设于两条暗沟之间,复合层包括下基层和上基层,暗沟上设有多个排水孔;面层和复合层的厚度比为9~13:31~50。该路面结构不仅可以减少路面积水,进一步保障了行车安全,而且在降雨量较大时还能够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在新型海绵城市的道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应用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路面结构
本技术属于道路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在城市建设中,许多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公园等都倾向于采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石板材或水泥彩砖等不透水材料进行铺装,从而形成了封闭地表。封闭地表虽然可以改善交通、道路状况和美化环境,但也对城市生态和气候环境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封闭地表造成的不透水路面不仅缺乏对地表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而且雨后路面水分快速蒸发,空气湿度大,使人感到闷热难耐,而后又异常干燥,从而产生气象学上的城市“热岛效应”。这一点尤其违背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即对雨水良好的适应和排解能力。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为适应海绵城市的发展,设计合理的透水路面结构,使其有效排走路面积水、加大行车安全,同时改善海绵城市的生态和气候环境,是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路面结构,其自底部向上依次设有路基、复合层、具有渗水功能的粘结层、由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构成的面层,所述路面结构两侧各设有一条暗沟,所述暗沟位于所述路基和粘结层之间,且底部延伸至路基内部,顶部覆盖有具有渗水功能的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粘结层下方并与粘结层相贴合;所述复合层卡设于两条暗沟之间,所述复合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不透水的下基层和具有渗水功能的上基层,所述暗沟在与上基层相接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用于使上基层内的水流入暗沟内的排水孔;所述面层和复合层的厚度比为9~13:31~50。本技术所述的路面结构,其面层、粘结层、上基层均具有透水功能,又兼具透气功能,因而可使雨水快速渗入路面下;由于下基层不透水,因而渗入上基层的水会通过排水孔进入暗沟,进而排出路面;该路面结构不仅可以减少路面积水,进一步保障了行车安全,而且在降雨量较大时还能够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同时,本技术将面层和复合层的厚度比设置为9~13:31~50,不仅可以满足城市道路路面的承载需要,而且更好地节约了耗材,节省了海绵城市道路的建设成本,这一点在新型海绵城市的建设上尤为重要。本技术所述的路面结构,所述面层自下而上依次包括下面层和上面层,所述上面层和下面层的厚度比为3~5:6~8。其中,所述下面层的厚度为6~8cm;和/或,所述上面层的厚度为3~5cm。进一步的,所述下面层的空隙率为18%~25%,渗水系数大于3600ml/min,优选为3800~6000ml/min;和/或,所述上面层的空隙率为17%~23%,渗水系数大于3600ml/min,优选为3800~5620ml/min。技术所述的路面结构,所述上基层和下基层之间还设有防水层。其中,上基层、防水层和下基层的厚度比为15~30:0.1~0.5:16~20。进一步的,所述上基层厚度为15~30cm;和/或,所述防水层厚度为1~5mm;和/或,所述下基层厚度为16~20cm。进一步的,所述上基层由大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构成,且空隙率为15%~23%;和/或,所述下基层由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构成;和/或,所述防水层由SBS改性沥青、橡胶沥青或者防水卷材中的任一种构成。技术所述路面结构,所述粘结层由改性乳化沥青构成,且所述改性乳化沥青的洒布量为0.3kg/m2±0.05kg/m2~0.6kg/m2±0.05kg/m2。技术所述的路面结构,所述排水孔的孔径为8~12cm;和/或,所述排水孔沿着路面走向均匀分布,且在所述路面走向上相邻排水孔水平距离均为20~32cm,优选为28~30cm。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不仅具有普通沥青路面行车舒适,养护简便,强度高等优点,还具有透水、透气的特点,可使雨水快速地渗入路面,路面抗滑能力显著提升,行车安全得到保障。减轻了城市在雨季的排水负担。2、本技术对路面结构中各层次的结构关系、以及厚度或厚度比进行了合理设置,在满足城市道路路面承载需要的同时,更好地节约了耗材,节省了海绵城市道路的建设成本,在新型海绵城市的建设上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应用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路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路面结构分层示意图;其中,1、上面层;2、下面层;3、粘结层;4、上基层;5、防水层;6、下基层;7、路基;8、盖板;9、排水孔;10、暗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路面结构,其自底部向上依次设有路基7、具有渗水功能的粘结层3、由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构成的面层;道路两侧各设有一条暗沟10,所述暗沟10位于所述路基7和粘结层3之间,且底部延伸至路基7内部,顶部覆盖有具有渗水功能的盖板8,所述面层内的水可通过盖板8渗入暗沟10内;所述盖板8位于所述粘结层3下方并与粘结层3相贴合;所述粘结层3由橡胶改性乳化沥青构成,且所述橡胶改性乳化沥青洒布量为0.5kg/m2。所述路基7和粘结层3之间设有复合层,所述复合层卡设于两条暗沟10之间,所述复合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不透水的下基层6和具有渗水功能的上基层4,所述暗沟10在与上基层4相接的侧壁上设有至少多个排水孔9,所述上基层4内的水可经所述排水孔9流入暗沟10内。所述上基层4和下基层6之间还设有防水层5;所述上基层4厚度为20cm,且由5%水泥稳定碎石构成,且孔隙率为20%;所述下基层6厚度为18cm,且由4%水泥稳定碎石构成;所述防水层5厚度为3mm,且由SBS改性沥青构成。所述面层自下而上依次包括下面层2和上面层1;其中,所述下面层2由透水性沥青混合料PAC-20铺设,厚度为8cm,空隙率为23%,渗水系数为5940ml/min;所述上面层1由透水性沥青混合料PAC-13铺设,厚度为4cm,空隙率为21%,渗水系数为5620ml/min。所述排水孔9的孔径为10cm,所述排水孔9沿着道路走向均匀分布,且在所述道路走向上相邻排水孔9水平距离均为30cm。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技术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技术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自底部向上依次设有路基、复合层、具有渗水功能的粘结层、由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构成的面层,所述路面结构两侧各设有一条暗沟,所述暗沟位于所述路基和粘结层之间,且底部延伸至路基内部,顶部覆盖有具有渗水功能的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粘结层下方并与粘结层相贴合;所述复合层卡设于两条暗沟之间,所述复合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不透水的下基层和具有渗水功能的上基层,所述暗沟在与上基层相接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用于使上基层内的水流入暗沟内的排水孔;所述面层和复合层的厚度比为9~13:31~5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自底部向上依次设有路基、复合层、具有渗水功能的粘结层、由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构成的面层,所述路面结构两侧各设有一条暗沟,所述暗沟位于所述路基和粘结层之间,且底部延伸至路基内部,顶部覆盖有具有渗水功能的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粘结层下方并与粘结层相贴合;所述复合层卡设于两条暗沟之间,所述复合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不透水的下基层和具有渗水功能的上基层,所述暗沟在与上基层相接的侧壁上设有多个用于使上基层内的水流入暗沟内的排水孔;所述面层和复合层的厚度比为9~13:31~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自下而上依次包括下面层和上面层,所述上面层和下面层的厚度比为3~5:6~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面层的厚度为6~8cm;和/或,所述上面层的厚度为3~5cm。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面层的空隙率为18%~25%,渗水系数大于3600ml/min;和/或,所述上面层的空隙率为17%~23%,渗水系数大于3600ml/min。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斌曹东伟李彦伟石鑫张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石家庄市环城公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